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碳酸亚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发布时间:2019-11-28 16:29
【摘要】:以Fe SO4·7H2O和尿素为原料,通过水热法一步制备负极材料碳酸亚铁(FeCO3)。用XRD、SEM、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测试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制备的Fe CO3为菱铁矿结构。以200 m A/g的电流在0.05~3.00 V充放电,FeCO3负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 146 m Ah/g,经过50次循环,放电比容量保持在559 m Ah/g。
【图文】:

SEM图,负极材料,放电比容量,螺旋生长


中组装CR2025型扣式电池。1.4电化学性能测试在室温下,用BTS-5V10mA电池测试系统(深圳产)对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电流为200mA/g,电压为0.05~3.00V;用CHI660电化学工作站(上海产)进行循环伏安测试,电压为0.05~3.00V,扫描速率为0.2mV/s。2结果与讨论2.1材料的结构与形貌图1为FeCO3的XRD图。图1FeCO3的XRD图Fig.1XRDpatternofFeCO3将图1与FeCO3的标准谱(PDF:29-0696)对比可知:产物具有明显的菱铁矿FeCO3特征峰,没有其他杂质峰,说明产物的纯度较高。图2为FeCO3的SEM图。图2FeCO3的SEM图Fig.2SEMphotographofFeCO3从图2可知,样品FeCO3是由许多小立方体螺旋生长而成的,表面棱角明显。小立方体的边长大约为1μm,而螺旋生长而成的球体直径大约为10μm。2.2电化学性能测试FeCO3负极材料在电流为200mA/g时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和循环性能见图3。图3FeCO3负极材料在电流为200mA/g时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和循环性能Fig.3Initialcharge-dischargecurvesandcycleperformanceofanodematerialFeCO3atthecurrentof200mA/g从图3a可知,FeCO3在200mA/g电流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46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比理论值高,可能是因为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产生副反应形成了准电容,在其他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中,也有类似现象[8]。FeCO3负极材料的充放电过程类似MnCO3的转换反应机理[5]。从图3b可知,FeCO3第50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为559mAh/g。由此可见,FeCO3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在Li+嵌入到活性材料FeCO3时,形成了比Li2O更稳定的Li2CO3,保护了活性物质的表面结构,可以缓冲材料的体积变化。2.3循环伏安测试Fe

负极材料,循环性能,充放电曲线,电流


r錯CO3的XRD图。图1FeCO3的XRD图Fig.1XRDpatternofFeCO3将图1与FeCO3的标准谱(PDF:29-0696)对比可知:产物具有明显的菱铁矿FeCO3特征峰,没有其他杂质峰,说明产物的纯度较高。图2为FeCO3的SEM图。图2FeCO3的SEM图Fig.2SEMphotographofFeCO3从图2可知,样品FeCO3是由许多小立方体螺旋生长而成的,,表面棱角明显。小立方体的边长大约为1μm,而螺旋生长而成的球体直径大约为10μm。2.2电化学性能测试FeCO3负极材料在电流为200mA/g时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和循环性能见图3。图3FeCO3负极材料在电流为200mA/g时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和循环性能Fig.3Initialcharge-dischargecurvesandcycleperformanceofanodematerialFeCO3atthecurrentof200mA/g从图3a可知,FeCO3在200mA/g电流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46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比理论值高,可能是因为电极材料与电解液产生副反应形成了准电容,在其他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中,也有类似现象[8]。FeCO3负极材料的充放电过程类似MnCO3的转换反应机理[5]。从图3b可知,FeCO3第50次循环的放电比容量为559mAh/g。由此可见,FeCO3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是因为在Li+嵌入到活性材料FeCO3时,形成了比Li2O更稳定的Li2CO3,保护了活性物质的表面结构,可以缓冲材料的体积变化。2.3循环伏安测试FeCO3以200mA/g的电流循环3次后的循环伏安曲线见图4。图4FeCO3负极材料的循环伏安曲线Fig.4CVcurveofFeCO3anodematerial2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武明昊;陈剑;王崇;衣宝廉;;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汪国红;魏思伟;黄凯军;黄少波;;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负极配方[J];电池;2012年05期

2 高云雷;赵东林;白利忠;景磊;;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烯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2年05期

3 王丽君;;压实密度及电解液种类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J];广州化工;2013年15期

4 符冬菊;陈建军;檀满林;马清;;锂离子电池碳纳米管复合负极材料的进展[J];电池;2013年04期

5 叶飞;谢凯;汪宏涛;陈乔;;化学还原法制备锡-碳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J];材料保护;2013年S2期

6 徐梦迪;郭红霞;秦振平;李钒;;锂离子电池AB_2O_4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4年03期

7 叶利强;符冬菊;马清;陈建军;;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粘结剂的研究进展[J];电池;2014年04期

8 曹辉;蒋永善;马井雨;蒋宁;蒋永乐;;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J];电池工业;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刚;金属化合物—碳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苏利伟;基于电化学催化转化机制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改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丁昭郡;铁钴氧化物和碳酸盐锂电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舒杰,程新群,史鹏飞;锂离子电池用Sn-Ni合金负极的研究[J];电池;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饲料中铁补充物的差异[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本文编号:2567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567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b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