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倍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氮掺杂碳纳米笼
本文关键词:高倍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氮掺杂碳纳米笼
更多相关文章: 氮掺杂碳纳米笼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高倍率
【摘要】: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和循环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小型移动设备等领域,但尚不能满足需要兼具高容量和高倍率性能的应用要求.以兼具高比表面积、氮含量高且可调、良好石墨化程度、多尺度分级结构(含孔结构)、有微孔通道的寡层笼壁结构等特征的氮掺杂碳纳米笼(NCNC)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展现出高的比容量、优异的倍率性能和稳定性,譬如:在0.1 A·g-1小电流密度下,NCNC800的循环稳定的充电比容量可以高达约900 m Ah·g-1,显著优于商业石墨;在20.0 A·g-1大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圈后的可逆比容量仍能稳定在约135 m Ah·g-1.如此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可归因于NCNC的结构特征,如高比表面积、良好石墨化程度、独特介观结构和孔结构,这些特征有利于锂离子传输、电解液渗透和电子传导等.这为开发高倍率和高比容量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思路.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
【关键词】: 氮掺杂碳纳米笼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高倍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21473089,51232003,21373108,21173115,21203092) “973”项目(No.2013CB932902) 苏州市科技计划(No.ZXG2013025) 常州市科技支撑计划(No.CE20130032)资助~~
【分类号】:TM912
【正文快照】: 1引言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循环性好等优点,在小型电动工具和移动设备等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1~3].然而目前,锂离子电池尚不能满足电动汽车等需要兼具高容量和高倍率性能的要求[4].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性能的主要制约因素源自于电极材料中缓慢的锂离子嵌入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永龙;胡学步;徐云兰;丁明亮;;不同形貌结构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最新进展[J];化学学报;2013年10期
2 闻雷;刘成名;宋仁升;罗洪泽;石颖;李峰;成会明;;石墨烯材料的储锂行为及其潜在应用[J];化学学报;2014年03期
3 冯瑞;王立伟;吕之阳;吴强;杨立军;王喜章;胡征;;高性能LiFePO_4/碳纳米笼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J];化学学报;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克振;王艳;付嘉琦;Rengaraj Selvaraj;王贵昌;;花状硫化铟纳米多级结构的液相合成及形貌调控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年12期
2 张永龙;胡学步;王耀琼;黄东海;;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电化学;2015年02期
3 靳琪;裴龙凯;胡宇翔;杜婧;韩晓鹏;程方益;陈军;;溶剂热/水热法制备MnO_x@rGO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J];化学学报;2014年08期
4 李峰;刘畅;任文才;成会明;;电化学储能用纳米碳复合材料[J];科学观察;2014年06期
5 叶亚;朱婧怡;姚依男;王雨果;吴平;唐亚文;周益明;陆天虹;;在多元醇体系中一锅法合成具有良好储锂性能的介孔碳-锡复合材料[J];化学学报;2015年02期
6 石翠;王艳丽;刘尚文;;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5年06期
7 苏善金;来庆学;梁彦瑜;;类石墨烯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15年07期
8 陈军;丁能文;李之峰;张骞;钟盛文;;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J];化学进展;2015年09期
9 陈军;梅文捷;曾敏;郭进康;刘德芳;钟盛文;;羧基取代镍酞菁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5年05期
10 Haoyi Li;Xun Wang;;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s constructed using two-dimensional nanosheets[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5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丹丹;基于石墨烯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霍瑛;镁热还原法制备硅负极材料及纳米氧化铁的可控合成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桂亮亮;稀土/GO复合材料的溶剂热合成及性能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4年
3 戚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液相法制备及形貌调控[D];吉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周燕;靳世东;郑育英;;锂离子电池球形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9期
2 王怡菲;唐宇峰;仇征;杨立;;Li_4Ti_5O_(12)纳米片的合成及储锂性能研究[J];电化学;2010年01期
3 郗凯;李颖;;纳米棒状Li-Ti-O化合物的制备与电化学嵌锂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11期
4 杨立;陈继章;唐宇峰;房少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J];化学进展;2011年Z1期
5 唐致远,阮艳莉;不同碳源对LiFePO_4/C复合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J];化学学报;2005年16期
6 徐土根;王连邦;李晟;马淳安;;锂电池中低成本碳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J];化学学报;2009年20期
7 田雷雷;魏贤勇;庄全超;宗志敏;孙世刚;;石墨烯包裹Cu_(2+1)O/C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J];化学学报;2013年09期
8 闻雷;宋仁升;石颖;李峰;成会明;;炭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及前景[J];科学通报;2013年31期
9 赵银昌;戴振宏;隋鹏飞;王伟田;;单层BC_7片的储锂容量研究[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3年09期
10 王瑾;成雪莲;王子港;杨晖;;高分散纳米晶Li_4Ti_5O_(12)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1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晶晶;杨娟;周向阳;陈光辉;黄滨;;一维碳纳米结构的有效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4年04期
2 ;亿安科技的碳纳米电池开发[J];精细化工;2000年12期
3 ;碳纳米标签让无线结帐变现实[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0年05期
4 翟秀静,符岩,王杰,白斌;碳纳米粉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5年03期
5 张超,鲁雪生,顾安忠;碳纳米纤维吸附储氢性能评价[J];太阳能学报;2005年01期
6 屈超群;胡小颖;乔靓;郑伟涛;;碳纳米尖锥电学性质的第一原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2期
7 程亚玮;李欢军;张公正;;碳纳米管基聚合物水凝胶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2013年09期
8 张禹涛;郭英;王达望;;单电极冷等离子体射流制备碳纳米颗粒[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梁文峰;曲艳丽;董再励;;基于光诱导电渗流的碳纳米颗粒自动化装配[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1年11期
10 王志,巴德纯,曹培江,梁吉;硼掺杂对碳纳米管形貌和结构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蝶;李海涛;刘阳;;水溶性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阳;;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合成、催化与生物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黄超伯;钱勇;赖垂林;陈水亮;李婷婷;王素琴;侯豪情;;虎尾型碳纳米结构[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4 朱志远;巩金龙;朱德彰;;荷能粒子驱动的碳纳米结构构建[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5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周涛;姚永毅;杨堂;吴玉蓉;向瑞礼;;聚丙烯腈在离子液体中均相热稳定化制备碳纳米球[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刘阳;;碳纳米粒子的荧光特性及其在催化与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李海涛;刘阳;黄慧;;一步超声法合成水溶性荧光碳纳米粒子及其优异荧光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曾珍;卢港龙;刘剑飞;;碳纳米结构原子模型自动生成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龚俊;安学勤;;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制备和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张可喜;日本科技寻求突破 碳纳米战场决雌雄[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陈丹;《科学美国人》杂志点评2006[N];科技日报;2006年
3 华凌;全碳纳米晶体管耐揉且性能良好[N];科技日报;2012年
4 ;德科学家研制出超硬纳米材料[N];光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冯卫东;车窗“兼职”显示屏[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吴仲国;日本用碳纳米线圈制成电子枪[N];科技日报;2001年
7 樱敬;GSI Creos的新型纳米碳复合材料方面有望发挥威力[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8 记者 何德功;世界最小的碳纳米温度计问世[N];科技日报;2002年
9 姜楠 记者 张兆军;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低成本绿色新型荧光墨水[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基于碳纳米墙的半导体复合材料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李明;碳纳米结与柔性电子器件力学性能的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马赫;碳纳米管生长机理及碳纳米线圈光电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胡胜亮;激光法制备碳纳米颗粒及其发光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刘建勋;新型碳纳米管基复合燃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金华;功能化碳纳米颗粒的制备、性质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胡庆华;酚醛树脂原位催化裂解构建低维碳纳米结构及裂解炭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8 娄庆;超级碳纳米点和纳米晶电荷传输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邹芹;新型碳纳米粒子制备及结构演变规律[D];燕山大学;2010年
10 谢凤;四种维度碳纳米微粒的润滑性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婷;基于碳纳米管的碳纳米导电纸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2 钱娟娟;碳纳米线圈成长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大卫;碳纳米线圈的高效制备及其生长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吕江涛;碳纳米线圈的直径控制及其光操纵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青森;碳纳米弹簧的分子结构力学有限元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张力;碳纳米笼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龚晓青;碳纳米卷第一性原理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8 齐俊杰;水溶性刺激响应碳纳米角的制备与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9 韩文英;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细胞标记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刘玉丽;单根碳纳米线圈上激光光力、光热转换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53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05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