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直流母线与辅助电路并联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

发布时间:2017-12-27 21:45

  本文关键词:直流母线与辅助电路并联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 出处:《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逆变器 软开关 谐振直流环节 辅助开关 开关损耗


【摘要】: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的直流母线上通常设置了一个辅助开关器件,制约了其效率提高,这也是其在高功率领域应用推广不多的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设计的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的辅助电路与直流母线并联,辅助开关器件和谐振元件均没有串联在直流母线上,有助于提高效率及降低辅助谐振电路的功率损耗。文中对所设计的电路拓扑结构采用相平面分析法来分析其动力学行为、软开关实现条件以及设计规则,并建立起辅助谐振电路损耗和效率提高值的数学模型。搭建一台10 k W的实验样机,将实验结果和硬开关逆变器比较,结果表明,设计的逆变器满载时的效率提高值高于轻载时的效率提高值。因此,文中所设计的软开关逆变器有利于减小辅助谐振电路的能耗,保障电能的高效利用。
[Abstract]:A auxiliary switch device is usually installed on the DC bus of the resonant DC link inverter, which restricts its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why it has not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high-power field.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auxiliary circuit of resonant DC link soft switching inverter designed in this paper is parallel to the DC bus. Auxiliary switch devices and resonant elements are not connected to the DC bus in series, which helps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power loss of auxiliary resonant circuit. The phase plan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behavior, soft switching conditions and design rules of the designed circuit topology, and establish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increasing the lo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auxiliary resonant circuit. A prototype of 10 K W is built,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hard switching inver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efficiency of the inverter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ight load. Therefore, the soft switching inverter designed in this paper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auxiliary resonant circuit and ensure the efficient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作者单位】: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7069) 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L201314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31349)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301105C)~~
【分类号】:TM464
【正文快照】: 关器件和谐振元件均没有串联在直流母线上,有助于提高效率及降低辅助谐振电路的功率损耗。文中对所设计的电路拓扑结构采用相平面分析法来分析其动力学行为、软开关实现条件以及设计规则,并建立起辅助谐振电路损耗和效率提高值的数学模型。搭建一台10 k W的实验样机,将实验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强;王天施;孙海军;刘晓琴;侯利民;;新型高效率并联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5期

2 王强;邢岩;;具有并联谐振直流环节的软开关电压源逆变器[J];电子学报;2013年11期

3 王强;刘岩松;陈祥雪;王天施;刘晓琴;;具有简单辅助电路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6期

4 王强;刘岩松;陈祥雪;王天施;刘晓琴;;具有单辅助开关的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电子学报;2014年11期

5 王强;刘岩松;陈祥雪;邢岩;;具有低能耗辅助电路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电子学报;2014年07期

6 祁晓蕾;阮新波;;一种新的双幅控制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7期

7 王强;;新型零电压开关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27期

8 李睿;马智远;徐德鸿;;一种新型有源箝位软开关三相并网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30期

9 王强;;无中性点电位变化的并联谐振软开关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10 王强;刘岩松;陈祥雪;邢岩;;具有对称辅助电路的谐振直流环节三电平软开关逆变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2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孝志;;几种无功补偿技术的分析和比较[J];安徽电力;2006年02期

2 李正熙;郑春雨;樊生文;;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的前馈解耦控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刁利军;刘志刚;孙大南;贾利民;;基于Lyapunov理论的交流传动系统建模和稳定性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梅樱;刘志刚;张钢;王磊;全恒立;;基于CANopen的能馈式供电系统网络控制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张树团;张凯;李静;;基于SVPWM高功率因数整流器的建模与仿真[J];兵工自动化;2009年04期

6 张树团;高艳丽;杨祥红;翟鸿君;;基于DSP的三相电压型整流器[J];兵工自动化;2012年05期

7 夏培容;尹怡欣;王久和;张金龙;;基于变阻尼的电压型PWM整流器无源控制研究[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田香军;王久和;唐义;闫健;;扩张状态观测器在电压型PWM整流器中的应用[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许晓飞;彭书华;陈雯柏;;基于模糊控制的智能温度平台设计[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吴诗宇;周元钧;;航空供电系统交流负载的半实物仿真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春雨;李武峰;严辉;;一种新型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机的研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黄悦华;;基于积分滑模控制的三电平Buck变换器[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郑征;王聪;赵焕;;PWM整流器直接功率控制的新型调制策略[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周渊深;;采用电流内模解耦和电压二自由度内模控制的PWM整流器[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5 郑征;邹瑾;;PWM整流器新型控制策略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6 周渊深;李雪龙;;基于内模控制的功率内环和电容能量外环的PWM整流器[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7 高立东;陈阿莲;杜春水;张承慧;;带负载电流前馈的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控制策略研究[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杜翠静;常万仓;;电网电压不平衡下三相VSR的优化控制策略[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0分会场-节能减排战略与测控技术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谭甲凡;;基于线电流解耦算法的三相光伏并网系统[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2010年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骏峰;杨璇;徐金榜;沈安文;;电压型PWM整流器交流电抗器设计与分析[A];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杨华;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仿真及其潮流计算[D];湖南大学;2010年

2 田军;多绕组变压器式可调电抗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波;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聂勇;新型可编程电液比例控制器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刘慧芳;非并网风电直供系统方案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张洪阳;永磁风力发电机分布式直流并网变流器的研究与实现[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7 卢西伟;城市轨道交通能馈式牵引供电系统可靠性、疲劳损伤评估及维护维修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佘宏武;矩阵变换器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覃海涛;交流伺服系统自调整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汪令祥;永磁同步直驱型全功率风机变流器及其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亮;基于DSP的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高圆圆;基于FPGA的跑步机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翟清震;电流型Z源逆变器主电路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董云连;阻抗源能馈型交流电子负载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晓峻;三相大功率PWM整流器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吕世家;多模块并联DC/AC电力变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邓长吉;三相AC/DC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刘强;海洋潮流能发电系统的并网型逆变器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於晓龙;宽范围输入逆变器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高争华;三相高功率因数PWM整流器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明正峰,钟彦儒,宁耀斌,孙向东;一种新的直流母线并联谐振零电压过渡三相PWM电压源逆变器[J];电工技术学报;2001年06期

2 明正峰,倪光正,周文云,钟彦儒;直流母线零电压过渡软开关逆变器中点电压不平衡问题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5期

3 范子超;千金;于庆广;宋强;刘文华;;ARCPI及其在多电平逆变器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4 王军;徐龙祥;;软开关技术在磁悬浮轴承功率放大器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6期

5 李睿;马智远;徐德鸿;;一种高效率软开关三相并网逆变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03期

6 王强;王天施;;用于电机驱动的并联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3年01期

7 王强;王天施;孙海军;刘晓琴;侯利民;;新型高效率并联谐振直流环节软开关逆变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5期

8 王强;邢岩;;具有并联谐振直流环节的软开关电压源逆变器[J];电子学报;2013年11期

9 张德华,汪范彬,刘腾,应建平;一种新型的串联有源箝位谐振 直流环节逆变器双幅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年07期

10 张德华,应建平,刘腾,刘茜;双幅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的分析和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东,倚鹏;大功率高性能逆变器技术发展综述[J];电气传动;2000年06期

2 陈荣,王晓琳,邓智泉;零漂对逆变器的影响及其抑制[J];电力电子技术;2003年04期

3 徐强,张维刚;电动车用辅助逆变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气传动;2003年02期

4 闫耀民,范瑜,汪至中;一种改进的电压电流混合控制的并联逆变器[J];铁道学报;2003年03期

5 王崇武,任章,王淑蓉;SPWM逆变器计算机辅助分析[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钟思正,王问斯;独立逆变器快速保护作用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王江,王民,K.M.Tsang;采用主从型逆变器结构的静态同步补偿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8 张洪耀;梁诗莹;;简易逆变器的制作[J];家电检修技术;2003年08期

9 徐国富;潘孟春;单庆晓;;全数字升压逆变器设计[J];电工技术;2003年01期

10 ;逆变器选型推荐[J];电工技术;200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明正峰;钟彦儒;;用于电机驱动的谐振极ZVT-PWM逆变器功耗及效率分析[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郭荥祥;巩瑞春;袁红霞;;单相SPWM逆变器重复控制技术的仿真研究[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于海龙;刘锋;;一种新型便携式逆变器的分析与设计[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郭荣祥;巩瑞春;袁红霞;;单相SPWM逆变器重复控制技术的仿真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安远;;关于在逆变器输入侧是否加装外置快熔的探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立强;丘东元;;一种改进型三相Z-源逆变器[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余仕求;;SVPWM逆变器低次电压谐波分析[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单庆晓;潘孟春;翁飞兵;罗超;;联型逆变器的可靠性分析[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许哲雄;徐国卿;;一种谐振型软性逆变器的分析与仿真[A];2000年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0年

10 汤雨;张超华;谢少军;;新型Z源逆变器[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东 付兵彭;简易方波12V转220V交流逆变器电路图[N];电子报;2012年

2 浙江 吴建龙;简易逆变器的制作[N];电子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朱怡;逆变器制造商转向电站开发[N];中国电力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于海江;逆变器系统控制成竞争焦点[N];中国电力报;2014年

5 广东 潘成飞;自制实用的逆变器[N];电子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陈建辉;新一代光伏逆变器研制成功[N];经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冯健;并网加速 光伏逆变器提升能效[N];中国电子报;2010年

8 CNE记者 段贵恒;要做全世界最好的光伏逆变器[N];中国电力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雷燕 李映;光伏逆变器提高效率为先[N];中国电子报;2011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刘征;中国南车光伏逆变器 实现高海拔并网发电[N];证券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春伟;串联型高增益Z源逆变器及其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丁凯;混合多电平逆变器拓扑及其市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庄凯;输入串联输出并联逆变器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4 陈金平;多电平直流环节逆变器新型拓扑与调制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单庆晓;级联型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6 裴雪军;PWM逆变器传导电磁干扰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佟为明;PWM逆变器特定消谐式谐波抑制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1999年

8 王姿雅;多电平二级管钳位型逆变器电容电压平衡SVM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9 孙东森;储能型Quasi-Z源级联多电平光伏逆变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10 李海山;基于IGCT的中压大容量三电平NPC逆变器PWM技术和缓冲电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润彪;三相并网/独立双模式逆变器并/脱网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2 李洋;离网型风力发电单相逆变器的研究与实现[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3 宋静文;大功率光伏逆变器损耗模型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4 常琳;基于Z源逆变器的光伏并网系统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5 薛东;基于市电补偿的光伏逆变器研究与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6 杨婷;基于键合图理论的逆变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程红江;开关电感型Z源/准Z源逆变器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8 于海明;碳化硅场效应管光伏逆变器的研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元志;基于神经网络的逆变器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大伟;3KW中功率光伏逆变器的研制[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43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343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3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