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过程中细颗粒物形成特性

发布时间:2018-05-15 05:00

  本文选题:石灰石-石膏法脱硫 + 细颗粒物 ; 参考:《化工学报》2015年11期


【摘要】:利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模拟试验装置分析探讨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物性与脱硫浆液中晶体粒度分布、浓度、形貌及元素组成间的关系,并试验考察了烟气组分及脱硫工艺条件对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过程中可生成大量亚微米级细颗粒,生成的细颗粒物性与脱硫浆液中晶体物性存在密切关系,脱硫操作参数如空塔气速、液气比等对脱硫浆液液滴夹带量存在显著影响;脱硫浆液蒸发夹带是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过程中生成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通过抑制细小石膏晶粒的形成及优化脱硫工艺参数可减少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过程中细颗粒的形成。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ine particles in desulphurized flue gas and the distribution, concentration, morphology and element composition of crystals in desulphurization slurry was studied by using limestone gypsum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simulation test device. The effects of flue gas composition and desulphurization process conditions on the emission of fine particles in desulfurized net flue ga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large number of sub-micron fine particles can be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with limestone and gypsum,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fine particles produced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rystals in the desulfurization slurry, and the desulfurization oper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the gas velocity of the empty tower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ratio of liquid to ga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mount of droplet entrainment of desulphurized slurry, and the evaporation entrainment of desulphurized slurry is the main source of fine particle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desulfurization with limestone and gypsum. By inhibiting the formation of fine gypsum grains and optimizing the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desulfur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fine particles in the wet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of limestone and gypsum can be reduced.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27604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228505)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AA065004)~~
【分类号】:X7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金培;杨林军;鲍静静;;湿法脱硫烟气中细颗粒物的变化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赵琴霞;陈招妹;周超炯;尹得仕;;湿式电除尘技术及其在电厂的应用前景探讨[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2年04期

3 昌艳萍;耿超;李春蕾;武瑞兰;薛柳青;;大气中PM_(2.5)的现状分析及新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S1期

4 刘鹤忠;陶秋根;;湿式电除尘器在工程中的应用[J];电力勘测设计;2012年03期

5 周洪光;李延兵;;火电厂湿法脱硫石膏雨和白雾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4年06期

6 杨振明;党志国;陈崇明;宋国升;;湿法脱硫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处理建议[J];河北电力技术;2012年02期

7 熊桂龙;杨林军;颜金培;鲍静静;耿俊峰;陆斌;;应用蒸汽相变脱除燃煤湿法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J];化工学报;2011年10期

8 杨春雪;阚海东;陈仁杰;;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水平、成分、来源及污染特征[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8期

9 付昱;何金起;;火力发电厂湿法脱硫“石膏雨”治理方法讨论[J];黑龙江电力;2009年05期

10 陶燕;刘亚梦;米生权;郭勇涛;;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刁永发;沈猛;顾平道;邹钺;;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及重金属汞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陈秋;李振海;张国强;卢朝晖;宋国升;;火电厂环保设施及烟气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系统研究与建设[J];电力建设;2010年11期

3 赵朝阳;;4×600MW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高压供电方式[J];电力建设;2011年01期

4 鲍静静;杨林军;颜金培;刘锦辉;宋士娟;;湿法脱硫系统中应用蒸汽相变技术脱除细颗粒[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颜金培;杨林军;鲍静静;;湿法脱硫烟气中细颗粒物的变化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熊桂龙;杨林军;颜金培;鲍静静;陆斌;耿俊峰;;蒸汽相变与撞击流耦合促进细颗粒物脱除[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辛成运;杨林军;王海芳;;蒸汽相变促进WFGD系统脱除PM_(2.5)的协同作用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4期

8 辛成运;王海芳;宋士娟;刘锦辉;杨林军;;应用蒸汽相变促进WFGD系统脱除细颗粒的技术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4期

9 熊桂龙;杨林军;郭惠;彭飞;赵汶;;水汽相变耦合撞击流作用下细颗粒物的脱除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朱艺;潘浩;陈山虎;王世丹;赵明;龚茂初;陈耀强;;MnO_x负载量对MnO_x/Ce_(0.7)Zr_(0.2)La_(0.1)O_2-Al_2O_3催化剂上碳烟燃烧性能的影响[J];催化学报;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祁君田;;烟尘浓度对湿法脱硫吸收塔的影响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吴春华;颜俭;柏源;李忠华;;无GGH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烟囱石膏雨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9分会场:火电厂烟气净化与节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林文锋;潘雪琴;王建春;林敏;李晓峰;温志洋;;关于年初以来中国严重阴霾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4 项铁丽;周倩;杨培胜;;我国PM_(2.5)污染研究进展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5 李二欣;段琳琳;;基于静电除尘器本体完整性降低PM_(2.5)排放的改造技术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薛颖;;中外静电除尘器改造比较[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林国鑫;陈小利;郑岩峰;黄建华;;湿式电除尘技术在长兴岛电厂的应用[A];第十五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李春玉;;常州某典型化工园区有机污染特征及规律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十一章)[C];2014年

9 赵洁心;黄聪聪;冯琴;马兴明;周志鹏;李凤英;;基于GIOVANNI的江浙沪地区AOD时空格局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10 姚福德;邓双;刘帅;田刚;张建星;王琳琳;陈小鹏;张凡;;燃煤锅炉排放一次PM_(2.5)的监测与控制技术[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志荣;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废水喷雾蒸发处理方法关键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张子宜;吉林省典型城市大气颗粒物中PAHs分布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罗龙华;大气颗粒污染物对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4 祝然;结构导向集总新方法构建催化裂化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韩东银;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6 Amir Abu Baker Musa Abd Elgader;670t/h多燃料切圆锅炉NO_x生成与排放控制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郭少鹏;湿式氨法烟气脱硫及结合臭氧氧化实现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8 杨志伟;气流床气化炉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9 张照飞;锰基—蠕虫状介孔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成运;蒸汽相变促进细颗粒物脱除的实验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2 覃辉艳;大气污染颗粒物PM_(2.5)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3 韦思业;山西和顺地区农村室内细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污染与呼吸暴露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羊德容;兰州市PM_(2.5)污染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3年

5 魏娟;湿式电除尘器进气段气流分布的模拟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6 常峥嵘;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停炉后烟气系统特性的模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冠;基于模糊控制的电除尘器电压系统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8 杨维;北京城区PM_(2.5)浓度空间变化及对呼吸健康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铮;燃煤电站汞排放规律及其协同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颜永毫;黄土高原地区石灰性土壤添加生物炭的温室气体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志萍;王成;侯晓静;杨伟伟;;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郝明途;林天佳;刘焱;;我国PM_(2.5)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2期

3 徐娟,郭静,郭斌,苑宏英;高效湿式脱硫除尘一体化装置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4期

4 何苏浩,项光明,姚强,李定凯,陈昌和,徐旭常;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脱硫几种反应塔的比较[J];电力环境保护;2001年03期

5 王淑兰,柴发合,张远航,周来东,王琴玲;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4期

6 胡秀丽;;湿法烟气脱硫经济运行研究[J];电力设备;2006年08期

7 张宇;杨林军;张霞;孙露娟;颜金培;沈湘林;;文丘里洗涤器脱除燃烧源PM_(2.5)的实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8年02期

8 颜金培;杨林军;鲍静静;蒋振华;黄永刚;沈湘林;;湿法脱硫协同蒸汽相变脱除燃煤PM_(2.5)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9年01期

9 董勇;齐国杰;崔琳;马春元;;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中颗粒增湿团聚现象的分析[J];动力工程;2009年07期

10 李龙凤,王新明,赵利容,何秋生,盛国英,傅家谟;广州市街道环境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凤;燃煤亚微米颗粒的形成和团聚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隋建才;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与排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加勋;燃煤飞灰化学团聚实验研究及机理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发合;高健;王淑兰;;大气细颗粒物监测的政策制定和标准设计[J];环境保护;2011年16期

2 张莉君;东春阳;许慧慧;施烨闻;金奇昂;刘立平;沈先标;;上海市两社区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年08期

3 邢佑浩;;改变从生产生活方式开始[J];风景园林;2013年02期

4 陆张跃;;追踪细颗粒物长距离输送来源的技术[J];上海环境科学;1989年04期

5 ;怎么预防可吸入细颗粒物的危害?[J];药物与人;2013年05期

6 张文丽,徐东群,崔九思;空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特征及其毒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02年01期

7 丁杰,朱彤;大气中细颗粒物表面多相化学反应的研究[J];科学通报;2003年19期

8 曹强;姜智海;张澍;李奇;蒋蓉芳;宋伟民;;大气细颗粒物致小鼠肺损伤的遗传易感性[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9 唐孝炎;;唐孝炎:奥运运动员的“天敌”——臭氧和细颗粒物[J];环境;2008年07期

10 颜金培;杨林军;凡凤仙;沈湘林;;基于分形理论的水汽在燃煤细颗粒表面异质核化数值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阳;付柏淋;;两种典型通风方式下室内细颗粒物去除效果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蒲维维;赵秀娟;张小玲;徐敬;徐晓峰;孟伟;;奥运前后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冯加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来源探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沈阳城区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董玉敏;;沈阳城区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王子晔;李宁;;浅谈PM2.5防控专利技术开发[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9 叶兴南;尹姿;唐尘;陈建民;;基于吸湿性测量分析上海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的混合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陈晨;银燕;钱凌;王巍巍;陈宇;李嘉鹏;;南京北郊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苡婷;上海细颗粒物污染状况堪忧[N];上海科技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任震宇;细颗粒物威胁“健康出行”[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周迎久;细颗粒物控制成约束性指标[N];中国环境报;2013年

4 ;强化源头削减 分区分类控制[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记者 徐维欣;细颗粒物标准制定尚需时日[N];文汇报;2009年

6 通讯员 王双瑾;探寻PM_(2.5)真相[N];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记者 拓玲;征细颗粒物排污费改善空气质量[N];西安日报;2012年

8 刘敬奇;北京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N];中国环境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贺小巍;每个人既是PM2.5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N];陕西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荣丽君;我市在全省率先监测PM2.5[N];西宁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继保;细颗粒物的电收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高知义;大气细颗粒物人群暴露的健康影响及遗传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赵金镯;大气细颗粒物心血管毒性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庚达;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5 顾泽平;大气细颗粒物有机质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源解析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0年

6 斯俊平;燃煤过程中钠对焦特性及细颗粒物控制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柳冠青;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下的细颗粒离散动力学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春;汽车细颗粒物排放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沙东辉;细颗粒物运动特性的显微可视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杨春雪;细颗粒物和臭氧对我国居民死亡影响的急性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岳丽;北京市空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樊昱楠;多气载细颗粒热泳沉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6 席志云;空调通风管路中细颗粒物凝并规律的数值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7 温新欣;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10和PM2.5)污染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范娇;细颗粒物的金属组分对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9 甄玲燕;大气细颗粒物对高血压大鼠心血管系统的急性毒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罗群;室内外细颗粒物污染及空气净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91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891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4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