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壳制备锂离子电池多孔硅负极材料
[Abstract]:Porous silicon materials with nano-pore and pore wall were prepared by magnesium thermal reduction. As anode material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porous silicon has a first charge capacity of 2 387 m Ah/g at 30 m A/g constant current. After 50 charge-discharge cycles, the retention rate of charge capacity is 23.3%. Porous silicon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expected to be prepared by this method because of the low cost of magnesium thermal reduction process and the goo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porous silicon prepared from rice husk.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64016) 昆明理工大学分析测试基金项目(20140967)
【分类号】:TM9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黎良青;蒋正武;;稻壳灰在混凝土中应用研究进展评述[J];商品混凝土;2010年05期
2 刘学清;刘继延;朱虎义;甘艳梅;谢大海;;稻壳二氧化硅/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机械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09年11期
3 刘继延;刘学清;陈佳;;气相SiO_2和稻壳SiO_2/壳聚糖复合膜的性能比较[J];塑料工业;2010年12期
4 刘继延;刘学清;张远方;甘艳梅;;稻壳SiO_2/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及弯曲性能[J];塑料;2010年03期
5 陈应才;;稻壳灰煤矸石增强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黎良青;蒋正武;;稻壳灰在混凝土中应用研究进展评述[A];中国混凝土进展2010[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冬敏;稻壳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大伟;热解稻壳炭基多孔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基础[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王军;相变控温混凝土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制备[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任素霞;稻壳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唐仕荣;玉米秆粉末在超临界甲醇中的解聚及其产物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与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马晓宇;生物质基二氧化硅的提取及在聚酯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7 刘妍;稻壳灰资源化综合利用[D];吉林大学;2013年
8 文志刚;金属氧化物微/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于敬学;硅和锗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李绍元;多孔硅制备及其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祝珊珊;多孔磷酸铁锂及硅薄膜在三维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张恩爽;氢气泡模板电沉积3D-多孔Ni/NiO薄膜及其脱嵌锂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成瑶,李东升,杨德仁,阙端麟;p型轻掺多孔硅的发光特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2期
2 ;首创多孔硅与界面的能带偏移值测定新方法[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4年05期
3 李刚,万歆,钟以诚,朱永强,戴道宣;储存初期多孔硅膜龟裂现象的显微观测与分析[J];物理学报;1996年11期
4 余明斌,王燕;多孔硅的形成机制及吸收特性[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5 黎学明,许林,刘娉娉,张玉奇,王楠;烷基化多孔硅的制备与表征[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6 张乐欣;李志全;李葵英;;多孔硅的电化学形成及微结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孙小菁;马书懿;魏晋军;徐小丽;;金属掺杂多孔硅薄膜的制备及荧光光谱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8 李昌青;胡明;梁继然;张伟;;多孔硅基热敏薄膜的制备与性能[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8年01期
9 陈兰莉;周甫方;翟保改;黄远明;;多孔硅薄膜上铜微晶的形成[J];电化学;2008年03期
10 徐前刚;刘珂;;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有序多孔硅阵列[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卓昕;王丹妮;秦秀波;王宝义;魏龙;薛德胜;;退火对多孔硅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正电子湮没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汪婷;黎学明;李武林;;近似规整排列多孔硅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贺月娇;李怀祥;郭成花;薛成山;肖淑娟;李国铮;;N型多孔硅光致红、绿、蓝发光的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吴恩超;许海洁;卜源;邱玮丽;马晓华;杨清河;;锂离子在多孔硅材料中的嵌脱行为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黎学明;纪新瑞;许林;;化学浸蚀温度对多孔硅粉形貌和比表面积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6 吕京美;程璇;谢水奋;徐仁;;制备多孔硅微结构的电化学表征[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7 马婷婷;马文会;陈秀华;吴兴惠;戴永年;;多孔硅的制备及应用[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08年
8 陈顺玉;李旦振;付贤智;;制备工艺对多孔硅光伏特性的影响[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李旦振;陈顺玉;付贤智;;多孔硅的光伏特性[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李宏建;彭景翠;瞿述;许雪梅;陈小华;夏辉;罗小华;;钝化多孔硅温度行为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卓昕;多孔硅微结构及发光机理的正电子谱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岳;多孔硅的光电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彭爱华;多孔硅基光电子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朱江;真空镁热法还原全硅分子筛选合成多孔硅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邸玉贤;多孔硅力学性能的光力学方法与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李绍元;多孔硅制备及其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7 钟福如;纳米多孔硅光子器件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8 颜红;多孔硅表面增强亲和捕获蛋白及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检测[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乐欣;多孔硅光子晶体的气体传感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7年
10 窦雁巍;MEMS中多孔硅基本特性及绝热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金涛;多孔硅的制备及稳定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2 卓敬清;多孔硅光电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钟霞;多孔硅薄膜的制备工艺与微观结构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4 江梅;图案化多孔硅制备、表征与爆炸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胡欣;单层/多层多孔硅的电化学制备及其爆炸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薛亮;多孔硅复合结构传感性能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于磊;多孔硅电极的光电功能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蔡南科;多孔硅微结构与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明奇;双槽电化学腐蚀制备多孔硅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王庆元;多孔硅生物化学表面修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92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19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