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离散吸引力模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最优分时电价研究
本文选题:电动汽车 + 分时电价 ; 参考:《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22期
【摘要】: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的使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而大量电动汽车的无序充放电行为,将会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影响。文章基于离散吸引力模型,依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推导出自弹性系数和互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建立4类电动汽车充放电需求响应模型,统筹考虑电网公司和电动汽车车主双方的利益,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算法求解出1套最优分时电价方案来引导电动汽车的充放电行为。算例验证表明该模型求解得到的最优分时电价方案可显著地减少车主花销,降低配电网的网络损耗,平滑负荷曲线。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 scale of use of electric vehicle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The disordered charge-discharge behavior of a large number of electric vehicles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grid. Based on the discrete attraction model and the definition of demand price elasticity, this paper deduces the calculation formulas of elasticity coefficient and mutual elasticity coefficient, and sets up the charge / discharge demand response model of four kinds of electric vehicles. Considering the interests of both power grid companies and electric vehicle owners, a set of optimal time-sharing pricing schemes is proposed to guide the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behavior of electric vehicles by using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The example shows that the optimal time-sharing pricing schem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ost of vehicle owners, reduce the network loss of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smooth the load curve.
【作者单位】: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704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2MS107)~~
【分类号】:TM910.6;U469.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声銮;;第62届日内瓦国际汽车展览会所展出的电动汽车[J];世界汽车;1993年01期
2 ;世界电动汽车研制概况[J];机电新产品导报;1995年04期
3 王颖洁;电动汽车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4 王勇;电动汽车技术初探[J];城市公共交通;2002年02期
5 ;电动汽车的发展给电工行业带来市场机遇[J];电器工业;2002年11期
6 ;法国的电动汽车开发[J];公路与汽运;2002年06期
7 胡树华,杨威;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战略分析[J];北京汽车;2004年03期
8 ;欧盟将启动新的电动汽车发展计划[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11期
9 孙冰;;电动汽车市场发展对电力营销的影响[J];大众用电;2011年03期
10 ;膨胀的电动汽车充电站[J];中国汽车界;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惠琴;欧万彬;鲍健强;叶瑞克;;电动汽车:引领城市低碳交通的未来[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晓勤;鲁植雄;逄小凤;;浅述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宏;汪映荣;;核电和电动汽车协同发展的生命周期评价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0册)[C];2009年
4 张梦洁;田令;;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何玉鑫;;电动汽车研究与发展现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唐浩;;在电动汽车产业化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A];“2011西部汽车产业·学术论坛”暨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四届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炳力;赵韩;;贯彻“汽车新政”加快安徽电动汽车工业的发展[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钱立军;张翔;;基于系统仿真的电动汽车优化技术[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罗韬;石建珍;;稀土政策与电动汽车及储能行业的发展[A];中国稀土储氢材料产业链的发展与共赢——第三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专家报告集[C];2011年
10 张铁军;;低碳背景下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规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松泽成文;普及电动汽车需解决四项关键课题[N];中国电子报;2009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杨冬;电动汽车能否顺利驶入“产业化时代”[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修霄云;政府应率先使用电动汽车[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9年
4 刘维东;电动汽车是全速前进还是减速慢行?[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海燕;中国发展电动汽车有四大优势[N];中国质量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向杰;中国电动汽车之路怎么走?[N];科技日报;2009年
7 刘哲;愿电动汽车“河南造”早成气候[N];河南日报;2009年
8 张金江 吕鸿 李潇 吴成良 (本报驻西班牙记者 张金江 本报记者 吕鸿);欧盟欲靠发展电动汽车搏未来[N];人民日报;2010年
9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林伯强;中国的汽车梦应该是一个电动汽车梦[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实习生 郭子峰 记者 马建敏;电动汽车:如何破解“充电难”[N];河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乐峰;需求侧管理视角下的电动汽车充放电定价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田文奇;基于时空双尺度的电动汽车换电站有序充电调度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建;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及有序充电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郑丹;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以及交互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于强强;基于行为的电动汽车充换电需求与服务容量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6 李书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分析及环境效益评价[D];吉林大学;2014年
7 李高望;含电动汽车的电力系统运行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张翔;电动汽车建模与仿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9 罗汉武;电动汽车灵活接入的充电设施需求预测、运行与能效评估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张志森;电动汽车最优自动变速及能量回馈的控制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电动汽车底盘测功机的开发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张新磊;电动汽车总体设计及性能仿真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朱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及湖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郝东辉;电—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建模与仿真[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苗军;电动汽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6 张思维;基于镁合金的轮毂式电动汽车整体式车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贾学强;电动汽车电控单元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8 王哲;双轮直驱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9 翟跃;电动汽车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邢斌;电动试验车动力系统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76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976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