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正面半球型Ag纳米粒子对硅薄膜光吸收效率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18:35

  本文选题:单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切入点:Ag纳米粒子 出处:《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如今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如何把太阳能电池高效的转换成人类所需能源,是我们人类需要努力实验和去尝试的目标。人们为了使局域共振场增大强度,所以人们加入了相应的金属钠米粒子。这样加入纳米金属离子就可以产生表面等离子体振荡,在这种情况下,横截面增大都是在共振之前,这样太阳能电池内部光所走的路径就增加,有源介质的吸收也会增大,这样就完成我们最初的目标——让太阳能电池对光的吸收增强。把半球型的Ag纳米粒子放在太阳能电池的正面,太阳能电池的基底用单晶体硅,用我们学过的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内容,对这样的结构进行模拟实验的研究,从而研究它的光吸收增益。本篇文章进行模拟在其中改变一部分因素观察其对增益的影响,如:改变纳米粒子直径、改变周期、改变钝化层的厚度、光的入射角度。进行模拟试验后可以得出,用800纳米硅为基地的时候、100纳米作为纳米粒子的高度时候,400纳米作为纳米粒子的直径,底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反比值在纳米粒子的单位周期为0.835时,在这一时刻可以得到最大的光吸收,其增益为1.862。这样之后,开始加入SiO2钝化层并改变它的厚度,它是在硅基底与Ag纳米粒子之间加入。这样可以观察到光在不同钝化层厚度情况下对增益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得出450纳米硅基底时候,90纳米是纳米粒子高度时候、90纳米是纳米粒子直径时候,其单位周期正方形面积与底面积的反比值为0.5时,光吸收效益为1.616也是最强吸收效益。
[Abstract]:Nowadays, solar cells are developing more and more rapidly. How to convert solar cells efficiently into the energy we need is the goal that we need to experiment and try hard. People want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local resonance field. So people add the corresponding metal sodium particles, and then add the nanometallic ions to create surface plasma oscillations, and in this case, the cross-section increases before resonance. In this way, the path of light inside the solar cell will increase, and the absorption of the active medium will also increase. And that would accomplish our initial goal of increasing the absorption of light by solar cells, putting the hemispherical Ag nanoparticles on the front of the solar cells, the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on the substrate of the solar cells. By using the contents of the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 we have studied the optical absorption gain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by mean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s.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some factors on the gain is observed by changing some of the factors. For example, changing the diameter of nanoparticles, changing the period, chang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passivation layer, the incident angle of light. With 800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as the base, 100 nanometers as the height of the nanoparticles and 400 nanometers as the diameter of the nanoparticles, the inverse ratio of the bottom area to the square area is 0.835 when the unit period of the nanoparticles is 0.835. The maximum light absorption can be achieved at this point, with a gain of 1.862. After that, the SiO2 passivation layer is added and its thickness is changed. It is added between the silicon substrate and the Ag nanoparticles, and it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 light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gain under different passivation layer thicknes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me of 450 nanocrystalline silicon substrate is when 90 nm is the height of nanometer particle, and the inverse ratio of square area per unit period to bottom area is 0.5, when the nanocrystalline is the diameter of nanocrystalline particle. The light absorption benefit was 1.616 and the strongest was also the light absorption benefit.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9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В.Ф.Прuμuckuǔ;易洪佑;;AGΓA—T型汽车发动机尾气分析系统[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1986年01期

2 刘兆林;美国AG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碰针故障的排除[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3 罗永杰;周登全;冯泳涛;;AG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见故障及处理[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4 宋庆平;丁纯梅;;壳聚糖Ag微球配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龚光林,俞帆,曾昭权;Ag岛膜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表面选择规则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6 马汉稳,国绍兴,刘爱萍;对引进日本铃木AG系列踏板摩托车空气滤清器的改进[J];摩托车技术;1999年03期

7 赵俊伟,,诸乃雄;AG材料床身的结构设计[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6年03期

8 焦莉;李坚石;;继电器Ag镀Au常开触点热过程的计算模拟[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9 彭初兵,方瑞宜,戴道生;Ni-Ag颗粒膜的磁性和磁电阻效应[J];金属功能材料;1995年Z1期

10 梁冰青,王荫君,陈熹;Ag_(2+δ)Te薄膜的低温纵向磁电阻效应[J];物理学报;199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斌;陶涛;刘前前;黄伟;游效曾;;线性和V型噻吩基-2-三氮唑桥连配体的Ag配合物的固体电导率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牟德海;闫世平;舒永红;宋海青;;~(110m)Ag在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上的吸附和解吸[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曹靖;谢华;马成海;郭端燕;尚可霞;刘家成;;新型三氮唑类Ag配合物的自组装结构[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蒋昌忠;;Ag和Ni离子注入石英玻璃形成纳米晶体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贾淑果;刘平;任凤章;田保红;郑茂盛;周根树;;微量Ag对Cu-Cr合金时效性能的影响[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6 李群祥;杨金龙;李永庆;汪克林;;C_(60)在Ag(111)表面的STM图像理论模拟[A];第五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黄俭根;王银锋;李佳;周光培;;Ag(Ⅰ)、Cu(Ⅰ)氮氧自由基配合物铁磁性偶合作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朱超;张远芳;;Ag功能性混合溶胶薄膜的抗红外隔热性能[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9 赵东林;郑重;李霞;;Ag纳米粒子及Ag纳米线在碳纳米管上的沉积和填充[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10 范丽恒;王珂;倪忠斌;刘晓亚;陈明清;;特殊形态微球原位固载Ag纳米粒子[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姚丽艳;哈航集团与美国AG公司签订合作协议[N];中国航空报;2005年

2 张小巍;哈航集团与美国AG公司合作结硕果[N];中国航空报;2006年

3 吴静淼;携手香格里拉及AG 嘉里建设重启天津项目[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春杰;Ag纳米粒子与溶致液晶构建无机/有机杂合体的分子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亚杰;Ag(Au)纳米粒子在分级结构氧化物半导体上的沉积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李尚禹;PAN纳米纤维膜及其载Ag复合物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王丽娜;Ag掺杂ZnO薄膜及纳米结构的Raman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岑;AG公司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霍华杰;Ag助剂对铁基费托催化剂相变及催化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刘思睿;背部球型Ag纳米粒子对提高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吸收特性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博琳;正面半球型Ag纳米粒子对硅薄膜光吸收效率影响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5 郑雪姣;AG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激励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杨菊华;吡啶基膦配体与Ag(Ⅰ)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游维顺;AG公司生产和运输综合成本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8 智丽丽;Ag原子和水分子吸附在二氧化硅团簇上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陆丁;Ag原子在TiO_2(11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梁艳;双吡啶吡咯三齿配体双和三核Ag(Ⅰ)配合物合成及结构表征[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99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599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