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耦合谐振式无接触电能传输在光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磁耦合谐振式无接触电能传输在光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伏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E类功率放大器 ADS
【摘要】: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进程的加快及新能源利用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新能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中的佼佼者,以其特有的优势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太阳电池生产国和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因此我们需要创新开发更多的光伏产品及光伏应用方式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光伏利用一种新的电能传输方式,即太阳能光伏发电与无线电能传输的结合。在传统的光伏应用中,太阳能所发电能是通过金属导线传输给负载,这种传输方式效率高、损耗小,是电力输送的主要传输方式,但在有些应用场所这种铺设导线的方式不是很方便,如果能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将电力输送给负载将会使光伏的应用更加灵活和方便。本文采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输送方案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这种传输方式相对其他的无线传输方式具有效率高、结构简单、传输距离远特点,具有很大优势,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文中首先确定了光伏发电单元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方案,然后通过分析计算确定了谐振式输电方案的相关参数,利用射频仿真软件ADS对选定的E类功率放大器性能参数进行了仿真,参照仿真结果制作了频率为8MHz的E类功率放大器,信号发生器及磁耦合传输器,其间对传输系统中涉及到的信号网络匹配特进行了理论分析及仿真计算。经过对整个系统的安装调试,基本实现了对光伏发电的无线传输探索。
【关键词】:光伏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E类功率放大器 ADS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5;TM7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2 光伏应用发展现状9-11
- 1.3 能量无线传输研究现状11-14
- 1.3.1 无线电能的分类11-13
- 1.3.2 磁耦合谐振无线电力输送方案研究现状13-14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15
- 第2章 光伏系统特性15-21
- 2.1 太阳电池基本原理15-16
- 2.2 太阳电池IV特性曲线16-18
- 2.3 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18-20
- 2.4 本章小结20-21
- 第3章 谐振式无接触电能传输实现方案21-37
- 3.1 谐振线圈工作机制21-26
- 3.1.1 谐振电容串并联21-24
- 3.1.2 谐振式无线传输效率计算24-26
- 3.2 振式无线电能系统的影响因素26-28
- 3.2.1 频率26
- 3.2.2 品质因数26-27
- 3.2.3 负载阻抗27-28
- 3.2.4 传输距离与频率分裂现象28
- 3.3 功率放大器方案28-36
- 3.3.1 A类功率放大器29-30
- 3.3.2 B类功率放大器30-31
- 3.3.3 AB类功率放大器31-32
- 3.3.4 C类功率放大器32-33
- 3.3.5 D类功率放大器33-34
- 3.3.6 E类高频功率放大器34-35
- 3.3.7 F类高频功率放大器35-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4章 系统实现原理37-47
- 4.1 系统构成37-40
- 4.1.1 光伏系统37-38
- 4.1.2 功率放大器38-39
- 4.1.3 线圈绕制39-40
- 4.2 传输线理论40-45
- 4.3 本章小结45-47
- 第5章 系统实现方案及仿真47-68
- 5.1 功率放大器47-55
- 5.1.1 功率放大器的主要参数47-48
- 5.1.2 放大器网络匹配48-53
- 5.1.3 史密斯圆图53-55
- 5.2 ADS仿真55-67
- 5.2.1 ADS软件简介55
- 5.2.2 系统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与仿真55-67
- 5.3 本章小结67-68
- 第6章 系统制作与调试68-78
- 6.1 光伏组件和电源68-69
- 6.2 信号发生器制作69-73
- 6.3 功率放大器制作73-75
- 6.4 整体装配75-76
- 6.5 系统测试76-77
- 6.6 本章小结77-78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78-80
- 7.1 本文总结78
- 7.2 改进和展望78-80
- 致谢80-81
- 参考文献81-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卫力;费峻涛;肖建康;范新南;;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及应用前景[J];电气技术;2010年07期
2 李松;;中压电能传输系统在大型桥梁上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0年25期
3 贾楠;;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31期
4 黄学良;谭林林;陈中;强浩;周亚龙;王维;曹伟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5 王敏星;李大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及研究方向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06期
6 武瑛,严陆光,黄常纲,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年04期
7 霍沛威 ,詹万强;中压电能传输与低压供电[J];广东科技;2004年05期
8 武瑛,严陆光,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9 王平楠;唐厚君;;基于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的技术分析[J];微处理机;2006年03期
10 孙跃;卓勇;苏玉刚;王智慧;唐春森;;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拾取机构方向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跃;;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及其最新进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2 黄学良;;充满机遇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3 李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4 杨庆新;;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主要工作及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5 苏玉刚;;齐心协力促进无线电能传输科学与技术的发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6 张超;闫卓;杨庆新;陈海燕;;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可分离变压器耦合性能研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茂春;王进华;石亚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贾俊林;李时杰;;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时杰;贾俊林;孟庆龙;贺振国;;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腾;卓放;刘涛;王兆安;;采用非接触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建强 光明网记者 朱斌;天津工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开创高铁列车供电新模式[N];光明日报;2014年
2 张国圣;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获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3 ;无线电能传输灯泡诞生[N];消费日报;2007年
4 记者 左永刚;非接触电能传输研究获多项自主创新成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5 记者 刘垠;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前景看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6 李承承;无线电能传输领域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胡茗皓;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突破 高铁无线供电成为可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8 记者王华楠;“无线供电”梦想成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9 王艳红;“隔空”点灯,无线输电终结插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记者 张亦筑 匡丽娜;我市与两所澳新知名大学“联姻”[N];重庆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忠远;智能电网中电能传输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监督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陶国彬;非接触电能传输关键应用技术问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张献;基于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的无线电能传输与转换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王智慧;基于包络线调制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李泽松;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周诗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建模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7 李阳;大功率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杨芳勋;基于ICPT的无线电能传输网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张旭;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勋范;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杜凯召;自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河北大学;2015年
3 童文懿;无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效率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王静;双负载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参数设计与频率控制[D];郑州大学;2015年
5 李晓芳;井下电磁阀的非接触式控制系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与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乔晓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场强度三维测量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侯向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机构耦合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薛慧;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宁峰;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多方向性传输线圈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16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91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