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阶广义积分交叉对消电流反馈控制的多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
[Abstract]:In the microgrid multi-inverter parallel system, it is a common method to change the droop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rter by introducing virtual impedance. Aiming at the realization of virtual impedance, a three-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l cross canceling current feedback control method is proposed, which can avoid the derivation of output current, reduce 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nd improve the dynamic response speed of the system.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cross cancellation feedback network and multi-stage orthogonal generator based on third-order generalized integrator. The proposed method realizes the bandpass effect and filtering function, and can restrain the DC component and harmonic component in the output current. The output voltage waveform is improved and the distortion rate is reduced. 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this method on the impedance amplitud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f the system, we can see that the method only affects the output impedance near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of the system, and the harmonic is almost unaffected, thus avoiding the harmonic amplification caus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virtual impedanc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correct and effective.
【作者单位】: 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237003) 国家863高技术基金项目(2011AA05A301) 中国与欧洲政府间国际合作计划项目(2010DFA61640)~~
【分类号】:TM4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UPS无互联线并联中基于解耦控制的下垂特性控制方案[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2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并联UPS建模与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3 张尧;马皓;雷彪;何湘宁;;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动态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于玮;徐德鸿;;基于虚拟阻抗的不间断电源并联系统均流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24期
5 陈宏志;王旭;刘建昌;;基于虚拟电阻匹配模式的逆变器并联方案[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6 张庆海;彭楚武;陈燕东;金国彬;罗安;;一种微电网多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铖;刘建华;潘莉丽;;基于虚拟同步电机原理的微网逆变器控制及其仿真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2期
2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UPS无互联线并联中锁相环与负载均分的协调控制方案[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7年04期
3 肖岚,陈良亮,李睿,严仰光;基于有功和无功环流控制的DC-AC逆变器并联系统分析与实现[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10期
4 阚加荣;谢少军;;提高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稳定性的一种功率运算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3期
5 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环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01期
6 余蜜;张宇;康勇;单鸿涛;段善旭;;基于改变环流阻抗的并联解耦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8年10期
7 阚加荣;吴云亚;谢少军;;控制参数对并联逆变器性能的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9期
8 马运东;王爽;王芳;王俊琦;季晓兰;;应用功率加权表决的逆变器并联同步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3期
9 沈坤;章兢;王坚;;基于PQ下垂控制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1年07期
10 张纯江;王晓寰;薛海芬;阚志忠;邬伟扬;;微网中三相逆变器类功率下垂控制和并联系统小信号建模与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燕东;罗安;王文;金国彬;谢宁;;阻容性逆变器及其并联功率精确分配方法[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陈可;金传付;王金锋;;微电网孤岛运行时的负荷分配策略[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鞠洪新;分布式微网电力系统中多逆变电源的并网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丹;配电系统电子电力变压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海波;电子电力变压器控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于玮;UPS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杨恩星;低速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方天治;IPOP和ISOS逆变器组合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何中一;PWM逆变器的控制及并联运行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亓迎川;电压型逆变器分布式控制并联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世家;多模块并联DC/AC电力变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丁银江;单相UPS无内联线并联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徐小建;基于CAN总线的单相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刘文思;电力电子变压器建模方法及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林园园;微电网并网换流器和直流微网控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蒋伟;微网接入配电网的保护控制关键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芦锦霄;基于虚拟阻抗控制的三相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刘艳兵;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9 杨伟;模拟同步发电机特性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张纯;微网双模式运行的控制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中分布式电源逆变器的多环反馈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2期
2 王成山;李鹏;;分布式发电、微网与智能配电网的发展与挑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2期
3 赵争鸣;雷一;贺凡波;鲁宗相;田琦;;大容量并网光伏电站技术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年12期
4 鞠洪新;丁明;杜燕;;逆变电源无线并联系统稳态频率无差的仿真实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王茂海,刘会金;通用瞬时功率定义及广义谐波理论[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9期
6 姜桂宾,裴云庆,杨旭,王兆安;SPWM逆变电源的无互联信号线并联控制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7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UPS无互联线并联中基于解耦控制的下垂特性控制方案[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3年12期
8 林新春,段善旭,康勇,陈坚;基于下垂特性控制的无互联线并联UPS建模与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9 陈良亮,肖岚,龚春英,严仰光;逆变器并联系统直流环流产生原因及其检测与抑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9期
10 邢岩,严仰光;电流型调节逆变器的冗余并联控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晟;邵英;;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J];电气技术;2008年01期
2 成晟;邵英;;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8年07期
3 刘爱忠;方天治;肖岚;阮新波;;基于分布式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2期
4 陈晶晶;陈敏;姚玮;钱照明;;无线并联逆变器的输出阻抗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12期
5 张轩;刘进军;;微网孤岛运行时基于逆变器的新型功率控制[J];电源学报;2011年01期
6 阚加荣;谢少军;;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数字锁相环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7 张永生;杨海柱;;光伏并网多个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及实现[J];电子质量;2011年05期
8 张丹红;李乐;刘开培;;无互联线逆变器并联控制的一种改进下垂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9 陆家珍;;基于功率均分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J];变频器世界;2005年04期
10 周玉柱;茆美琴;苏建徽;;基于功率下垂特性的逆变器无线并联控制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武华;何湘宁;;基于主从方式逆变器并联方案的建模、分析和实现[A];浙江省电源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息坤;余蜜;康勇;陈坚;;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亓迎川;胡荣强;;基于重复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余蜜;陈国英;张宇;康勇;段善旭;;多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瞬时均流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邹常跃;段善旭;刘邦银;陈天锦;张建兴;;大容量储能系统充放电变换器的并联控制技术[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建林;胡书举;王剑飞;朱颖;;适合于大功率风电系统逆变器及调制策略[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水菁;科士达:高成长依赖技术多元产品高端[N];证券时报;2010年
2 李洪瑞;致力电子电力产业为信息化建设护航[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汪洪亮;逆变器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谢孟;单相400Hz中频电压源逆变器的输出控制及其并联运行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3 张尧;基于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网络控制技术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沈坤;三相逆变器及其并联系统预测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郑伟锋;网络控制逆变器及其并联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张宇;三相逆变器动态特性及其并联系统环流抑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婧;基于功率均分控制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2 李国强;光伏逆变器并联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3 王尚;微网中光伏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李子瑜;基于全桥结构的三相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王汇灵;光伏发电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6 徐宏;微网中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7 李磊;光伏逆变器并联问题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年
8 卢彦杰;三相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庆海;光伏分布式发电中多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3年
10 谢明李;低地板车辅助逆变器并联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81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18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