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红外热像分析的绝缘子污闪过程中干区形成过程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15 11:28
【摘要】:形成干区是污闪发生的前提条件之一,为此重点从热的角度分析了干区的形成过程。用两端带有铝电极的矩形玻璃板模拟实际绝缘子,用红外热像仪拍摄了雾室中绝缘板表面干区形成中的温度分布变化,同时用泄漏电流测量系统实时记录了泄漏电流的变化。最后,将温度分布变化和泄漏电流趋势联系在一起,细致地分析了干区的形成过程,并得到了干区形成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加压之初,污层表面温度均匀稳定升高;干区形成之前污层表面会出现持续的高温区,局部干区首先形成在高温区;局部干区向完整干区的发展在温度分布上表现为高温在污层的贯穿;完整干区形成后,污层总体温度下降,但是干区呈现扩大趋势;干区达到稳定后,湿区温度降低为环境温度,干区依旧维持高温且温度由干区中心向两侧递减。因此,干区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电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热的过程。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dry area is one of the pre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pollution flashover, so the forming process of dry area i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eat. A rectangular glass plate with aluminum electrodes at both ends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actual insulator.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dry area of the insulating plate surface in the fog chamber is photographed by infrared thermal imager, and the leakage current change is recorded in real time by the leakage current measurement system. Finally,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the trend of leakage current a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dry zone is analyzed in detail, and some rules in the formation of dry zone are obtained: at the beginning of pressurizatio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sewage layer increases steadily and uniformly;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dry zone, there will be a persistent high temperature area on the surface of the sewage layer, and the local dry area will first form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area, and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local dry area to the whole dry area will be the penetr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in the sewage layer.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act dry zone, the total temperature of the sewage layer decreased, but the dry zone showed a trend of expansion. After the dry zone reached stability, the temperature of the wet zone decreased to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the dry zone still maintained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from the center of the dry zone to the two sides of the dry zone.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dry areas is not only an electrical process, but also a thermal proces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9CB724503)~~
【分类号】:TM2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梁飞;MacAlpine Mark;关志成;张若兵;;污秽绝缘子表面干区形成的影响因素[J];高电压技术;201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宝霞;贾朝阳;;挤出机双流道筒体的设计及换热能力的计算与分析[J];工程塑料应用;2010年09期

2 许建柳;;复合墙体室内温度响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3 李茜;苏华;李晓虹;张燕;;地源热泵竖埋U形换热器一维数值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4 李传瑞;王立涛;葛仁余;余小鲁;陈志浩;;CSP连轧过程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宋如敏;王恒青;;农产品加工的供热管道在传输过程中的热损耗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6 钱敏;徐鸣谦;米智楠;;功率MOSFET并联驱动特性分析[J];半导体技术;2007年11期

7 丁凯凯;冯士维;郭春生;刘静;;大气与真空下功率VDMOS散热特性研究[J];半导体技术;2011年07期

8 刘达德;;对于改进国产内燃机车冷却系统的几项建议[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9 翟唤春,尚娜,王浚;环境试验设备的状态空间法仿真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郭兴旺;丁蒙蒙;;热障涂层红外热无损检测的建模和有限元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玲玲;周光魏;寇智慧;赵保国;杜志明;郭泽荣;;圆柱形烟花热自燃数学模型研究[A];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魏琪;赵俊;;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介鹏飞;李德英;;能耗统计在建筑节能工作中的应用[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贺建忠;幸利;马康康;;电解槽保温技术的应用与探讨[A];2011(昆明)中西部第四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孔令斌;;斯特林热机逆流换热式回热器[A];2011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年会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赵博;武传松;;水下湿法焊接温度场的数值模拟[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宋小伟;孙斌煜;;双辊带材铸轧侧封技术中熔融钢液液面宽度对侧封板所受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8 张靖岩;史毅;吕振纲;仝玉;王礼;;结构构件耐火隔热性计算模型[A];2010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田立柱;朱国庆;张国维;;基于性能化的大空间建筑钢结构防火设计[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婷婷;李永安;;基于采暖工况的毛细管网不同敷设方式热工性能分析[A];2011年全国冷冻冷藏行业与山东制冷空调行业年会暨绿色低碳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阳;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左远志;熔融盐高温斜温层混合蓄热的热过程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姚栋伟;汽油机燃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的空燃比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朱登亮;槽形竖壁冷凝强化规律研究与结构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国富;高温岩层巷道主动降温支护结构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徐志钮;RTV涂层憎水性及对绝缘子电场和污闪特性影响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秦宇飞;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焚烧过程仿真及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阎秦;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李先春;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谭晓倩;活化生土基低碳节能村镇建筑材料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建军;高温矿井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害控制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亓玉栋;矿井冰制冷降温系统能效测试与诊断[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达;井下工具油浸试验装置温度控制系统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永;纤维混凝土夹心秸秆压缩块砌块墙的研究与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建秋;钢管组对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王辉;绝缘子直流绝缘电阻测量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徐义洪;渗流作用下深部矿场采动围岩的传热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李艳红;CPU热柱散热器的实验研究及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D];湘潭大学;2010年

9 闫宗宝;AP1000核电蒸汽发生器管子与管板胀/焊过程模拟与接头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包毅;城市居民小区内微环境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佐胜;姚建刚;杨迎建;陈芳;金永顺;苗增强;;湿污绝缘子发热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7期

2 高博;王清亮;周建博;张乔根;陈勇;蔡炜;丁一正;;干燥带对污秽绝缘子电场分布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0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惠阿丽;林辉;;适用于染污绝缘子数据分析的模糊推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35期

2 王辉,于义亮,翟永强,蒋琪;线路绝缘子在线监测系统在延安电网的应用[J];西北电力技术;2004年03期

3 司马文霞;李t熝,

本文编号:2333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333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