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感性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分析及多环控制策略

发布时间:2017-10-31 05:17

  本文关键词:感性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分析及多环控制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逆变器 微电网 动态性能 下垂控制法


【摘要】:在低压微电网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应用传统下垂控制法会导致逆变器间的环流较大及功率均分精度较低,且往往会引起动态性能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该逆变器将其等效输出阻抗设计为感性,抑制逆变器输出阻抗和电网阻抗间的谐振,进一步降低电压畸变。通过设计感性虚拟感抗,给出了感性逆变器并联的多环功率精确分配方法,包括功率下垂控制外环、虚拟阻抗中间环及输出电压控制内环。并在传统下垂法中额外加入瞬态下垂分量,运用小信号建模分析表明控制方程系数的匹配能较大的影响瞬态响应,合理的参数设计有利于动态性能的提高。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聊城供电公司;湖南大学;
【关键词】逆变器 微电网 动态性能 下垂控制法
【分类号】:TM464
【正文快照】: l引言 随着越来焌的分布式发电柯再生灥s过逆变器构成微电网构成了微_多逆变麟联环境。如何解决微电网多逆变器并联运行中环流抑制和功率分配问题成为研宄热点和难点"'针对未来电网对分布式1[源“即插即用”的需求,传统下垂控制法被提出并应用到逆变器并联控制系统中使其具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范强;王平;李耀华;李子欣;朱海滨;胜晓松;董贯洁;;基于时变相量小信号模型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3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丹;赵波;张雪松;汪科;;离网型微电网主电源储能逆变器的小信号建模及稳定性分析[J];低压电器;2013年23期

2 王旭斌;李鹏;窦鹏冲;周泽远;;用于微网孤岛运行的新型功率控制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年06期

3 李丹;王旭红;李向前;陈坤;;基于控制参数调整的容性逆变器容性深度研究[J];供用电;2015年09期

4 唐芬;姜久春;吴丹;周啸;Josep M.GUERRERO;;考虑电池储能系统荷电状态的有功功率协调控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年22期

5 商士民;潘庭龙;纪志成;;基于PSCAD的微电网孤网模式建模与仿真[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6 周锦荣;王辉;周小方;;准比例谐振控制的单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7 吕志鹏;刘海涛;苏剑;周成;吴鸣;;可改善微网电压调整的容性等效输出阻抗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8 吕志鹏;盛万兴;蒋雯倩;刘海涛;杨亮;;具备电压稳定和环流抑制能力的分频下垂控制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36期

9 周丹;赵波;张雪松;汪科;;并网运行的储能逆变器小信号稳定性分析[J];浙江电力;2014年01期

10 陈燕东;罗安;陈智勇;周乐明;龙际根;吕志鹏;;一种快速无功支撑的阻容性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燕东;罗安;王文;金国彬;谢宁;;阻容性逆变器及其并联功率精确分配方法[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沈坤;三相逆变器及其并联系统预测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陈燕东;微电网多逆变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3 张卓;4MW大功率高压电流型绕线电机调速节能系统研究与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尚淑婷;微电网逆变器PV/QF下垂控制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2 王辉;基于准比例谐振控制器的单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房玲;基于下垂控制的三相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子怡;周洁敏;陈时淦;杨帆;;不对称半桥变换器并联运行的小信号分析[J];电力电子技术;2009年04期

2 马皓;雷彪;;逆变器无连线并联系统的统一小信号模型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7期

3 黄胜利,周孝信;分布参数输电线路的时变动态相量模型及其仿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年11期

4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UPS无互联线并联中基于解耦控制的下垂特性控制方案[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5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并联UPS建模与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6 阚加荣;谢少军;吴云亚;;无互联线并联逆变器的功率解耦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1期

7 鄂志君;应迪生;陈家荣;张明;房大中;;动态相量法在电力系统仿真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31期

8 张尧;马皓;雷彪;何湘宁;;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9 李子欣;王平;李耀华;朱海滨;胜晓松;高范强;;采用数字控制的400Hz大功率逆变电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10 陈武;阮新波;庄凯;;输入串联输出并联DC/AC逆变器系统的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年1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良亮,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检测与抑制方法(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4年01期

2 陈良亮,肖岚,龚春英,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产生原因及其检测与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3 高芬,亓迎川;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吴勇;郭京蕾;;基于无主从式和数字均流的逆变器并联研究[J];电力电子;2005年04期

5 江春红;;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常用控制方案[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谢孟;李耀华;韩继文;赵众;张吉先;;基于预警单元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分层故障诊断系统[J];电气传动;2006年08期

7 张丹红;李乐;刘开培;;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的一种改进下垂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8 阚加荣;谢少军;;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数字锁相环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9 刘俊华;竺兴妹;;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均流分析[J];电源世界;2007年05期

10 成晟;邵英;;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岚;严仰光;;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亓迎川;胡荣强;;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3 陈息坤;余蜜;康勇;陈坚;;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樊金泽;朱晓红;;改进动态特性以及功率均分效果的微网逆变器并联下垂控制方法[A];2012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2年

5 肖岚;胡文斌;龚春英;;基于主从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良亮;胡文斌;严仰光;;逆变器并联运行两种环流抑制方法比较[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君杰;冯峰;林新春;段善旭;康勇;;用于逆变器并联的电力线通信技术研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余蜜;陈国英;张宇;康勇;段善旭;;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瞬时均流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吕志鹏;罗安;;不同容量微源逆变器并联功率鲁棒控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尧;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网络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陈良亮;无输出隔离变压器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何国锋;多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欢;含混合储能的微网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世超;基于电流下垂控制的不同容量逆变器并联功率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黄鹰;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海先;分布式逆变器并联控制研究[D];上海电力学院;2015年

5 王博;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俞宏霞;基于网络控制及功率下垂控制的单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张怀梅;多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8 李婧;基于功率均分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9 李国强;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10 周元峰;微网中三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0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120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1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