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磁耦合共振单发双收系统传输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6 19:53

  本文选题:磁耦合共振 + 多负载 ; 参考:《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针对电器设备、武器系统等应用中存在一个能量发送端同时为多个负载非接触供能的情形,基于磁耦合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原理,建立了磁耦合共振"单发双收"理论模型,求解出"单发双收"系统输出总功率的数学计算公式。理论分析发现"单发双收"系统传输特性与"单发单收"性质类似,即当发送线圈和接收线圈距离的耦合系数较大时,系统存在共振频率分叉现象,并随收发端距离的增大,频率分叉现象逐渐消失。当系统存在两个接收端时,共振频率随径向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两接收端耦合越强,偏移现象越明显。利用OrCAD仿真软件和实验手段对系统传输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论相吻合,文中所建磁耦合共振"单发双收"理论模型能准确描述系统传输特性。
[Abstract]:In view of the situation that there exists a single energy transmitter for multiple loads of non-contact energy supply in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weapon system,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wireless energy transmission of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 a theoretical model of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 "single transmitter and double receiving" is established. The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formula of the total output power of "single transmitter and double receiving" system is obtained.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a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single receiver, that is, when the coupling coefficient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ransmitting coil and the receiving coil is large, the system has the phenomenon of resonant frequency bifurcation, which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he phenomenon of frequency bifurcation gradually disappeared. When there are two receivers,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varies with the radial distance, and the stronger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two receivers, the more obvious the migration phenomenon is.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are carried out by using OrCAD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experimental mea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conclusions. The theory model of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ce can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弹药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104185)
【分类号】:TM7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阳;杨庆新;闫卓;张超;陈海燕;张献;;无线电能有效传输距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1期

2 黄学良;吉青晶;谭林林;王维;赵家明;周亚龙;;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串并式模型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03期

3 李长生;张合;查冰婷;;引信无线供能系统电磁耦合结构外围金属介质涡流损耗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张波;张青;;两个负载接收线圈的谐振耦合无线输电系统特性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范兴明;莫小勇;张鑫;;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2期

2 黄学良;谭林林;陈中;强浩;周亚龙;王维;曹伟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3 李阳;杨庆新;闫卓;张超;陈海燕;张献;;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向性分析与验证[J];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02期

4 杜秀;王健强;程鹏天;;磁耦合无线能量传输中耦合模理论和电路理论的对比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S2期

5 李中启;黄守道;杨民生;袁小芳;;多中继线圈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分析(英文)[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S2期

6 李炜昕;张合;;基于磁耦合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特性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7 李炜昕;王炅;张合;丁立波;;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博;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李莎;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玉鹏;用于家用电器的无线供电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4 栗安鑫;近场磁谐振驱动LED照明系统的基本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吴家宏;用于家用电器的较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史继翠;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及优化分析[D];湘潭大学;2013年

7 苏琮皓;基于平板磁芯的磁共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少杰;张合;李长生;石磊;;小口径火炮引信弹链电磁感应装定仿真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04期

2 黄学功,赖百坛,李映平,王利;炮口感应装定系统电磁场特性分析[J];弹道学报;2003年02期

3 黄辉;黄学良;谭林林;丁晓辰;;基于磁场谐振耦合的无线电力传输发射及接收装置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年01期

4 肖冬萍;何为;石小波;张占龙;;有限宽金属平板对工频磁场的屏蔽[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8年01期

5 孙跃;戴欣;唐春森;王智慧;苏玉刚;;分布式无线电能传输网[J];电力电子;2010年03期

6 沈锦飞,惠晶,吴雷;E类高频谐振式DC/AC变换器[J];电力电子技术;2002年01期

7 胡文江,胡先权;似稳条件下导体圆柱面内的涡电流分布的求解[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李阳;杨庆新;陈海燕;闫卓;张献;薛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影响传输功率和效率的因素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2年03期

9 谭林林;黄学良;黄辉;邹玉炜;李慧;;基于频率控制的磁耦合共振式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传输效率优化控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年07期

10 黄学功;陈荷娟;;炮口感应装定引信电路低功耗设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青;谐振耦合式无线输电多载系统建模及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石磊;引信感应装定能量传输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大卫;梁伟;姜增辉;;轴向车铣薄壁回转体的动力学分析[J];新技术新工艺;2009年11期

2 陈惠琳;;测量心脏压力的新型非置入法——气泡超声共振散射法[J];机电工程技术;1978年03期

3 陈宜宜;;NMR波谱仪中的频率综合设计[J];分析仪器;1984年04期

4 程维;;一种消除应力的新方法[J];现代制造工程;1989年03期

5 柏逢明;;球墨铸铁内在质量音频检测方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6 刘石泉;;自旋导弹弹上设备动态特性分析[J];战术导弹技术;1993年02期

7 范家让;叠层环板轴对称自由振动的精确解[J];航空学报;1994年09期

8 刘浩,罗二仓;新型热声发动机(制冷机)的研究与探索[J];低温与超导;2001年04期

9 思娟;高效可靠的结冰探测传感器[J];热能动力工程;2001年05期

10 李君华;邓剑;;压缩机组振动监测与诊断[J];中国修船;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炜斌;徐利梅;黄大贵;李辉;;基于MEMS的一种微机械滤波器的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符卫春;孙晓清;吴胜举;白诚;;余弦型扭转振动超声变幅杆的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3 田章福;张利杰;曾新吾;;谐振式声波发生器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4 彭皎皎;郑虹;;共振频率对中耳病变的诊断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5 钟心懋;朱义信;裘鉴卿;;PFT NMR仪调试中的奇怪现象——谐波的作用[A];第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6 田章福;张利杰;曾新吾;;谐振式声波发生器实验研究[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MDCII协作组;颜洁;;静电共振法张力测量及其应用[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6年

8 陈积懋;张颖;;复合材料及其构件新型综合无损检测技术[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刘冬毓;吴亦农;府华;陆国华;;80K 2W斯特林制冷机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杨威;李磊;马立强;;振动放顶煤技术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 杨泽兴;扬声器与音箱(上)[N];电子报;2007年

2 四川 杨泽兴;扬声器与音箱(下)[N];电子报;2007年

3 记者 王学军;中国最大电动振动台问世[N];中国船舶报;2004年

4 记者 胡晓峰;世界最大振动台突破三大难关[N];中国船舶报;2007年

5 记者 李佳霖 通讯员 樊宁;东菱建成世界最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台[N];经济日报;2007年

6 记者 刘锋;世界最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台在苏州东菱诞生[N];科技日报;2007年

7 王迪;袖珍传感器10分钟检测大肠杆菌[N];医药经济报;2006年

8 雅慧;大传发掘CMD产品潜力[N];电子资讯时报;2005年

9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 王中林 教授;纳米技术:引领IT新突破[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刘锋;冲顶世界之巅[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东东;胃肠道微型仿生机器人诊查系统及运动相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马官营;人体肠道诊查微型机器人系统及其无线供能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阮登芳;共振式进气消声器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辛文辉;人体消化道微型诊查装置无线供能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曹辉;纵扭复合型压电超声马达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程金科;带绝缘层复合结构丝的巨磁阻抗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s,

本文编号:1853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853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4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