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直流母钱的并联型光伏功率优化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4 19:20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大规模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其中光伏发电是最具前景和最具代表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之一。在光伏发电系统中,最大功率点追踪(MPPT)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保证光伏阵列尽可能地输出最大功率,从而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可将光伏MPPT分为光伏阵列级MPPT、光伏组串级MPPT和光伏组件级MPPT。并联型功率优化器(PPO)是实现组件级MPPT的有效方法,并且并联型功率优化器非常适合应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本文针对并联型功率优化器的电路拓扑和控制策略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并联型功率优化器的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了并联型功率优化器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并联型功率优化器所涉及的关键技术。由于并联型功率优化器的核心功能就是实现光伏组件的MPPT控制,因此文中研究了MPPT算法,详细介绍了光伏电池模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 MPPT的控制原理并分析了一些经典的MPPT算法,之后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基于恒定电压法和变步长扰动观测法组合的改进的MPPT算法,这种算法能满足所研究的并联型功率优化器的需求。其次,本文研究了并联型功率优化器的拓扑,并联型功率优化器的拓扑应采用隔离型高增益变换拓扑。文中介绍了隔离型高增益的几种典型拓扑,然后引入一种基于耦合电感倍压单元的Forward-Flyback变换器作为PPO主拓扑,Forward与Flyback变换单元并联输入串联输出,实现了高增益变换。变压器初级侧在开关导通和关断期间均向次级传递能量,提高了变压器的利用率。变换器拓扑简洁,成本较低。最后,文章对给出了并联型功率优化器的控制策略,为了提高电路的变换效率,提出了针对Forward-Flyback变换器的软开关控制方法,实现电路拓扑中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ZCS)和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ZVS)。在软开关控制的基础上,结合所采用的MPPT算法,给出了PPO的控制策略,文中还给出了并联型功率优化器的硬件设计方案,并设计了一台样机,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图文】:

发电系统,集中式结构,性能比较,光伏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逡逑图1.3邋(b)所示的是组串式结构,多个光伏组件串联形成光伏组串,然后通过组串式逡逑光伏逆变器并入电网发电。与集中式结构相比,姐串式结构的主要优点有:系统中不需要逡逑阻塞二极管,损耗降低;解决了组串功率失配问题,系统抗热斑和抗阴影能力增强;多路逡逑MPPT设计,,每个光伏组串都可以工作在最大功率点(MaximumPowerPoint,MPP),提高逡逑了发电量等。组串式结构的主要缺点包括:不能确保组串中每个光伏组件都工作在最大功逡逑率点,仍存在组件功率失配的问题;系统所需并网逆变器数量较多,故障率高,不利于进逡逑行管理维护;多台并网逆变器并联时,总谐波较高等。组串式光伏逆变器功率等级一般在逡逑若干千瓦到数十千瓦之间|3_51,组串式结构适用于中小功率光伏并网发电场合。逡逑图丨.3(c)所示的是微型逆变器(Micro-Inverter)结构,又被称为交流模块(AC邋Module)逡逑结构。在这种结构中

示意图,功率优化,并联型,示意图


光伏发电场合。实际上PPO就是一个DC/DC变换器,输入端接到光伏组件上,输出端接逡逑入直流母线。逡逑如图1.4所示,PPO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频DC/DC变换器,另一部分是输逡逑出滤波器。逡逑并联型功率优化器(PPO)逡逑h逦—输出1直流逡逑;SS邋—滤波器j_母线逡逑逦逦逦逦逡逑图1.4并联型功率优化器示意图逡逑PPO的主要特点如下:逡逑6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6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玉田;孙吉利;禹卫东;;一种用于星载设备的并联型启动电流抑制电路设计[J];航天器工程;2017年03期

2 刘效芳;;300万伏阻容并联型分压器改造为阻容串联型低阻尼电容分压器[J];变压器;1988年02期

3 罗胜钦,陆明达;稳定的准级联型和并联型自适应IIR滤波器[J];电子学报;1988年06期

4 ;高级全自动澡箱[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1989年10期

5 颜晓庆,王兆安;并联型电力有源滤波器的仿真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11期

6 郑宝玉;欧阳珉;;并联型数字多相网络的设计[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7 颜晓庆,王兆安;并联型电力有源滤波器控制方式对动态特性影响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8 聂宝栋;黄敏;张勇;;并联型水下光纤网络系统[J];光通信技术;2013年01期

9 彭思敏;高孝天;蔡旭;曹云峰;;并联型蓄电池系统的等效电路建模[J];电力电子技术;2013年01期

10 汤姆·凯利;邓小莉;;卓越加创新[J];商学院;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兴国;李庆民;王辉;徐琳;;三相四开关并联型APF参数优化设计[A];2011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章穗;苏威;王东冬;;单相并联型APF改进双环控制技术仿真研究[A];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暨武汉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2015年第2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3 刘万辉;程苗苗;冯凯;;并联型HALF-MERS的性能分析和参数设计[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刘国海;薛文平;;基于改进型谐波检测方法的并联型有源滤波器的闭环控制[A];2005年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光军;曾瑛;;变频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国海;薛文平;;基于改进型谐波检测方法的并联型有源滤波器的闭环控制[A];2005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二)[C];2005年

7 赵荔;魏应冬;姜齐荣;侯灵犀;王玉芝;;基于并联型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的无缝切换技术研究[A];第九届电能质量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8 钟庆;吴捷;;并联型有源滤波器中的自抗扰控制器[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王国凤;陈东华;谢少军;;空间矢量控制技术在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中的应用[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许彦;张晓;侯文宝;王超;;一种新型的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成都 张成波;浅谈并联型与串联型稳压电源[N];电子报;2004年

2 福建 庄力群;再析串联型与并联型稳压电路的内阻与噪声[N];电子报;2001年

3 ;随时需要 随时扩展[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4 广西 张胜才;并联型稳压电源的调试要点[N];电子报;2007年

5 上海罗曼电光源有限公司 龚伟琪邋孙建康 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 诸定昌;道路照明节电宜采用并联型电抗变换镇流器[N];消费日报;2008年

6 ;业务边成长,网络边建设[N];网络世界;2004年

7 本报记者 文石;科华应变[N];计算机世界;2003年

8 ;按需求选方案[N];网络世界;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辉;用于强非线性负荷的并联型APF电流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彭劲杰;容错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单任仲;并联型复合电能质量扰动及补偿的控制方法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4 谢川;数字控制大容量并联型APF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宏超;三相四开关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张树全;基于分频控制的并联型APF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舒红;并联型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盘宏斌;综合型电能质量调节装置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程佳;并联4TPS-1PS型电动稳定跟踪平台的特性及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祥宇;基于直流母钱的并联型光伏功率优化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吴飞翔;三相并联型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设计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3 李洋;并联型风电变流器环流抑制技术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4 王磊;并联型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5 杨敬然;农网配电台区并联型三电平APF的研制[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6 伍开建;高耦合度分裂电抗器建模及其对并联型断路器影响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7 吕飞;基于容错控制的并联型APF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8 欧阳静;输出并联型逆变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崔俊霞;并联型有源滤波器谐波检测与控制方法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江晨;并联型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88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6488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7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