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8 01:09

  本文关键词:1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优化研究 出处:《高电压技术》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性点接地方式 消弧线圈 瞬态过电压 弧光接地 ATP-EMTP 故障选线


【摘要】:针对某市10 k V配电网中性点运行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优化改造方案。用ATP-EMTP建立10 k V配网单相接地故障仿真模型,在两种不同中性点接地方式下,模拟多种单相接地故障。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表明,该新型接地方式可有效抑制单相接地时刻的瞬态过电压,当接地故障发生于架空线末端时,中性点、母线和故障点上的瞬态过电压降幅分别为34.7%、25.3%和18.5%;同时,该新型接地方式能够避免虚幻接地现象发生,并且在发生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时,可以通过切换并联电阻以实现准确的故障选线。该新型接中性点地方式对于配网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neutral operation mode of 10kV distribution network in a certain cit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ptimal transformation scheme combining neutral point grounding with resistance grounding and arc suppression coil grounding.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single-phase grounding fault of 10kV distribution network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ATP-EMTP. Under two different neutral grounding modes, a variety of single-phase grounding faults are simulate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earthing method can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transient overvoltage at the single-phase grounding time. When the grounding fault occurs at the end of the overhead line, the transient overvoltage decreases at the neutral point, the bus line and the fault point are 25.3% and 18.5%,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grounding method can avoid the false grounding phenomenon, and in the event of permanent single-phase grounding fault. The fault line selection can be realized by switching the parallel resistor, and the new way of connecting the neutral point to the grou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af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基金】: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51021005)~~
【分类号】:TM862
【正文快照】: 0引言110 k 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技术问题,它与系统绝缘配合、供电可靠性、继电保护、通信干扰、人身及设备安全等问题密切相关[1]。目前我国10 k V配电网中性点主要采用不接地、经小电阻接地、经高电阻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这几种接地方式[2-5],但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渝根;丁伯剑;陈先禄;袁涛;许文强;;山区35kV电网新型运行方式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2 吕军;陈维江;齐波;王晓刚;周毅;;10kV配电网经高阻接地方式下过电压及接地故障选线[J];高电压技术;2009年11期

3 司马文霞;冉锐;袁涛;姚爱明;马立群;杨岱坤;;采用数学形态学的弧光接地过电压识别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0年04期

4 代姚;孙才新;袁涛;司马文霞;冉锐;;采用过电压波形识别的单相接地暂态过电压抑制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0年05期

5 王希;王顺超;何金良;曾嵘;;10kV配电线路的雷电感应过电压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1年03期

6 黄艳玲;司马文霞;杨庆;袁涛;杨鸣;;电力系统实测过电压信号的特征量提取与验证[J];高电压技术;2013年01期

7 余占清;曾嵘;王绍安;陆国俊;熊俊;刘宇;;配电线路雷电感应过电压仿真计算分析[J];高电压技术;2013年02期

8 束洪春;高利;段锐敏;曹璞麟;张斌;;利用零序电流全量Hough变换的配电网故障选线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09期

9 林莉;何月;王军兵;张向伍;郭文宇;;中性点不接地电网单相接地时电压互感器损坏机理[J];高电压技术;2013年05期

10 耿建昭;王宾;董新洲;Bak DOMINIK;;中性点有效接地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特征分析及检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1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晶;谷彩连;;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的算法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朱宁;;磁阀式与高短路阻抗变压器式消弧线圈的比较和分析[J];安徽电力;2008年04期

3 徐斌;;限制TV铁磁谐振过电压的措施[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贺鹏飞;张嘉星;郭秀娥;;包钢电网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思考[J];包钢科技;2009年S2期

5 陈锐;;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脱谐度问题的探讨[J];变压器;2009年04期

6 孔宁;尹忠东;王文山;杨坡;崔若晨;;电抗器的可控调节[J];变压器;2011年05期

7 徐天锡;芦灯;宋明慧;;调容式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J];变压器;2011年12期

8 王凌波,沈兵,张怀亮;船用交流供电系统电容漏电流自动测量补偿方法[J];船电技术;2003年04期

9 刘晓阳;杨春麟;王伦月;;基于DSP的调容式消弧线圈控制器设计[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汤放奇,李景禄,肖金华,胡登宇;关于配电网智能复合型接地选线方式的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德收;;配电网10kV母线TV熔断器熔断原因分析[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2 曹廷根;常会军;;一种新型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炯聪;齐郑;连鸿波;杨以涵;;一种基于相电流的新型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A];2003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供用电管理自动化分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王坤;张国红;王世旭;;电力系统铁磁谐振过电压产生机理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创新与工业强市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5 芦兴;焦邵华;牛利涛;汪成根;;配电网中性点运行方式分析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志鹏;;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故障选线与定位研究的创新理论与应用[A];山东省石油学会油田电力、通信及自动化技术研讨会优秀工程技术论文集[C];2009年

7 张海;徐玉琴;王增平;;10kV谐振接地系统完全补偿状态下单相接地故障残流过大的机理分析[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潘贞存;张慧芬;李洪涛;刘振伶;王勇焕;王宏伟;;基于注入恒频信号的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与接地选线定位技术研究[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卢继平;李健;薛毅;黎颖;;基于零序暂态电流的配电系统接地选线方法[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许庆强;伍雪峰;丁士长;;一种新的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研究[A];2006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军;多绕组变压器式可调电抗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柯硕灏;配网故障自诊自愈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樊淑娴;信号注入法在有源配电网保护与控制中的综合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梁睿;基于故障类型的单相接地故障综合选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李德臣;基于可拓理论的小电流故障选线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王荆;电力系统过电压识别方法及混合过电压分解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王新超;小电流接地系统的状态监测及接地故障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8 张艳霞;微机保护自适应算法和暂态特征量算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毕大强;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故障及保护方案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10 刘和平;新型快速可调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永将;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吴琼;矿井电网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漏电故障及保护装置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郭浩;基于信号注入的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洋洋;基于小波熵与证据理论的配电网暂态选线保护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晓卫;基于暂态功率相关分析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魏炯辉;城市配网典型接地方式分析及零序电流保护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庆磊;景湖变电站220kV备自投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夏琦;基于SVM的配电网故障选线与测距[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国云;电力线路馈线监控单元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孙福生;谐振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技术评价体系及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大夫;汪渤;;基于边缘方向的直线提取算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2 林志雄;陈岩;蔡金锭;李天友;;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运行的影响及治理措施[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3 余文辉;李健;陈祖勋;;配电网接地故障电压消弧新方法[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4 董新洲,刘建政,余学文;输电线路暂态电压行波的故障特征及其小波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01年03期

5 周丽霞;尹忠东;郑立;;配网PT铁磁谐振机理与抑制的试验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5期

6 束洪春;彭仕欣;;基于短窗数据S变换能量的缆-线混合配电网络故障选线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10期

7 谢茂林;浅析消弧线圈的一些问题[J];电力学报;2005年02期

8 许颖;;对消弧线圈“消除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异议[J];电力设备;2001年04期

9 平绍勋,姜亚南,石健,周鑫;高电阻接地方式及应用[J];电力设备;2005年03期

10 董新洲,贺家李,葛耀中,徐丙垠;基于小波变换的行波故障选相研究第1部分理论基础[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季涛;基于暂态行波的配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王升;HVDC地电流对变压器的影响及其抑制措施[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国军;时频原子分解方法在牵引供电系统谐波检测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蔡雅萍;10kV配电网中性点灵活接地方式及接地故障检测系统的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国英,安玉红,常辉;浅谈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J];东北电力技术;2003年12期

2 叶文刚;地方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分析与探讨[J];能源工程;2003年05期

3 王伟;石化企业中压供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J];当代石油石化;2003年09期

4 钱宇;;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及其在中低压电网中的选择[J];科技资讯;2006年04期

5 罗展标;;四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分析与比较[J];大众用电;2007年02期

6 王鹏;;船舶中压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J];船舶;2007年03期

7 曾悦明;陈志诚;刘汶兴;;浅谈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及选择[J];广东科技;2007年11期

8 王卫斌;张俊敏;周小波;;上海市南10kV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J];华东电力;2007年12期

9 万占彪;;110kV变电所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J];宁夏电力;2008年03期

10 王新丽;;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J];电工技术;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喻建波;魏淑琼;;重庆市配电网络中性点接地方式技术分析[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李正然;刘斓建;;风电场升压站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庞元俊;叶予光;;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与运行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苏东青;;10kV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对安全性的影响[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忠;;大型水轮发电机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趋势[A];全国大中型水电厂技术协作网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金玉;高金伟;王君安;;三台变压器的220kV变电站中性点接地方式讨论[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正然;刘斓建;;风电场升压站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8 李櫊荪;;110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商榷[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晶;;配网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仿真评估[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0年

10 黄志宏;;大型化工企业配电网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分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四卷 电力分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驻马店供电公司 商大辉;浅析中压供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N];驻马店日报;2010年

2 钱成刚 邱巨春;“认真就能拿下”[N];中国电力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恭秀芬;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与决策[D];重庆大学;2014年

2 沈红莲;江津10kV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侯永将;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许文强;清镇变10kV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赵耀;事故后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主变复电操作影响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6 何林;中性点接地方式对配电网可靠性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官澜;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对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8 吕峰;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游步新;重庆储奇门变电站10kV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10 李瑞州;盱眙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8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438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2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