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孤岛型低压微网中改进型无功分配策略

发布时间:2019-04-25 09:36
【摘要】:为了解决基于传统下垂控制的孤岛型低压微网无功分配不合理及公共连接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电压降落严重这2个问题,在详细分析传统下垂控制中无功分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型无功分配策略。通过引入虚拟感抗使得低压微网线路中有功无功解耦以满足所提策略的实现条件,将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单元空载电压幅值与PCC电压幅值的差值引入传统下垂控制中以形成闭环控制。对改进型无功分配策略实现过程中用DG单元接入点电压幅值来代替PCC电压幅值所造成的无功分配相对偏差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改进型无功分配策略既可以实现无功的合理分配,又可以大大降低PCC电压降落。当空载输出电压幅值设定为155.5 V,2个DG单元共同承担负载的条件下,采用传统无功分配策略时PCC电压幅值为141 V,而采用改进型无功分配策略时PCC电压幅值为152 V。该研究可为微网实际运行控制提供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unreasonable reactive power distribution in island-type low-voltage micro-grid based on traditional droop control and serious voltage drop in common connection point (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 the mechanism of reactive power distribution in traditional droop control is analyzed in detail. An improved reactive power allocation strategy is proposed. By introducing virtual inductance to decouple active power and reactive power in low-voltage micro-grid circuit to meet the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oposed strategy, distributed power supply (distributed generation, is propos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load voltage amplitude of DG unit and PCC voltage amplitude is introduced into traditional droop control to form closed-loop control. The relative deviation of reactive power allocation caused by the use of DG access point voltage amplitude instead of PCC voltage amplitud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roved reactive power allocation strategy i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reactive power allocation strategy can not only realize the reasonable reactive power allocation but also greatly reduce the voltage drop of PCC. When the output voltage amplitude is set to 155.5 V and the two DG units bear the load together, the PCC voltage amplitude is 141V when the traditional reactive power distribution strategy is adopted, and the PCC voltage amplitude is 152V when the improved reactive power allocation strategy is adopted.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control of micro-grid.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7051)
【分类号】:TM761.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宗相;王彩霞;闵勇;周双喜;吕金祥;王云波;;微电网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9期

2 牟晓春;毕大强;任先文;;低压微网综合控制策略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9期

3 郑漳华;艾芊;;微电网的研究现状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电网技术;2008年16期

4 纪明伟;张兴;杨淑英;;基于电压源逆变器的微电网控制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5 盛濵;孔力;齐智平;裴玮;吴汉;息鹏;;新型电网-微电网(Microgrid)研究综述[J];继电器;2007年12期

6 苏玲;张建华;王利;苗唯时;吴子平;;微电网相关问题及技术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年19期

7 寇建平;赵立欣;郝先荣;田宜水;;我国2007年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J];可再生能源;2008年03期

8 李德孚;;户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技术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9 彭军;李丹;王清成;余岳峰;;户用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在苏尼特右旗应用的调查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9期

10 张帆;蔡壮;杨明皓;;基于随机机会约束规划的农村风/水/光发电容量配置[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锡琳;;含有光伏电源的微网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纪明伟;陈杰;栾庆磊;;基于电流分解的微网功率控制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李志勇;冯江华;;智能型光伏微电网及其N+1控制模式研究[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0年05期

4 吴小云;顾广娟;;用户侧光伏微电网发展机遇与挑战[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1年06期

5 尹静;张庆范;刘畅;;风光柴互补发电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J];变频器世界;2008年06期

6 梅生伟;王莹莹;;输电网-配电网-微电网三级电网规划的若干基础问题[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7 刘俊勇;黄媛;杨嘉n\;;智能电网四位一体调度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1期

8 彭铖;刘建华;潘莉丽;;基于虚拟同步电机原理的微网逆变器控制及其仿真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2期

9 陈来军;梅生伟;许寅;任正某;;未来电网中的独立电力系统模式[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4期

10 梁帅奇;牟晓春;赵雪;余志飞;;含有储能单元的微电网运行控制技术[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On the 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Grids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梁惠施;范明天;张祖平;;微网中复合储能的互补配置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潘明明;马瑾;;飞轮储能系统在微网中的应用研究[A];2011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文波;聂一雄;;微电网稳定性研究综述[A];第二十届电工理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肖朝霞;方红伟;张献;;智能微电网研究综述[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赵云军;唐巍;张立梅;王少林;;多目标分布式发电孤岛优化划分[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庄伟;牟龙华;;智能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保护系统的研究[A];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田宜水;赵立欣;孟海波;姚宗路;孙丽英;;中国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经济评价[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高尚宾;赵玉杰;刘申;居学海;;实施农业生态补偿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于旭东;陈建玉;;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杨华;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仿真及其潮流计算[D];湖南大学;2010年

2 钱军;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撖奥洋;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故障特性与保护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慧芳;非并网风电直供系统方案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苏玲;微网控制及小信号稳定性分析与能量管理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雷之力;微网谐波振及电压暂降的评估与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崔明勇;微网多目标优化运行及控制策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陈昌松;光伏微网的发电预测与能量管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颖媛;微网系统的运行优化与能量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10 龚宇雷;微电源并网同步检测与定功率输出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世家;多模块并联DC/AC电力变换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钟辉;含有微网的黑启动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朱闪闪;有载调压变压器对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翟津川;微网运行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丁银江;单相UPS无内联线并联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林王清;逆变器模块组合化及其同调制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戈政;智能配电变电站过程总线信息共享关键问题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1年

8 王燕廷;微电网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1年

9 牟晓春;微电网综合控制策略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1年

10 刘海龙;新能源技术与微电网能量管理算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立永;王周龙;田红芳;;光伏并网系统中的无功及谐波电流检测与补偿[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彭新宇;;基于补贴视角的农村户用沼气池成本效益评价:以湘潭市新月村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1期

3 赵晶;赵争鸣;周德佳;;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其发展[J];电气应用;2007年10期

4 张丽香;;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力学报;2008年01期

5 段善旭,刘邦银,康勇,陈坚;基于分散逻辑的UPS逆变电源并联控制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2期

6 王成山;郑海峰;谢莹华;陈恺;;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系统随机潮流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24期

7 王建;李兴源;邱晓燕;;含有分布式发电装置的电力系统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24期

8 鲁宗相;王彩霞;闵勇;周双喜;吕金祥;王云波;;微电网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9期

9 王成山;肖朝霞;王守相;;微网综合控制与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7期

10 章健;艾芊;王新刚;;多代理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巧丽;大容量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模型气动特性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2 董密;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维;600W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性能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2 张春莲;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叶轮的风洞实验与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3 李爽;风/光互补混合发电系统优化设计[D];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2001年

4 汪进进;光伏并网控制方法和系统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5 辛海升;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噪声机理的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6 赵慧欣;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螺旋桨式叶轮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7 孔令军;风力发电专用低转速稀土永磁发电机设计与性能实验[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8 雷彪;单相逆变器无连线并联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张文瑞;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气动与功率特性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10 王利俊;1kW低转速稀土永磁发电机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军;;浅谈电网电压调整存在的问题[J];新疆电力;2006年01期

2 裴晓娟;王倩;金英博;;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J];电气时代;2011年02期

3 周瑾;;浅析电力系统的电压控制[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08期

4 黄宏;姚颖蓓;;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潮流计算[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24期

5 曾纪添;;电力系统无功补偿及电压稳定性研究综述[J];南方电网技术;2008年01期

6 姚志恩;宋涛;金建军;;工厂大功率设备柔性串联补偿TCSC控制的研究[J];电工技术;2009年03期

7 江南;葛清;王蕙;周若煦;;分布式发电系统中无源滤波器的多目标优化[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9年05期

8 王守相;江兴月;王成山;;含风力发电机组的配电网潮流计算[J];电网技术;2006年21期

9 赵岩;胡学浩;;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电压暂降的影响[J];电网技术;2008年14期

10 丁明;王京景;李生虎;;基于FACTS的交流特高压电网无功补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乾业;赵永良;曹士杰;;高压电动机无功就地补偿装置开发和应用的若干问题[A];二○○三年电力电容器学会论文集[C];2003年

2 黄安平;蒋金良;;关于无功功率基本理论的综述[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韩宏亚;;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系统在利津电网中的应用[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2年年会山东电机工程学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4 严永新;;云南电网无功及电压控制策略构想[A];2006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5 蒋建民;;电力网电压无功功率自动控制系统(AVC系统)[A];2010年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韩振泉;张忠洁;;输配电网无功配置[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2年年会山东电机工程学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7 陈贵亮;同向前;申明;;三相不对称负载下对不对称与无功功率综合补偿方法[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闫光平;;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的探讨[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和谐发展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正风;黄太贵;;发电机无功功率与机端电压对系统暂态功角稳定性的影响分析[A];第十六届(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陆明智;董功俊;;发电机进相运行研究与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叶勇;细分领域市场巨大 多家公司布局分布式发电[N];上海证券报;2011年

2 叶勇;《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广泛征求意见[N];中国能源报;2011年

3 通讯员 路恩春邋记者 魏东;用分布式发电抗御自然灾害[N];科技日报;2008年

4 魏双林;新型无功功率自动补偿屏上市[N];中国工业报;2003年

5 山东 姚克;浅谈无功功率[N];电子报;2006年

6 记者 雷新;在家庭企业中开展“分布式发电”[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 李敏;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方兴未艾[N];国家电网报;2008年

8 张一龙 刘启明;为分布式发电提供法律支持[N];中国电力报;2007年

9 记者 吴长锋邋通讯员 张瑾;专家畅想“自家用电自己发”[N];科技日报;2007年

10 马姝瑞邋杨玉华;“自家发电自家用”,,科学家畅想“家庭微型电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分布式发电系统建模及稳定性仿真[D];天津大学;2009年

2 胡泊;电力系统新型协调电压控制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晶晶;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优化运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吕志鹏;多逆变器型微网运行与复合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张伯泉;人工智能及其在风—光互补发电场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6 黄碧斌;直流型分布式发电(储能)系统模型分析与暂态仿真[D];天津大学;2011年

7 邹必昌;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重构及故障恢复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钱军;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李福东;基于分布式发电的微网智能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肖朝霞;微网控制及运行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智;现代配电网中电压控制方法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吕志鹏;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王瑞;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无功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冷贵峰;基于燃料电池的分布式发电并网系统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王燕;分布电源联网接口逆变电路控制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6 李瑞文;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真;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8 蔡红丽;考虑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可靠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蒋大鹏;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并网逆变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葛清;分布式发电对电压跌落的影响及失电损失分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64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464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3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