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变结构控制的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
本文选题:谐波分析 + 无功补偿 ; 参考:《电工电能新技术》2014年12期
【摘要】: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PVPCS)集并网发电、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为一体,对改善电能质量、减少功率损耗和提高系统利用率有重要作用。在分析了系统工作原理、瞬时无功检测、并网电流合成以及并网电流跟踪控制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模糊变结构控制的PVPCS的设计方法。针对含PVPCS的单机无穷大系统进行电力系统暂态仿真,与常规PI控制进行比较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光伏并网发电的同时能够快速稳定直流侧电容电压,有效抑制电网谐波,很好地对无功进行补偿,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提高了系统利用率。
[Abstract]:PV grid-connected power regulation system (PVPCS) integrates grid-connected generation,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and harmonic suppress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power quality, reducing power loss and increasing system utilization. The design method of PVPCS based on fuzzy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i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system, instantaneous reactive power detection, grid-connected current synthesis and grid-connected current tracking control. Power system transient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for a single machine infinite bus system with PVPCS, and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Pi control.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quickly stabilize the DC side capacitance voltage, suppress the harmonic of the power grid effectively, compensate the reactive power well, have strong robustness and adaptability,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the system.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074019)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苏政办发[2011]6号)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CX10B_267Z;CXZZ12_0686)资助项目
【分类号】:TM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董密;罗安;;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20期
2 殷桂梁;孙海宁;张志华;;模糊神经网络光伏功率调节系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2年01期
3 龙源;李国杰;程林;孙元章;;利用光伏发电系统抑制电网功率振荡的研究[J];电网技术;2006年24期
4 吴春华;陈国呈;丁海洋;武慧;宋丹;;一种新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3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庆华,吴琦;无功补偿电容器容量计算及放电器的配置[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宋超;;SVC技术在电弧炉负荷变电站中应用设计[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刘凯峰;郑常宝;;一种SVC试验装置的设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杨孝志;;几种无功补偿技术的分析和比较[J];安徽电力;2006年02期
5 柯勇;钱峰;;有源电力滤波器谐波电流检测研究及仿真[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张艳红;张兴;林闽;吕绍勤;张崇巍;;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电站[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5年06期
7 朱连成;王琳;宁春明;刁嫣妲;;基于EXB841的IGBT驱动保护电路的设计[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刘磊;王仲初;胡洋;;三相电压型SVG的直接电流控制方法及仿真[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彭伟;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的非故障原因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许娅;供电系统中谐波产生原因及限制措施[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捷;陈力;;漂浮基空间机械臂姿态、关节协调运动的模糊变结构滑模控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杨林;樊立萍;;基于模糊的电气伺服系统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李岳明;郭冰洁;庞永杰;;滑模变结构控制削弱抖振的一种方法[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管力明;林剑;胡更生;;基于滑模控制的无轴单张纸输纸机同步控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丁仁杰;曹政;樊淼;;平衡单相负荷的补偿容量优化控制的SVC控制系统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The Sliding Mode Control Method of Grid-Connected Inverter Applied to Three-Phase Intermittent Power Supply[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任明炜;孙玉坤;饶翔;;无源滤波器优化方法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边信黔;周佳加;王宏健;张伟;贾鹤鸣;;基于误差空间与区域稳定鲁棒的AUV深度跟踪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9 苑舜;郭峰;;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设计及其在谐波治理中的应用[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10 赵家辉;李振兴;解仑;孙铁;;基于灰色滑模变结构速度环的轧机扭振抑制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芳;蒸汽发生器检修机械手路径规划及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翔宇;基于直接横摆力矩控制的车辆稳定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田军;多绕组变压器式可调电抗的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江辉;Buck型逆变器高阶系统布尔型滑模控制及反馈线性化最优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颖明;永磁式直驱风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6 王苏敬;大功率机车柴油机时间控制式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田杰;汽车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8 龚宇雷;微电源并网同步检测与定功率输出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谢维;在线圈中心测量磁场垂直分量的频率域电磁测深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蒋奇云;广域电磁测深仪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步云;水下作业机械手抓取力伺服控制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况清龙;基于逆变器的直流无源滤波器的优化设计及其可视化算法[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张云波;基于DSP的三相四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徐坤山;三相四线制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宜娟;基于ATMEGA64的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的控制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何凤平;迟滞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付邦胜;动态电压恢复器控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王仁政;减摇鳍电液负载仿真台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吕世家;多模块并联DC/AC电力变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许明;并联型三相三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的仿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柱,金新民;最大功率跟踪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汪海宁,苏建徽,张国荣,茆美琴,丁明;光伏并网发电及无功补偿的统一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09期
3 梁才浩,段献忠;分布式发电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2期
4 廖成虎,周跃忠,姚晓峰,王国伟,高春如;发电厂10kV及以下供电系统接地保护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23期
5 张超,何湘宁;一种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新型高频逆变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19期
6 王建;李兴源;邱晓燕;;含有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力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24期
7 董密;罗安;;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设计与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20期
8 郭庆琳;祖向荣;;基于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的汽轮机组数据挖掘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3期
9 殷自力;梁海峰;李庚银;周明;赵成勇;;基于模糊自适应PI控制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实验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7期
10 孙勇;李志民;张东升;于继来;;基于改进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电力系统稳定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徐德民,宋保维,严卫生;非匹配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反演变结构控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姚琼荟,宋立忠,鄢圣茂;离散变结构控制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邓国璋;;基于新型变结构控制策略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J];电气自动化;2010年06期
4 高为炳,程勉,曾文陵;柔性空间飞行器的变结构控制[J];航空学报;1988年05期
5 刘艳明,黄一夫,,杨叔子;车削加工过程的变结构控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S2期
6 高存臣,刘永清;具有时滞控制的多时滞中立型非线性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5期
7 刘文生,叶家金;内燃机车恒功率系统的模糊变结构控制[J];内燃机车;1996年04期
8 谢寿生,樊思齐;一种改进的变结构控制律[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7年06期
9 俞孟蕻,李彦,赵金先;变结构控制在造纸过程中的仿真研究[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柯芳,贾立新;自寻的飞行器横滚运动的新型变结构控制[J];弹箭与制导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涛;王先来;李光泉;王江;;基于集员辨识的未知系统的变结构控制[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2 李文林;;一类非线性不确定系统模型输出跟踪变结构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任章;周风歧;徐德民;;一类不稳定线性区间系统的变结构控制镇定[A];第三届全国控制与决策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4 刘海林;林岩;姜旭;;一种基于多模型切换的变结构控制方案[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侯学章;赵文荣;朱广田;;关于热加工的变结构控制[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6 刘春梅;吴宏鑫;;一种基于滑动扇区的变结构控制设计方法[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刘伟;田树苞;余贻鑫;;变结构控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A];1996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崔志强;郭贵莲;鲁春立;;控制受约束的线性滑模变结构控制[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支强;蔡远利;;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动态逆全程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A];Proceedings of 14th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CCSSTA’2012)[C];2012年
10 曹安照;田丽;;直流伺服系统变结构控制滑模超平面的选择[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开宇;变结构控制理论若干问题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2 赵文杰;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3 龙英文;变结构控制理论问题及在有源电网调节器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4 申宇;滑模变结构控制中抖振的特性研究与抑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贾增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智能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6 毛小兵;变结构控制理论在非线性发动机调速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益波;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孟波;几类不确定时滞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邢海龙;不确定分布参数系统与随机系统变结构控制设计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张克勤;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其在倒立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全达;动力固定浮桥的变结构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韩慧媛;倒立摆系统的变结构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李忠娟;离散时间变结构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4 李军红;变结构控制抖振问题的研究及仿真[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5 张菊;导弹姿态系统的模糊变结构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郑希云;变结构控制在温度控制中的应用[D];西华大学;2007年
7 回宝成;变结构控制方法在列车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8 姜云;智能变结构控制的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9 胡永生;滑模变结构控制及其在电液位置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中华;基于变结构控制策略的舰载光电稳定平台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14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11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