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两级式光伏发电系统 MPPT 并网控制策略 双环PI控制 低电压穿越 多指标非线性控制
【摘要】:随着能源的日益匮乏及燃烧化石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解决全球能源及环境污染问题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最主要途径是光伏发电,因此大力开展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极具理论研究价值与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以两级式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最大功率跟踪方法、并网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三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为:(1)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建立光伏电池工程用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的输出特性进行仿真,验证了其正确性。分析比较了几种常规的最大功率跟踪方法的优缺点,最终采用扰动观察法对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进行跟踪。最后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中验证了其跟踪效果。(2)并网控制策略是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后级的基于LC滤波器的三相光伏逆变器拓扑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逆变器在dq0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紧接着对LC滤波器进行参数设计这大大改善了并网电能质量。通过对目前常用的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最终确定采用双环PI控制方法进行并网控制。将并网控制策略与前文的工程用光伏电池模型、MPPT方法相结合,搭建一个三相光伏并网发电模型,仿真验证了并网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3)简述了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的重要性,针对电网电压发生三相对称跌落下的低电压穿越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多指标非线性控制的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了所提方法可有效解决逆变器直流侧电压的波动问题,逆变器还可依照当前并网点电压跌落的深度向电网输送相应量的无功功率以支撑电压恢复,在电网故障清除后,光伏发电系统快速以单位功率因数输出。
【关键词】:两级式光伏发电系统 MPPT 并网控制策略 双环PI控制 低电压穿越 多指标非线性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10-11
- 1.2 世界光伏发电的现状及发展11-15
- 1.2.1 国外光伏发电的现状及发展11-13
- 1.2.2 国内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发展13-15
- 1.3 光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现状与问题15-18
- 1.3.1 最大功率跟踪(MPPT)15-16
- 1.3.2 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16-17
- 1.3.3 低电压穿越(LVRT)17-18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18-19
- 第二章 光伏电池的特性分析及其最大功率跟踪(MPPT)研究19-30
- 2.1 引言19
- 2.2 光伏电池的工作机理与特性分析19-22
- 2.2.1 光伏电池基本工作机理19-20
- 2.2.2 光伏电池工程实用数学模型20-21
- 2.2.3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仿真21-22
- 2.3 基于BOOST电路的最大功率跟踪方法的设计与仿真22-29
- 2.3.1 MPPT问题的由来22-23
- 2.3.2 Boost电路进行功率跟踪的机理23-24
- 2.3.3 各种MPPT方法的对比24-27
- 2.3.4 仿真及分析27-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三相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控制策略研究30-48
- 3.1 引言30
- 3.2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30-34
- 3.2.1 逆变器的分类30-31
- 3.2.2 滤波器类型的选取及其参数设计31-34
- 3.3 基于LC滤波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34-37
- 3.4 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37-43
- 3.4.1 恒功率控制38-40
- 3.4.2 恒压恒频控制40-41
- 3.4.3 下垂控制41-42
- 3.4.4 电流内环控制设计42-43
- 3.5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仿真43-46
- 3.6 小结46-48
- 第四章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研究48-62
- 4.1 引言48
- 4.2 多指标非线性控制的基本原理48-55
- 4.2.1 仿射型非线性系统49
- 4.2.2 非线性控制的基本数学概念及理论知识49-51
- 4.2.3 多输入/多输出(MIMO)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51-54
- 4.2.4 多指标非线性控制(MINC)的设计方法54-55
- 4.3 对光伏电站提出的LVRT要求55-56
- 4.4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56-61
- 4.4.1 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逆变器的数学模型56-57
- 4.4.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逆变器非线性控制器设计57-59
- 4.4.3 仿真与分析59-61
- 4.5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2-64
- 5.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62-63
- 5.2 今后研究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70
- 致谢70-7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1-72
- 基金资助声明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美君;;法国2011年光伏并网发电价值将达10亿欧元[J];玻璃与搪瓷;2011年02期
2 周到;许弟春;刘杰;;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光伏并网发电产业发展[J];能源与节能;2012年02期
3 徐美君;;国内光伏并网发电关键技术研究获重要突破[J];玻璃与搪瓷;2012年06期
4 赵为;余世杰;沈玉梁;苏建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2002年03期
5 ;国内首座光伏并网发电示范电站落户北京[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19期
6 郑诗程,丁明,苏建徽,茆美琴;户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5年01期
7 张艳红;张兴;林闽;吕绍勤;张崇巍;;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电站[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5年06期
8 原慧军;王效华;张兴磊;;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相结合技术的发展概况[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6年05期
9 李维亚;;浅谈未来光伏并网发电对电网的影响[J];太阳能;2008年02期
10 王海欣;黄海宏;张兴;;组合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J];电源技术应用;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红福;何鸣;张可;王晓;;安徽首座变电站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0分会场-节能减排战略与测控技术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邹贤;王琳;;对昆明电网光伏并网发电的一些思考[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邹贤;王琳;;对昆明电网光伏并网发电的一些思考[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4 冯保念;洪瑞江;;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技术经济分析[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朱知洋;张光春;施正荣;;国家体育场(鸟巢)100k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6 戴靖;何中一;邢岩;;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综述[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陶晓峰;吴红斌;;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动态仿真[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张超;何湘宁;;无差拍控制在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的应用[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新能源开发与电力电子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叶刚;;基于dsPIC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研究[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白婧文;韩可;;基于D类功率放大器一种光伏并网发电装置设计[A];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琛奇 通讯员 陈发明;我国首个大型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开工[N];经济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其珏;敦煌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本月开工[N];上海证券报;2009年
3 通讯员 李莎莎 秦滑;格尔木200MW大型光伏并网发电项目选址确定[N];青海日报;2009年
4 张维贤 张耀 李树民;两大巨头抢滩敦煌光伏发电项目[N];甘肃经济日报;2009年
5 张维贤 张耀 李树民;两大“巨头”抢滩敦煌光伏发电项目[N];酒泉日报;2009年
6 记者 陈宗立 通讯员 李开南;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敦煌奠基[N];光明日报;2009年
7 记者 赵栋;国投敦煌10兆瓦光伏项目发电[N];中国电力报;2010年
8 陶椺烁 记者 王春;光伏并网发电关键技术研究获重要突破[N];科技日报;2012年
9 周洪博;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标准将完善[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年
10 通讯员 高风梅 李彩艳;策勒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开工[N];和田日报(汉);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凯;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孙博;基于改进型准Z源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赵为;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4 陈宗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蔡纪鹤;光伏并网发电的功率补偿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6 蔡纪鹤;光伏并网发电的功率补偿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7 李春玲;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董密;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杨滔;三相三电平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郭佳;光伏并网发电和无功补偿综合控制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颖;光伏并网发电站对配网的影响分析及正负效应综合评估[D];重庆大学;2012年
2 刘大鹏;光伏并网发电与电能质量调节统一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王思谨;复合储能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变流控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刘小晨;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徐天然;户用型光伏并网发电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黄湘源;多功能单相光伏并网发电装置[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金金;基于动态阻抗匹配和MFAC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8 杨平平;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方法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陈永辉;10kV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方小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孤岛检测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27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727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