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并联型无源与有源次同步振荡阻尼装置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4 23:10

  本文选题:次同步振荡 + 无源阻尼 ; 参考:《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年06期


【摘要】:提出了并联型FACTS装置抑制次同步振荡的无源阻尼与有源阻尼的概念。以静止无功补偿器和全控型换流器作为实现方法。采用复转矩系数法,分别推导了机端接入方式下,2种次同步振荡阻尼方法提供的阻尼系数和正阻尼条件,对比了影响二者提供正阻尼大小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无源阻尼的大小与阻尼装置接入点系统电压大小成正比,有源阻尼的大小则不受接入点电压大小的影响,而主要与其自身产生的次同步电压大小成正比。采用机端阻尼控制方式,分别对2种阻尼装置的控制器进行了设计。采用测试信号法,通过相位补偿,分别对阻尼装置提供的正阻尼进行了优化。时域仿真结果表明,对于短路故障引起的次同步振荡,在装置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有源阻尼方法较无源阻尼方法具有更强的阻尼能力。
[Abstract]:The concepts of passive damping and active damping for suppression of 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 in shunt facts devices are presented. Static Var compensator and full control converter are used as the realization method. By using the complex torque coefficient method, the damping coefficient and the positive damping conditions of two 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 damping methods are derived, respectively, and the relativ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positive damping of the two method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ssive damping is proportional to the voltage of the access point system, and the active damping is not affected by the voltage of the access point, but is mainly proportional to the sub-synchronous voltage generated by itself. The controllers of two damping devices are designed by using the damping control mode. The positive damping provided by the damping device is optimized by using the test signal method and phase compensa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 time domain show that the active damping method has a stronger damping capacity than the passive damping method in the case of the 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 caused by the short-circuit fault.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网研究所;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1BAA-01B0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2QN37)~~
【分类号】:TM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伟;肖湘宁;赵洋;;无功发生源抑制次同步振荡的机理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4期

2 谢小荣;杨庭志;姜齐荣;林惊涛;武云生;;采用SVC抑制次同步谐振的机理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4期

3 谢小荣;武云生;林惊涛;张银山;姜齐荣;;采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优化设计SVC次同步阻尼控制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9期

4 王盛;李立学;郑益慧;姚钢;王昕;张杨;陈洪涛;;基于多模型PI的STATCOM直接电压控制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7期

5 石访;王杰;薛贵挺;;基于Hamilton理论改善多机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励磁与SVC协调控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10期

6 黄伟雄;刘锦宁;王永源;姜齐荣;袁志昌;杜威;;35kV±200M var STATCOM系统总体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3年10期

7 赵香花;陈远华;刘文华;张秀娟;李刚;;一种星接链式STATCOM不平衡补偿的新拓扑[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4年02期

8 刘燕;康积涛;李晨霞;何宗奎;袁业升;;含有STATCOM的电力系统次同步谐振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8年20期

9 吴熙;蒋平;;TCSC在次同步谐振中的借阻尼现象[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凤婷;晁勤;;风速变化的并网型风电场故障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2 杨罡;刘明光;屈志坚;;基于MPC算法的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陈诚;;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的谐波电流检测法原理及内在联系探究[J];兵工自动化;2008年08期

4 刘燕;康积涛;秦浩庭;;应用STATCOM改善发电机轴系扭矩的研究[J];大功率变流技术;2008年06期

5 常勇;胡以怀;崔秀芳;;船舶电站负荷扰动下轴系瞬时转速的动态仿真[J];船舶工程;2010年04期

6 潘高飞;赵跃平;;基于虚拟仪器的船舶电站数字仿真平台研究[J];船舶工程;2010年S2期

7 王娟;吉晏平;;FACTS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0期

8 向婉芹;王朗珠;李沁;;基于Matlab/Simulink的发电机进相运行仿真[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9 杨力森;何一帆;;辛几何算法在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10 鞠平;张建勇;;电力系统建模基本理论研究综述[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妙平;年晓红;;关联电力大系统的非线性分散控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胡伟;侯佑华;徐飞;于骥;;电力系统发电厂联络变压器的降损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吴水军;陈晶;刘明群;杨滔;杨杨;;励磁系统调差环节对系统阻尼的影响机理和仿真分析[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0年

4 王正风;白涧;;发电机无功功率与电力系统稳定运行[A];第四届安徽科技论坛安徽省电机工程学会分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王正风;黄太贵;;发电机无功功率与机端电压对系统暂态功角稳定性的影响分析[A];第十六届(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鹏;;复杂系统临界电压的实用计算法[A];2003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供用电管理自动化分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贾宁;常鲜戎;;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DTS)继电保护模块的开发[A];2007中国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涛;石晶;唐跃进;李敬东;;SMES和调速器的协调控制[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叶红权;林涛;;改进Prony算法在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邓集祥;纪晶;;基于复合模式的电力系统超低频振荡产生机理研究[A];2008中国水力发电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撖奥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故障特性与保护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仲悟之;受端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机理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汪隆君;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及可靠性基础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璞;多直流馈入受端交流电网继电保护动作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罗珂;基于输出预测和LMI方法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施希;大型压水堆核电站接入电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段志远;计及信号传输时延的电力系统阻尼控制器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胡笳;系统扰动条件下同步发电机运行行为的时步有限元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9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10 康锦萍;考虑饱和与磁场畸变的汽轮发电机运行行为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丛辉;船舶燃气轮机—发电系统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玉佳;特高压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徐滨海;船舶电力仿真系统建模及拓扑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周志飞;考虑风速随机性的风电场电压相关问题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彩玲;改进PSO算法在综合负荷建模中的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葛城;基于Prony算法SCADA系统动态信息的压缩传输[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陶琼;基于电压水平约束的负荷安全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汤伟;基于MATLAB的PSS的参数计算与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涛;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分析中特征值灵敏度的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10 朱泽磊;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建模与优化及其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斌;张秀彬;赵兴勇;;多机系统中励磁与SVC的协调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12期

2 刘文华,姜齐荣,梁旭,刘遵义,纪勇;±20MvarSTATCOM总体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23期

3 姜齐荣,刘文华,韩英铎,纪勇;±20 Mvar STATCOM控制器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23期

4 刘文华,姜齐荣,梁旭,方志民,林峰;±20 Mvar STATCOM的工业现场测试及试运行[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23期

5 曹路,陈珩;可控串联补偿抑制次同步谐振的机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04期

6 韩光,童陆园,葛俊,耿俊成;TCSC抑制次同步谐振的机理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年02期

7 高芳,王伟,俞旭峰,徐凤,陈陈,苏建设;STATCOM在上海电网中的应用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12期

8 陈辉祥,王仲鸿,崔文进,陈志刚,夏祖华;广东电网电压稳定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7期

9 朱永强,宋强,刘文华,李建国,许树锴;用于不平衡负荷补偿的大容量D-STATCOM主电路选择[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7期

10 朱永强,刘文华,宋强,谢文,刘世宇;D-STATCOM不平衡负荷补偿电流的优化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斌;微分代数方程Hamilton系统及其在电力系统稳定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岩松;基于统一潮流控制器的阻尼次同步谐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云花,赵书强;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和次同步振荡的阻尼耦合分析[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年09期

2 刘晓冬,杨煜,陈陈;基于采样—数据模型方法的可控串联补偿系统对次同步振荡抑制作用的计算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3 杨帆,王西田,陈陈;HVDC输电系统次同步振荡(SSO)分析的GUI实现[J];中国电力;2005年01期

4 徐政,祝瑞金,罗惠群;华东电网次同步振荡特性研究[J];电网技术;1999年07期

5 杨煜,陈陈;次同步谐振的线性化解析与阻尼系数处理[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13期

6 肖友强;云广第一直流对云南大机组次同步振荡的分析[J];云南电业;2005年10期

7 吴俊勇;程时杰;陈德树;;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和轴系扭振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1年Z1期

8 武云生;韩俊彪;;应用静止无功补偿器抑制发电机次同步振荡的研究[J];电力设备;2008年01期

9 王兴刚;孙鹏;游广增;;云南交直流系统的次同步振荡研究[J];云南电力技术;2009年02期

10 项丽;;±660 kV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后电网次同步振荡问题研究[J];宁夏电力;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晓光;;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理论探讨及仿真软件应用[A];高效 清洁 安全 电力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吴英俊;汤奕;李扬;;TCSC抑制交直流并列运行系统的次同步振荡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王兴刚;孙鹏;游广增;;云广直流与大理和平串补共同作用对周边机组次同步振荡影响的研究[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4 刘鹏;张俊芳;都伟杰;;AVR+PSS抑制次同步谐振的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推广标准化建设成果 提高直流工程管理水平[N];国家电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郑翔;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徐英新;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阻尼与晶闸管控制装置的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高本锋;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方法与抑制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4 周长春;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次同步振荡阻尼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刘敏;可控串补的次同步振荡阻尼特性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伍凌云;复杂交直流输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分析与控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徐衍会;电力系统机网动态分析与安全评估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8 刘洪涛;新型直流输电的控制和保护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永乐;大规模风电外送次同步振荡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2 张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次同步振荡的特征值分析与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王波;含双馈机组风电场次同步振荡分析与抑制[D];重庆大学;2013年

4 郑蕤;带串联补偿的交直流并列系统次同步振荡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王晋;复转矩系数法及次同步振荡阻尼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房金彦;HVDC引起的次同步振荡分析及阻尼控制器设计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7 张学群;基于柔性电力技术抑制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志强;基于SVC的次同步振荡抑制方法及阻尼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9 徐坤;VSC-HVDC对次同步振荡抑制作用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张鹏;复杂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的次同步振荡机理分析与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97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097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6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