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无死区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
本文关键词:三相无死区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 出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桥臂直通 死区效应 三相双降压式逆变器 耦合电感 LCL滤波器
【摘要】: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当务之急。而作为连接电网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纽带,并网逆变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场合。无死区逆变器从根源上解决了传统桥式逆变器桥臂直通的问题,可以避免桥式拓扑死区引入的低次谐波,有利于提高电能质量。在大功率逆变场合无死区双降压并网逆变器结构简单,二极管可以单独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合理地设计滤波器参数以及改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电能质量和效率,是值得研究的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相桥式逆变器死区效应的消除方法。从控制的角度上,改进控制策略,可以进行死区效应补偿。从拓扑的角度上,选择无死区拓扑,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桥式拓扑桥臂直通的现象。以三相双降压式逆变器和Z源逆变器两种无死区拓扑为例,分析了三相双降压式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了其数学模型并给出其解耦控制策略,介绍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分析了Z源逆变器的升压原理,研究了两种逆变器的防直通网络的设计原则。对桥式电路的死区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建立有死区时间的三相桥式逆变器以及无死区的双降压式逆变器的谐波计算模型,对LCL滤波器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进网电流THD的开环和闭环修正计算模型。针对三相双降压拓扑桥臂输出侧电感较多、体积重量偏大的问题,桥臂侧采用耦合电感,减小体积数量,在此基础上对双降压逆变器LCL滤波器进行了参数的优化设计。最后设计完成了全数字控制的18k VA三相桥式和双降压逆变器原理样机,介绍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并以此样机为平台进行了并网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和仿真分析相吻合,有效地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pletion of fossi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ind energ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w energy, such as solar energy, has become an urgent matter, and as a link between grid an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 represented by new energy. Grid-connected inverter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dead-time inverter solves the problem of the bridge leg of the traditional bridge inverter from the root, and can avoid the low-order harmonic caused by the dead time of the bridge topology. It can improve the power quality. In the high-power inverter, the structure of the dual-step-down grid-connected inverter without dead zone is simple, and the diode can be optimized separately. The power quality and efficiency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reasonably designing filter parameters and improving control strateg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eliminating dead-time effect of three-phase bridge invert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trol, the improved control strategy can compensate the dead-time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eliminating dead-time effect of three-phase bridge inverter. Choosing dead-time topology can fundamentally eliminate the phenomenon of the traditional bridge bridge arm through. Take two kinds of dead-time topology of three-phase dual-step-down inverter and Z-source inverter as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three-phase dual-step-down inverter, establishes its mathematical model and gives its decoupling control strategy, and introduces the 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 method. The boost principle of Z-source inverter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two kinds of inverter is studied, and the dead-time effect of bridge circuit is analyzed. The harmonic of three-phase bridge inverter with dead time and double step-down inverter without dead time a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Wave calculation model. The LCL filter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open-loop and closed-loop modified calculation models of THD are established.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output side inductance of the three-phase dual-step-down topology bridge arm is more, the volume and weight of the bridge arm are too large. The coupling inductance is used to reduce the volume of the bridge arm.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rameters of LCL filter are optimized. Finally, the 18kVA three-phase bridge and dual-step-down inverter principle prototype is designed and completed. The desig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is introduced, and the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on the platform of the prototyp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y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analysis is verified effectively.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4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健,许镇琳;应急逆变器群的集中控制[J];中国照明电器;2001年09期
2 李建辉,韩光宇,钟实;逆变器产生的干扰及抑制[J];中国设备工程;2005年04期
3 郑沃奇;;广州地铁2号线车辆辅助逆变器[J];机车电传动;2006年05期
4 张劲松;;浅谈逆变器的使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5 李红新;周林;郭珂;战祥真;雷建;;Z源逆变器最新进展及应用研究[J];电源技术;2013年03期
6 高潮,徐宏凯,于泉;富士电机公司的逆变器与伺服技术的发展状况[J];电气传动;2000年01期
7 林航空,仲田清(日);日立制作所开发逆变器控制的新动向[J];国外内燃机车;2000年02期
8 邹云屏,成功,丁凯;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逆变器的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00年03期
9 李剑 ,康勇 ,陈坚;带模糊调节的重复控制器在逆变器中的应用[J];电气传动;2001年06期
10 胡兵,陶生桂,毛明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逆变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利;霍艳军;;组合式三相正弦逆变器控制软件设计[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费雯丽;袁佳歆;陈立;;基于免疫算法的单相逆变器多目标最优控制策略研究[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李红利;方文俊;仇书文;;基于60°坐标系的五电平逆变器研究[A];第22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4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郭建勇;方如举;李献伟;;光伏并网逆变器伪孤岛现象的研究[A];2012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金刚;马鑫;钟彦儒;;新型中频正弦波逆变器控制方法实现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石志学;王金峰;金传付;吉文杰;郭艳鹏;陈可;;500kW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葛兴来;冯晓云;;逆变器无拍频控制策略研究[A];2008年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学术年会——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叶楠;何中一;孟宪会;邢岩;;逆变器电流滞环控制技术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少杰;段铁群;杨勇;张亮;;1kW潮流能发电装置逆变器SVPW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郭同生;黎辉;杨旭;王兆安;;UPS逆变器反馈控制误差分析与改进方法[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上海 苏成富;一款新型逆变器控制芯片LX1692IDW简介[N];电子报;2013年
2 周志敏;新一代UPS的发展趋势[N];人民邮电;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湘峰;逆变器的能控性分析及m模态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HOANG THI THU GIANG;并网逆变器并联运行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郭志强;分布式发电及分散式微电网控制策略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邵章平;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模块化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施永;微网系统逆变及组网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刘芳;基于虚拟同步机的微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邓凯;开关电感型准Z源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姚玮;数字化铁路25Hz信号电源及其并联运行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房绪鹏;Z源逆变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陈艳;光伏发电系统中Z源逆变器的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敬明;小型风力发电单相正弦波逆变器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冯莉;户用型三相四桥臂光伏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张晓静;单级非隔离型双Zeta逆变器[D];燕山大学;2015年
4 王泉策;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马思曼;三相逆变器多机并网系统谐振机理与抑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卢浩;三相光伏逆变器的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7 陈月;大功率串并式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8 刘杰;3kW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刘海利;高升压比电流连续型Quasi-Z源逆变器及其并网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张泽斌;具有LVRT能力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3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403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