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电煤价格、产业政策与火力发电产业的技术结构升级

发布时间:2018-02-19 18:53

  本文关键词: 火电行业 结构优化 节能减排 电煤价格 政府规制 出处:《财经研究》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和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消耗总量和比例无法在短期内出现下降的趋势。火电产业不仅消耗了中国50%以上的煤炭,而且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居于世界第一位,是决定中国环境质量的关键领域。文章把电煤价和产业技术政策作为关键变量,引入到对中国火电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中。研究发现:(1)电煤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双轨制的逐渐融合是导致大机组装机容量不断提高的市场化因素;(2)政府火电产业的结构、技术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变化,影响了技术结构提升的趋势和幅度;(3)减少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之间的冲突,是实现电力产业"结构性"减排目标的主要前提。研究还表明,火电行业的结构优化和能源效率提高,不仅要发挥投入品价格的引导功效,而且更要提升环境监管和规制的作用。
[Abstract]:The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natural endowment of resources determine that the total and propor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cannot decline in the short term. The thermal power industry has not only consumed more than 50% coal in China. Moreover, the discharge of all kinds of pollutants is the first in the world, and it is a key area that determines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price of electricity and coal and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policy as the key variables. Introduction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a's thermal power industry.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ising price of power coal and the gradual integration of the two-track system are the market-oriented factors leading to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installed capacity of large unit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government thermal power industry. Changes in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which affect the trend and extent of technological structural upgrading) reduce the conflict between market mechanisms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are the main prerequisites for achieving the "structural"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of the electricity industry. The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rmal power industry should not only give play to the guiding effect of input price, but also enhance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306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YJA630003)
【分类号】:F426.21;F426.61;F224;F7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3 王锋;冯根福;;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4 吕伟业;我国电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年08期

5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6 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7 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年11期

8 孙广生;黄yN;田海峰;王凤萍;;全要素生产率、投入替代与地区间的能源效率[J];经济研究;2012年09期

9 于良春;林峰;;中国发电能源结构与电力生产可持续性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10 陆延昌;加大电力结构调整力度 关停小火电机组 提高电力工业的经济和环保效益[J];中国电力;199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珂;电力企业伦理建设[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马丽;张前进;;宁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3 姚丽芬;刘爱英;龙如银;李庆辰;;河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及能源战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4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5 李致平;崔立志;;马鞍山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高山;靳宇恒;;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4期

7 胡晓绵;吕新军;;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八个区域的面板模型[J];北方经济;2010年02期

8 李菁;李万明;;基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新疆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9 吕连宏;罗宏;张征;;中国“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杨冠琼;;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来自山东的经验证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李树;陈刚;;环境管制与生产率增长——以APPCL2000的修订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贾小玫;向波;袁凤华;;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协整分析[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张驰;顾成友;;重庆市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7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教育、健康与农民收入增长——来自转型期湖北农村的证据[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李永乐;吴群;;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文启湘;赵杰;;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文启湘;赵杰;;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罗珂;基于输出预测和LMI方法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伯松;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赵洋;基于PSR概念模型的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富超;寺河矿西井区3号煤层瓦斯突出预测指标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剑春;我国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梁根琴;中国能源消费对工业品出厂价冲击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娑;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红;基于非径向DEA方法的江苏FEEEP协调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马精华;地市电力景气指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郑福国;;大型燃煤机组降低供电煤耗的技术探讨[J];节能与环保;2006年03期

3 张超,陈武;关于我国2050年水电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4 李善同;;2005-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J];财经界;2005年11期

5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6 米建华;王卓昆;;电力行业节能现状与举措[J];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09期

7 吴敬儒,綦连斌;中国电力工业2001~2020年发展问题探讨[J];电网技术;2001年02期

8 于良春,董丽娃;中国电力工业的地区布局和电源结构分析[J];东岳论丛;2003年03期

9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10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宣能啸;[N];经济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星瑞;;试论我国技术结构及东北地区技术发展的基本对策[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报告会论文摘要汇编;1985年S1期

2 俞国宝;试论技术的“综合元”[J];机械工程;1988年01期

3 陶良虎,韩静;中国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协同的现状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石永清,李耀新;工业技术结构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5 王志博;成组(相似)工程理论体系与技术结构[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1999年01期

6 ;第二次全国公路普查主要数据公布[J];中国公路;2002年05期

7 朱泰;科技研究开发工作议[J];华东电力;1983年03期

8 ;生态空气万能调节器[J];企业技术开发;2000年03期

9 ;紧跟产业发展大势 2011郑州机床展实时举办[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1年08期

10 黄纯艳;;再论南宋车船及其历史命运[J];学术月刊;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倪钢;;基于隐喻理解的生态学的技术结构理论[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杨玲;郭羽诞;吴根宝;;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技术结构测度及其国际动态比较研究[A];转型·创新·改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12年

3 ;第四章 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A];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继利;技术临界与市场开拓的思考[N];中国石油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杨晓平;利用“适当的技术”[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科谐;将对技术结构进行调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4 河北省公路局局长 杨国华;调整技术结构 提高服务水平[N];中国交通报;2001年

5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 陈长缨;朝着产业链中高端调整技术进口方略[N];上海证券报;2014年

6 李云杰;发展IT产业,我国优势在哪里?[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7 州企业调查队 杨建中;对壮大规模以下工业的几点建议[N];楚雄日报(汉);2007年

8 吴永升;需要研究点组织技术[N];中国纺织报;2005年

9 樊纲;利用比较优势与利用“适当的技术”[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10 ;产业技术结构调整增亮点“科技兴工”踏歌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冬梅;技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曾凡钢;中国出口产品技术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3 夏小迪;我国服务出口贸易的技术水平、技术结构及其国际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艳;基于贸易品技术结构的中印贸易关系及贸易调整成本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5 王向东;竞技足球有球技术应用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6 赵菁;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协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17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517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c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