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多逆变器并网系统输出阻抗建模与谐波交互

发布时间:2018-04-21 05:39

  本文选题:三相并网逆变器 + 输出阻抗模型 ; 参考:《电机与控制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针对大量分布式并网逆变器接入到公共电网时逆变器侧与网侧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从并网逆变器闭环系统外特性角度入手,提出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对LCL型三相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和滤波电容电流双闭环系统进行输出阻抗建模。利用前馈解耦策略,将dq轴控制环路之间的耦合阻抗消除。考虑到实际系统多采用数字系统,将数字控制延时引入到模型中以更加精确地反映实际并网逆变器的输出阻抗特性。基于无dq环路阻抗耦合和引入数字控制延时情况下的精确输出阻抗模型,对多逆变器并网系统进行阻抗网络建模、谐振机理剖析及谐波交互影响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逆变器产生谐波成分与电网电压谐波成分会加剧多模块并网系统入网电流的谐波畸变。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建输出阻抗模型的正确性及其在逆变器—电网交互系统性能分析中的有效性。
[Abstract]:In view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verter side and the grid side when a large number of distributed grid-connected inverters are connected to the public power grid,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osed-loop system of grid-connected inverters are discussed. The output impedance modeling of LCL type three-phase grid-connected inverter with double closed-loop current and filter capacitance current is presented in the synchronous rotating coordinate system. The coupling impedance between dq-axis control loops is eliminated by feedforward decoupling strategy. Considering that digital system is often used in practical system, digital control dela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model to reflect the output impedance characteristics of grid-connected inverter more accurately. Based on the exact output impedance model without dq loop coupling and digital control delay, the impedance network modeling, resonant mechanism analysis and harmonic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grid-connected multi-inverter system are carried ou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monic components generated by the inverter and the harmonic components of the grid voltage will aggravate the harmonic distortion of the entering current of the multi-module grid-connected syste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output impedance model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nverter-grid interaction systems.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51107078) 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电力电子科教发展计划》项目(DREG2012006)
【分类号】:TM4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邓翔;胡雪峰;龚春英;;LCL滤波并网逆变电源的控制策略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1年05期

2 李春鹏;贲洪奇;孙绍华;李龙;;采用扰动观测器的并网逆变器死区补偿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3年03期

3 马皓;祁峰;张霓;;基于混杂系统的DC-DC变换器建模与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36期

4 佟强;张东来;徐殿国;;分布式电源系统中变换器的输出阻抗与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方;汤天浩;陈雯洁;;基于切换系统的船舶电力推进储能系统建模与控制[J];船舶工程;2011年02期

2 李继方;汤天浩;姚刚;;基于切换系统的储能节能系统双向DC-DC变换器建模与控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年04期

3 李继方;汤天浩;姚刚;;共直流母线交流传动节能系统的混杂系统建模与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4 郜克存;戴瑜兴;杨金辉;蒋近;;三相高功率因数整流器的神经网络内模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年02期

5 张聚;谢作樟;杨光利;;DC/DC变换器混合逻辑动态建模与约束优化控制策略[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年04期

6 施婕;郑漳华;艾芊;;直流微电网建模与稳定性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2期

7 杨会敏;郭庆;;航空静止直-直变换器并联运行建模研究[J];电气自动化;2011年04期

8 李宁;李颖晖;朱喜华;雷洪利;俞佳;;新型容错逆变器的混杂系统建模与故障诊断[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年09期

9 李瑞;徐殿国;徐壮;苏勋文;;耦合电抗器在并联型三相并网逆变器中的应用[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2年12期

10 于考勤;景漪;;电子束流稳定性控制稳压源、光电转换电路的设计[J];电子世界;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师洪涛;卓放;侯李祥;岳小龙;张东;耿志清;;三相PWM变流器谐波阻抗模型及测量研究[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康少波;船舶电力变换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江;显式模型预测控制及其在非线性控制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2 李春艳;微网中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建模及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吕京航;双向直流变换器混杂系统边界条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葛昂;带有LCL滤波器的变频器能量回馈并网控制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杨光利;基于MLD的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6 王红亮;Boost变换器并联工作特性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7 彭银锭;基于逆系统的三相逆变器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朱红卫;基于超级电容的地铁再生制动储能系统的研制[D];中南大学;2012年

9 伍丰;地铁辅助电源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杨阳;DC-DC变换器的混杂系统建模与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善旭,孙朝晖,张凯,康勇,陈坚;基于重复控制的SPWM逆变电源死区效应补偿技术[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2期

2 王建华;张方华;龚春英;陈小平;;电压控制型Buck DC/DC变换器输出阻抗优化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8期

3 陈瑶;金新民;童亦斌;;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网侧LCL滤波器[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9期

4 胡雪峰;谭国俊;;SPWM逆变器复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5 姚雨迎;张东来;徐殿国;;级联式DC/DC变换器输出阻抗的优化设计与稳定性[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6 何正义;季学武;瞿文龙;;一种新颖的基于死区时间在线调整的SVPWM补偿算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6期

7 方一鸣,王乐,王益群,裴福俊;基于等效负载扰动观测器的直流电机转速鲁棒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2年04期

8 周华伟;温旭辉;赵峰;张剑;郭新华;;一种抑制VSI零电流箝位效应的死区补偿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1年01期

9 魏永清;张晓锋;乔鸣忠;;采用参考电压调节的并联逆变器控制技术[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1年02期

10 杨勇;索迹;祁春清;赵春江;;三相并网逆变器电感在线辨识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兴;PWM整流器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春旺;刘杰;张金萍;王倩倩;;基于弹簧非线性的原点反共振振动机动力学分析[J];机械制造;2010年11期

2 尤裕荣;曾维亮;;逆向卸荷式气体减压阀的动态特性仿真[J];火箭推进;2006年03期

3 毛武军;王乐勇;赵文普;邓方艺;;航空相机稳定平台设计与仿真[J];航空兵器;2009年04期

4 谢云;张立红;;齿隙非线性对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影响[J];电气传动;2010年01期

5 杨国平;车惠民;;混凝土箱梁的非线性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6 孙瑞华;赵军;;不同模型下的FWD路面模量反算结果分析[J];华东公路;2005年02期

7 李晓莉;喻宝金;;三塔单索面PC斜拉桥的地震反应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2期

8 邓峰岩;和兴锁;李亮;张娟;赵春燕;;耦合变形对大范围运动柔性梁动力学建模的影响[J];计算力学学报;2006年05期

9 路纯红;白鸿柏;李冬伟;王尤颜;;含有三次非线性的粘性阻尼双线性迟滞振动系统的响应计算[J];振动与冲击;2007年01期

10 张建民;肖汝诚;;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珠;;奇异线性模型的交互影响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吕敬;李俊峰;王琪;王士敏;;带Cassini贮箱的大型卫星刚-液-弹耦合非线性动力学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3 田玉冬;;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电容传感器非线性辨识和拟合分析[A];全国炼钢连铸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靳添絮;陈杰;白永强;;基于ESO变结构算法的火炮位置控制[A];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龚维明;刘郁馨;吕志涛;;桩基水平—摇摆耦合振动分析[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6 曾晓辉;刘洋;沈晓鹏;吴应湘;;规则波作用下张力腿平台的非线性动力响应[A];2005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霍炬;仲小清;杨明;;某型武器模拟转台专家智能控制器的设计[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元凯;肖汝诚;;基于正装迭代法的斜拉桥合理索力优化方法[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姜忻良;郑希明;;非线性分析中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各种共振现象[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学林;李翼祺;;单桩-土体系竖向非线性振动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 霍晓莉;ULHWDM系统的关键技术[N];人民邮电;2006年

2 ;影响中国百年的四个关键词[N];陕西科技报;2006年

3 孟庆刚 王连心;中医药研究别忘了非线性[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4 西和县第三中学 刘育书;新课标下校长应具有的现代意识[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叶;D_(32)平车刚柔系统动态响应及凹底架疲劳强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2 李军;含非线性因素的扫描镜系统线性模型辨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3 刘忠;单桩横向非线性动力响应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丁千;材料阻尼、密封力激励下转子系统失稳机理的非线性分析[D];天津大学;1997年

5 陈常松;超大跨度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非线性精细分析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王琳;输流管道的稳定性、分岔与混沌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杨兴旺;大跨度斜拉桥施工全过程非线性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李元松;板桁结合梁斜拉桥空间结构分析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潘学萍;基于EEAC理论分析受扰轨迹的时变非线性动态模式[D];浙江大学;2008年

10 石晶;钢结构非线性因素无网格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达洁;碳纤维拉索斜拉桥非线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2 赵新征;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稳定分析[D];长安大学;2005年

3 周强;索力调整在ANSYS中的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克海;斜拉桥几何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兰州铁道学院;1992年

5 张婧;基于神经网络的传感器和执行器非线性补偿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6 杨振东;基于模糊PID电子节气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湖南大学;2008年

7 石芳;鲁棒自适应航向控制器的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8 申选召;混凝土斜拉桥三维地震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9 刘清;压电超声结构非线性动力学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卢胜文;车—桥耦合非线性振动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81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781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7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