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复功率潮流追踪的电力用户侧碳排放计量

发布时间:2018-04-14 11:06

  本文选题:复功率潮流追踪 + 碳流追踪 ; 参考:《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年17期


【摘要】:中国电力行业传统的碳排放计量都是以电源为排放源,这种计量方式没有考虑电力的传输过程,用户也无法直观感受到自身消费行为引起的碳排放。为了鼓励绿色电力的接入,明确用户消费电能产生的碳排放量,促进绿色电力证书市场的发展,有必要从用户侧进行碳排放计量。文中在计及网损的复功率潮流追踪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碳流追踪模型,将无功功率对于有功功率的间接作用通过共同追踪的方式体现,全面分析了电力网络中二氧化碳伴随功率从电源侧向用户侧的"流动"。通过IEEE 57节点算例检验了碳流追踪模型的正确性,碳流追踪结果可以计量引入绿色电力后用户侧各节点以及全网网损的减排比例,亦可为各区域间减排责任的划分提供依据。同时,线路网损产生的碳排放量为低碳电力调度提供了新的参考。
[Abstract]:To measure the carbon emissions China power industry ar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power supply for emission sources, this measurement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power transmission process, the user can directly perceive their consumption behavior caused by carbon emissions. In order to encourage access to green electricity, carbon emissions clear user consump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generate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power market certificate that is necessary to measure the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user side. The complex power flow and network loss tracking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carbon flow tracing model, the indirect effect of reactive power for active power reflected through the joint tracking metho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ower network of carbon dioxide with power from the power supply side users the "flow". Through the IEEE 57 node example to test the correctness of the carbon flow tracing model, carbon flow tracing results of each node measurement of green power after the user side to The propor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from the whole network can als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regions. Meanwhile, the carbon emissions generated by line losses provide a new reference for low carbon power dispatching.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交易中心;
【分类号】:TM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继来,柳焯;基于网络状态严格等值条件下的网损分摊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21期

2 杜正春,夏道止;输电系统网损的合理分摊[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04期

3 周天睿;康重庆;徐乾耀;陈启鑫;;电力系统碳排放流分析理论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7期

4 周天睿;康重庆;徐乾耀;陈启鑫;;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的计算方法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11期

5 孙洪波,常宝波,周家启;网损分摊决策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02期

6 李保卫;胡泽春;宋永华;王广辉;;电力碳排放区域分摊的原则与模型[J];电网技术;2012年07期

7 常宝波,孙洪波,周家启;跟踪交流潮流的理论与方法[J];电网技术;1998年01期

8 周天睿;康重庆;徐乾耀;陈启鑫;辛建波;吴越;;碳排放流在电力网络中分布的特性与机理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15期

9 李保卫;胡泽春;宋永华;方晓松;杨俊;;用户侧电力碳排放强度的评估原则与模型[J];电网技术;2012年08期

10 宋旭东;莫娟;向铁元;;电力行业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机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忠庆;郭骏;周涛;;华东区域电力市场网损分摊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张言滨;辛鹏;蔡国伟;梅明星;;基于改进潮流追踪的网损分摊方法[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王君章;方恺;;基于来源多样性特征的中国电力碳足迹估算[J];电力学报;2012年02期

4 关天云,武志刚,张尧;竞价上网的发电机组有功网损分摊探讨[J];电机电器技术;2004年04期

5 林建新;温步瀛;陈庄龙;;一种小水电厂T接入配电网分摊线损的方法[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09期

6 李卫东,魏立明,孙辉,肖宏飞;潮流追踪算法比较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汤奕;孙阔;;一种新的网损分摊方法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7年06期

8 李卫东,孙辉,赵善俊;基于严格数学推导的损耗分摊原则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1期

9 于继来,柳焯;基于网络状态严格等值条件下的网损分摊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21期

10 乔振宇,陈学允,张粒子,于尔铿,杨以涵;输电线路中转运功率分量的计算及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东平;电力市场发电权交易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杨勇;节能发电调度模式下梯级电站优化调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胡朝阳;成本分摊理论和竞价博弈方法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舒立平;市场环境下电网安全运行策略及输电模型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魏立明;输电损耗分摊理论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成立芹;电力市场竞价策略模型与水库优化调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江辉;输配电损耗分配理论与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刘正军;市场运营环境下电力价格的动态演化及定价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汤奕;电力网络源流路径电气剖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李伟;基于分量理论的功率分解新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聪;基于供电路径电路解析的潮流追踪方法[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宋廷珍;蒙特卡罗方法在网损分摊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许姣姣;基于电流叠加法的电网损耗分析与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4 白雪;节能减排目标下的自备电厂发电权转让交易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杨克难;基于潮流追踪的电力系统无功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杨华春;电力市场转运费问题的研究[D];华北电力(北京)大学;2002年

7 刘晓飞;电力市场传输管理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8 金卓睿;输电业务的理论及其分析[D];四川大学;2000年

9 韦玉珍;基于电力市场的过网费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10 王珂;电力市场概率网损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国栋,韩瑞国;锅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及其减少途径[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4期

2 李卫东,魏立明,孙辉,肖宏飞;潮流追踪算法比较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3 彭建春,刘卫华,陈景怀,卜永红;面向全电网用户的输电费用分配模式与仿真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22期

4 吴政球;非线性函数值贡献因子理论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22期

5 于继来,柳焯;基于网络状态严格等值条件下的网损分摊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21期

6 杜正春,夏道止;输电系统网损的合理分摊[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04期

7 吴政球;关于网损分摊公平性的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17期

8 陈颖;沈沉;梅生伟;卢强;;基于改进Jacobian-Free Newton-GMRES(m)的电力系统分布式潮流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9期

9 赵金利;赵晶;贾宏杰;余晓丹;;基于潮流追踪和机组再调度的割集断面功率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6期

10 陈启鑫;康重庆;夏清;周意诚;横山隆一;;电力行业低碳化的关键要素分析及其对电源规划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忠海;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2 刘焕章;基于排放物分析的电站锅炉燃烧状态评估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保兴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转变发展模式、抑制刚性碳排放将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J];城市规划通讯;2009年24期

2 刘召峰;;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方案及特色[J];上海节能;2010年02期

3 寒星;;低碳认证制度[J];中国船检;2010年10期

4 ;我国污水污泥领域碳排放信息亟待完善[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10年12期

5 罗旭;;兰州市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及对策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陈亮;林翎;;气候变化相关标准对我国的影响[J];中国标准化;2010年08期

7 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8 王冰妍,陈长虹,黄成,赵静,戴懿;低碳发展下的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情景分析—上海案例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年03期

9 ;英国新建建筑将实现“零排放”[J];重庆建筑;2008年03期

10 ;绿色煤电挑战气候变暖[J];电力勘测设计;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刘荣霞;张鹏鹏;夏建新;汲荣荣;;我国北方农村牧区生存性碳排放特征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谢园方;赵媛;;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气候变化、碳排放和纺织工业[A];“科德杯”第六届全国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我国包装工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葵;朱莉;贾姗;;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邵诗洋;;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张艳;秦耀辰;;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10 杨涛;李艳梅;;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开良;青岛碳排放指标卖到德国[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吴苡婷;为何用双重标准看待中国碳排放[N];上海科技报;2009年

3 何英;美碳排放交易法案喜忧参半[N];中国能源报;2009年

4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走中国特色低碳化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建华;碳排放:企业可能面对的产品质量新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9年

6 记者 周玉洁;专家称我国应争取合理的碳排放权益[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张于牧;刚性碳排放,绕不过的“坎”儿[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孙明河 王延斌;中国控制碳排放是挑战也是机遇[N];科技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将辉;丁仲礼院士:人均累计碳排放体现公平[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芬航为环保做贡献今年碳排放指标已增至61[N];国际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春娜;基于生命周期的混凝土大坝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邓吉祥;区域能源与碳排放战略决策支持的模型探索与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郁璇;我国省级碳排放配额的制度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4 牛鸿蕾;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5 苗壮;我国区域碳排放分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6 姬世东;中国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孙猛;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及减排绩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王娟;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碳排放[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任志娟;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与减排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10 李洪丞;机械制造系统碳排放动态特性及其碳效率评估优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张海伟;关于碳排放交易会计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林靖s,

本文编号:1749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749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5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