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聚丙交酯基梳状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14 22:44
【摘要】:传统锂离子电池由于使用液态电解液,限制了电池形状,同时存在安全隐患和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聚合物固体电解质(SPE)从根源上杜绝了高活性、易燃易爆的有机溶剂,与电极材料反应活性低,具有安全、轻薄、粘弹性好、易加工成膜等优势;但目前普遍存在离子电导率低、电化学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旨在制备兼具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稳定窗口宽、循环稳定性好的自支撑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并探索其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本文采用无溶剂的UV光引发聚合法,首次制备了基于聚丙交酯-聚乙二醇/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PDLLA-PEG/LiTFSI)的梳状聚合物固体电解质PLA1-SPEs和星形梳状聚合物固体电解质PLA6-SPEs。探究了其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质,并制备复合电极,组装磷酸铁锂/聚合物固体电解质/锂(LFP/SPE/Li)全固态电池,进行了充放电测试。具体内容如下:(1)制备了碳碳双键封端的功能化聚丙交酯PLA1和PLA6。分别以十二烷醇和肌醇引发D,L-LA开环聚合,然后将聚合物末端羟基分别进行酰氯化反应,得到线性大分子单体PLA1和星形大分子单体PLA6,经~1H NMR、FTIR等证明了其化学结构。(2)制备并研究梳状PLA1-SPEs的性能。通过UV光引发PLA1和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PEGMA)聚合制备PLA1-SPEs。该固体电解质膜厚约490μm,均匀、透明,呈无定形态;综合了PDLLA的刚性与PEG的柔性,可自支撑。其热分解温度T_d~(5%)为273℃,玻璃转化温度T_g较低,在-54~-29℃范围内,有利于Li~+传输。最佳锂盐浓度氧乙烯单元/锂离子(EO/Li~+)为32,在60℃和25℃下离子电导率分别可达4.3′10~(-4)S·cm~(-1)和6.9′10~-55 S·cm~(-1);离子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电化学稳定性窗口为4.8V;与金属锂界面相容性好;锂离子迁移数t_+为0.345。LFP/PLA1-SPE/Li电池在60℃下的循环性能较室温下好,0.2 C下首圈的放电比容量高达148.4 mAh·g~(-1),循环2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高达81.8%,显示出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证实了PLA1-SPE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3)制备并研究星形梳状PLA6-SPEs的性能。通过UV光引发PLA6和PEGMA聚合制备PLA6-SPEs。该固体电解质膜均匀、透明,呈无定形态,可自支撑,厚度约为400μm。PLA6-SPEs膜具有良好的热学性质。T_d~(5%)和T_g分别为~270℃和-48~-34℃。最佳锂盐浓度EO/Li~+为16,此时室温下的锂离子迁移数t_+为0.315,60℃和25℃下的离子电导率分别为9.7×10~(-5) S·cm~(-1)和8.0×10~(-6) S·cm~(-1);离子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PLA6-SPE膜的分解电压高达5.1 V,且对锂稳定性好。由复合电极、PLA6-SPE组成的LFP/PLA6-SPE/Li电池在60℃、0.2 C下进行充放电循环,首圈充电比容量高达144.7 mAh·g~(-1),循环25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6.9%,倍率和循环性能优异,证实了PLA6-SPE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锂离子电池固体电解质。
【图文】:

示意图,锂离子电池,锂离子,全固态


6图 1-2 传统液态锂离子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示意图[19]Figure 1-2 Schematic illustration for conventional and all-solid-state LI

示意图,导电机理,示意图,离子电导率


图 1-3 PEO-SPE 的导电机理示意图[31, 33]Figure1-3 Ion conductive mechanism of PEO-SPE认为,在温度高于Tg时,无定形区链段的连续运动对离子传,非晶相的增加可以提高离子电导率,,甚至提能高固态电解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317;TM9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晓雄;李泓;;为全固态锂电池“正名”[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8年01期

2 李杨;丁飞;桑林;钟海;刘兴江;;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6年05期

3 杜奥冰;柴敬超;张建军;刘志宏;崔光磊;;锂电池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6年05期

4 凌仕刚;吴娇杨;张舒;高健;王少飞;李泓;;锂离子电池基础科学问题(ⅫⅠ)——电化学测量方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5年01期

5 许晓雄;邱志军;官亦标;黄祯;金翼;;全固态锂电池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4期

6 安丽媛;胡琳娜;彭会芬;;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制备技术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2年01期

7 庄全超;徐守冬;邱祥云;崔永丽;方亮;孙世刚;;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分析[J];化学进展;2010年06期

8 赵悠曼;潘春跃;张曦;高安安;高金环;;电化学阻抗谱法测定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本体电阻[J];化学研究;2009年01期

9 陶燕华;吴若峰;吴雁;;线形和星形聚L-丙交酯大分子单体的合成[J];化工科技;2006年06期

10 罗丙红,周长忍,梁敏,缪婧,杨媛;功能化聚乳酸大分子单体的合成与表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2627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627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4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