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电流转换H6结构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本文关键词: 并网逆变器 非隔离 零电流关断 谐振 出处:《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非隔离型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和效率是两个关键指标。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相比隔离型结构有效率优势,但到目前为止,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的高频开关仍然工作在硬开关状态。提出一种零电流转换H6结构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通过引入两组谐振支路可以实现高频主开关的零电流关断,及高频辅助开关管的零电流开通。详细分析了新型逆变器的工作模态、软开关条件、占空比约束条件和谐振参数设计方法,并通过一台50?kHz、1?kW原理样机验证新型逆变器的可行性。
[Abstract]:The leakage current and efficiency of the non-isolated single-phase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inverter are two key indicators. The non-isolated grid-connected inverter i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isolated structure, but so far. The high frequency switch of the non-isolated grid-connected inverter is still in the hard-switching state. A non-isolated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inverter with zero-current conversion H6 structure is proposed. By introducing two groups of resonant branches, the zero current turn-off of the high frequency main switch and the zero current switch of the high frequency auxiliary switch can be realized. The operating mode and soft switching conditions of the new inverter are analyzed in detail. Duty cycle constraints and resonant parameters are designed through a 50? KHz,1? The KW prototype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ew inverter.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07024)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20092120054)~~
【分类号】:TM464
【正文快照】: 0引言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已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占主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2]。其中,追求高效率是推动非隔离并网逆变器发展的最 大动力。当前提高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特别是单相非隔离并网逆变器变换效率的主要途径有:提出新型的多电平拓扑结构(以五电平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子胡;冯兰兰;吴红飞;邢岩;;光伏发电利用技术研究[J];电源学报;2012年05期
2 张勤进;刘彦呈;王川;;结合五电平逆变和功率前馈的光伏并网系统[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2年06期
3 廖志凌;宋中奇;徐东;;单相无变压器光伏并网系统漏电流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3年02期
4 廖志凌;徐东;崔晓晨;梅从立;刘国海;;基于无源阻尼改进的并网逆变器电压背景谐波抑制策略[J];电测与仪表;2013年01期
5 阚加荣;谢少军;朱晓琴;姚志垒;吴云亚;顾春雷;;组合整流式高频环节逆变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5期
6 王丛;惠晶;;一种新型单相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J];电力电子技术;2013年04期
7 肖华锋;谢少军;杨晨;;高可靠型非隔离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8期
8 张勤进;刘彦呈;王川;;NPC光伏并网逆变器共模电流抑制方法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3年08期
9 苗见雨;李进香;褚鹏;王际斌;王晓飞;;新型单相双Buck光伏逆变器[J];电子世界;2013年19期
10 唐婷;石祥花;黄如海;许津铭;谢少军;;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机理分析与改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3年1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相林;;CIS薄膜电池在大型建筑光伏一体化上的应用[J];建筑节能;2008年10期
2 张耀明;;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与前景[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展;王冠群;王天亮;刘京斗;;基于ZCT软开关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及实验[J];电气传动;2009年04期
2 王守仁;金新民;杨海柱;;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J];电气时代;2006年03期
3 于小辉;梁志珊;;带孤岛效应检测的单周控制三相并网逆变器[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05期
4 曹海红;;光伏并网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5 何为;;阳光电源并网光伏逆变器率先通过“金太阳”认证[J];可再生能源;2009年05期
6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50kW/500kW光伏并网逆变器通过TUV认证[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0年04期
7 陈潼;赵荣祥;;一种高频环节并网逆变器的实现方案[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刘伟;戴瑜兴;文劲松;;基于无差拍控制的并网逆变器[J];低压电器;2007年11期
9 安小丹;梁晖;;基于TMS320LF2407A的软件锁相环的设计与实现[J];电气传动;2009年01期
10 姜宪明;黄晓江;冬雷;杨耕;;并网逆变器的自动重启程序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立;;微网中并网逆变器的一种改进下垂控制策略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陈曦;李亚楠;陈阿莲;杜春水;张承慧;;基于频率偏移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孤岛检测[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何占宁;夏东伟;刘玉朋;马秀秀;;一种基于dsPIC30F4011的并网逆变器锁相控制方法[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侯世英;肖旭;彭文雄;张闯;;基于间接电流控制的改进型双BUCK并网逆变器[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郭小强;邬伟扬;关雅娟;;并网逆变器直流注入控制策略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叶刚;;基于dsPIC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研究[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于元;张志文;王文静;刘波;;自主研制的10kW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志英;许爱国;谢少军;汤雨;;LCL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技术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郑万雷;刘文良;;并网调节的不间断光伏电源[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10 杨海柱;金新民;;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建模(英文)[A];第十届全国电工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倩;京仪绿能光伏并网逆变器通过国际权威认证[N];首都建设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孙人杰 实习生 钟天翼 黄星;吕全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N];常州日报;2011年
3 杨娜;上广电与AE联合抢滩中国太阳能并网逆变器市场[N];中国电力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邢佰英;16家入围关键设备目录企业受益[N];中国证券报;2010年
5 记者 陈文忠;云南无线电公司与Power-One公司签署光伏并网逆变器项目合作协议[N];云南日报;2008年
6 姜小莉 左裔;光伏发电若要并网 直流先要变成交流[N];常州日报;2010年
7 通讯员 于莉杰;黑龙江省首个大型太阳能电站通过可研[N];中国电力报;2010年
8 曹红涛 于莉杰;我省首个太阳能发电项目启动[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9 通讯员 于莉杰 记者 桑学勇;黑龙江首个并网太阳能工程启动[N];国家电网报;2010年
10 记者 张文鸣;新疆油田利用新能源擦亮一片天[N];中国石油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华锋;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姚志垒;并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3 杨波;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程如岐;基于Z拓扑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马琳;无变压器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杨勇;多重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7 薛明雨;LCL型并网逆变器的解耦控制与优化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殷进军;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数字单环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刘鸿鹏;基于Z源网络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韵;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周迪;微电网三相并网逆变器硬件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
本文编号:1442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44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