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频分析的电磁脉冲耦合效应研究
本文选题:电磁脉冲 + 时频分析 ; 参考:《微波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为了解高功率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干扰与毁伤影响,利用基于Wigner-Ville分布的时频分析方法对耦合进电子系统内部的电磁信号进行了特征分析。与单独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相比,时频分析不仅能够得到信号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还能同时得到信号各频率分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利用瞬态极化时频分析,进一步得到信号极化状态在时频域的分布。仿真结果表明,时频分析得到的结果更全面详细,可以根据时频分析得到的信号特征更加准确地指导电子系统的高功率电磁脉冲防护加固。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terference and damage effect of high power electromagnetic pulse on electronic system, the time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Wigner-Ville distribution i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coupled to the electronic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time-domain analysis and the frequency-domain analysis, the time-frequency analysis can not only obtain the time-domain and frequency-do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gnal, but also obtain the variation of each frequency component of the signal with time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ransient polarization time-frequency analysis, the distribution of signal polarization in time-frequency domain is further obtain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ime-frequency analysis ar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d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high power electromagnetic pulse protection and reinforcement of electronic system more accurate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gnals obtained by time-frequency analysis.
【作者单位】: 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5001) 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3A042)
【分类号】:TM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邹红星,周小波,李衍达;时频分析:回溯与前瞻[J];电子学报;2000年09期
2 范颖鹏;杜正伟;龚克;;开缝矩形腔屏蔽特性的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5年12期
3 田晓凌;汪卫华;宣源;;高功率微波脉冲与目标耦合效应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飞航导弹;2009年04期
4 肖金石;刘文化;张世英;张金华;;超宽带电磁脉冲对腔体孔缝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12期
5 刘顺坤,傅君眉,陈雨生,邱爱慈,祝敏;快上升前沿电磁脉冲的孔缝耦合效应数值研究[J];微波学报;2000年02期
6 宋航;胡涛;侯德亭;周东方;刘应刚;;有孔双层屏蔽腔体屏蔽效能的多模分析方法[J];微波学报;2009年02期
7 安静;武俊峰;吴一辉;;孔缝对内置电路板壳体屏蔽效能的影响[J];微波学报;2011年02期
8 李凯;魏光辉;潘晓东;耿利飞;李新峰;;带孔缝矩形金属腔体屏蔽效能研究[J];微波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祯,王雪松,肖顺平,庄钊文;有源假目标的高分辨极化鉴别研究[J];兵工学报;2005年06期
2 王洋;于君;桑胜波;李朋伟;胡杰;;电子电路系统中壳体结构功能研究[J];包装工程;2012年07期
3 李雨昕;;基于余弦过完备原子库的语音信号MP稀疏分解[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赵立新;苏玮;伍良生;;励磁涌流的参数化时频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杨梅;;魏格纳-维尔分布在机载武器振动应力研究中的应用[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尹忠科,王建英,Pierre Vandergheynst;在低维空间实现的基于MP的图像稀疏分解[J];电讯技术;2004年03期
7 尹忠科;王英;张跃飞;姜玉亭;;图像稀疏分解中原子形成的快速算法[J];电讯技术;2005年06期
8 李恒建;张跃飞;王建英;尹忠科;;分块自适应图像稀疏分解[J];电讯技术;2006年04期
9 王建英;尹忠科;陈磊;;基于非正交分解的频率估计算法[J];电波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谭志良;刘尚合;林永涛;张荣奇;;电子系统电磁损伤评估方法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建军;谢维信;;一种直角可分的二维最佳数字滤波器[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2 陈发宇;尚永生;杨长春;;Matching Pursuits方法综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3 刘顺坤;聂鑫;陈向跃;;电磁脉冲辐射场试验技术研究[A];第十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卢中昊;;P波段瞬态极化雷达射频系统研制及其性能测试[A];2009安捷伦科技节论文集[C];2009年
5 何爱香;裴楠楠;王永强;;基于HHT变换的井下声音信号频谱分析[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6 冯志鹏;朱萍玉;褚福磊;;自适应时频分析在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综述[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卢中昊;王晖;菅春晓;何建国;;瞬态极化实验雷达收发八木天线阵列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8 卢中昊;菅春晓;王晖;何建国;;瞬态极化试验雷达系统天线阵列单元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9 周东明;卢中昊;李高升;何建国;;P波段瞬态极化雷达频率合成控制组件设计[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卢中昊;李颖;王晖;刘培国;;P波段瞬态极化雷达收发天线阵列设计[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海;水下被动目标瞬态特征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郑华文;核电站松动件定位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陈强;雷达极化中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常宇亮;瞬态极化雷达测量、检测与抗干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向道朴;微多普勒回波模拟与微动特征提取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谢凡;地磁观测数据中人工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8 刘勇;动态目标极化特性测量与极化雷达抗干扰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李军;扩展目标的雷达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安静;姿控飞轮驱动电路EMC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娜;电磁矢量传感器取向误差校正和干扰抑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群岭;基于数字示波器的环境电磁波测试方法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3 杨镭;支持向量机算法设计及在高分辨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程旭;弹道中段目标极化特性和特征提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孙彬;基于最佳估计与检测的雷达收发极化优化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刘成龙;电磁脉冲对天线系统的耦合效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7 祝懿;孔缝耦合与三维亚网格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张居凤;弹道导弹目标动态雷达特性仿真与识别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9 申宁;岩土孔中的波传播及掺杂介质等效参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张文典;极化阵列信号参量估计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国寅,徐鹏根,,鲁述;强电磁脉冲的小孔耦合[J];电波科学学报;1996年02期
2 刘顺坤,傅君眉,周辉,陈雨生,祝敏;电磁脉冲对目标腔体的孔缝耦合效应数值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3 殷勤业,倪志芳,钱世锷,陈大庞;自适应旋转投影分解法[J];电子学报;1997年04期
4 陈伟华;张厚;杨宇军;;电磁脉冲对双层屏蔽腔的孔洞耦合特性研究[J];辐射防护;2007年05期
5 陈翔;陈永光;魏明;胡小峰;张龙;;采用法兰同轴法的材料电磁脉冲屏蔽效能时域测试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2年03期
6 陈莉,赵永久;电磁脉冲对带孔缝腔体的耦合特性[J];火控雷达技术;2005年02期
7 葛昕;舰载电子装备对电磁炸弹防御技术探讨[J];舰船电子工程;2003年06期
8 李锐;钱宝良;朱占平;赵林;刘强;;微波脉冲与带介质孔缝矩形腔体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物理C;2008年S1期
9 邹红星,周小波,李衍达;采用Dopplerlet基函数的时频信号表示[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付继伟,侯朝桢,窦丽华;电磁脉冲斜入射时对孔缝耦合效应的数值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守霖;区健昌;;电磁脉冲波的效应及防护(待续)[J];电气技术;2007年02期
2 侯民胜;贾宏亮;;HEMP和LEMP的实验室产生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11期
3 林守霖;区健昌;李子森;;电磁脉冲波的效应及防护(续2007年第2期)[J];电气技术;2008年02期
4 昆仑;;空袭新利器:电磁脉冲炸弹[J];民防苑;2008年03期
5 陈栋;许黎明;李红刚;;电磁脉冲对计算机设备的易感性问题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09年05期
6 周星;程二威;王书平;;电磁脉冲对数字电路的辐照法与注入法比较[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陈曦;曹雷团;张洪源;吴强;;海水的电磁脉冲耦合传递特性计算分析[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3年03期
8 ;结束语[J];现代防御技术;1977年05期
9 张兴准;;电磁脉冲激振技术在铣床动态试验中的应用[J];振动与冲击;1983年02期
10 爱德华·泰勒;唐一广;;核致电磁脉冲[J];军事通信技术;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向跃;孙蓓云;刘顺坤;翟爱斌;;敏感单元电磁脉冲损伤函数的获取[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张强;;浅议电磁脉冲(EMP)干扰及其防护[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李小伟;周开明;许献国;;电子学系统电磁脉冲加固性能评估[A];第十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建华;;电磁脉冲传播和单色电磁波传播的比较[A];199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7年
5 周星;张希军;魏明;;电磁脉冲对可控硅的注入与辐照效应试验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五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史鹏飞;刘小龙;斛彦生;蒋廷勇;;超宽谱电磁脉冲对有孔缝腔体耦合效应的研究[A];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买望;高斌;甘捷;高攸纲;;电磁脉冲技术的若干应用与发展[A];第十五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朱军;;脉冲武器与电磁脉冲防护[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文舸一;;电磁脉冲能量传播规律的进一步研究[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5年
10 毛从光;周辉;;国际公开文献所反映的电磁脉冲(EMP)研究动态[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春弟;美国最害怕什么?[N];国防时报;2011年
2 苏恩泽;解读电磁脉冲战[N];解放军报;2004年
3 王铁 吴艳冰;他为神剑撑起保护伞[N];光明日报;2001年
4 李强 李刚;高能量脉冲武器———指挥系统的杀手[N];中国国防报;2003年
5 赵力行;为什么电磁脉冲炸弹被称为“电磁杀手”?[N];中国国防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陈劲松邋特约记者张彦中 通讯员 卢军舰;制胜“第五维战场”[N];光明日报;2007年
7 凌朔;应对核局面,韩国紧急打造新防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陈育和;化整为零电磁脉冲切割强震变弱震[N];大众科技报;2003年
9 记者何德功;震前电磁波易使动物躁动[N];人民日报;2003年
10 张孟军;我被疼痛击中了![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孔;电磁脉冲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及其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与机理分析[D];四川大学;2005年
2 齐红星;电磁脉冲对人体的作用和数值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健;电磁脉冲与舰船典型结构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混合FDTD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王水明;电磁脉冲辐射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5 但加坤;磁重联电磁脉冲定向辐射方法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4年
6 陈自宇;脉冲强激光与金属靶相互作用中的电磁脉冲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7 崔晓辉;电磁脉冲成形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马弘舸;瞬态电磁脉冲的时域伪谱方法:研究、改进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志强;电磁脉冲的传导防护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司守训;电磁脉冲防护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林凡;电磁脉冲生物效应的剂量研究及安全标准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卢新科;电磁脉冲的耦合及防护[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史鹏飞;超宽谱电磁脉冲对屏蔽体贯通孔的耦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高先周;电磁脉冲测试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孔凡志;电磁脉冲冲击下无源结构的瞬态电热力耦合一体化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杨欣;电磁脉冲孔耦合[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9 白彦丽;电磁脉冲对开孔屏蔽腔耦合效应的仿真分析[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伟;电磁环境效应分析建模[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10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01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