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聚苯胺自修复电极制备与循环稳定性研究
【图文】:
锰复合石墨烯80%.4.1 原位化学聚合法原位化学聚合法是制备聚苯胺/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本实验中,以过硫酸铵(APS)作为氧化剂,加入到氧化石墨烯和苯胺的复合液中,氧化石墨烯通过与聚苯胺之间的共价键或者非共价键相结合,引发原位合,得到聚苯胺/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此方法在文献中报道较多,实验工艺为成熟,具有工艺简单,产物稳定易处理的优点,但是与此同时,此方法反应间要求较长,尤其是当聚苯胺和氧化石墨烯是通过共价键作用相结合时,制备程更加严格,且对反应条件的要求也更高,这也限制了原位聚合法在某些特殊件下的应用。图 1.1 为 Gao 等人通过简单的原位化学聚合法[54],控制反应条件聚苯胺纳米线阵列生长在石墨烯薄膜表面,并以此复合材料为基础制得了具有比容量的超级电容器。
合肥工业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膜的过程[55],在苯胺的 H2SO4溶液中直接以石作为对电极,在恒定电压的条件下,直接在工作/石墨纸的复合薄膜材料。这种方法得到的材料电极材料,而不需要在其中添加粘结剂或导电剂度上减小了内部电阻,,提高了电导率,因此该方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M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新;籍荣甫;徐小农;;英国市售碳电阻作温度计的研究[J];低温与特气;1989年01期
2 贾国龙;邓强;张雪霞;;参附注射液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循环稳定性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4年06期
3 潘晓军,张丽,杨传欣;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循环稳定性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1年16期
4 文红艳;范晓明;雷昶;袁德裕;;Mg-15Ca-15Zn-6Cu相变储热材料的热循环稳定性[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5年07期
5 孙俊才,雷永泉,吴京,王启东,严密;影响稀土系贮氢合金电极循环稳定性的因素[J];稀土;1993年05期
6 孟小凡,崔广霁,黄元福,薛立新;Pb-In合金超导隧道结的制作工艺和热循环稳定性的研究[J];低温物理;1984年02期
7 张永一川;章学来;徐笑锋;刘璐;;Na_2S_2O_3·5H_2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循环稳定性能[J];化工进展;2019年07期
8 童帅;;Mg-Cu-Zn合金热循环稳定性研究[J];科技传播;2012年15期
9 孙俊才,雷永泉,吴京王启东;微型包覆处理稀土系贮氢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5年01期
10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提升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J];浙江化工;201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金龙;何平;夏永姚;;磷酸铁锂在水溶液中的循环稳定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王久林;杨军;努丽燕娜;;具有高循环稳定性能的锂硫电池的研制[A];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固态离子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贺旭涛;何新华;符小艺;任凯林;;Ni2+掺杂ZnO薄膜的阻变特性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4年
4 孔童童;王霞;郭庆杰;;氨基功能化微/介孔复合材料吸附CO_2性能的研究[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8 煤化工精细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6年
5 翟配艳;朱林;闫崇;程新兵;黄佳琦;朱万诚;张强;;用于高倍率和超高循环稳定性的锂硫电池基于掺氮多孔石墨烯正极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九分会:纳米碳材料[C];2016年
6 孙艳云;李凤;姚志恒;曹建胜;王永龙;叶世海;;LiAlSiO_4表面修饰Li(Li_(0.17)Ni_(0.2)Co_(0.05)Mn_(0.58))O_2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2016淮海绿色功能材料论坛暨第三届徐州清洁能源材料论坛摘要集[C];2016年
7 宰建陶;钱雪峰;;理性结构设计促进脱锂过程中金属硫化物再生提高循环稳定性[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鞠广凯;李海霞;程方益;陶占良;陈军;;LiNi_(0.5)Mn_(1.5)O_4微纳结构的制备与电化学储锂研究[A];第七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9 刘广权;彭丽萍;曹林洪;吴卫东;;用于氧还原反应的高耐久活性三元Pt-Ti-Mg薄膜电催化剂[A];TFC'19第十五届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9年
10 周泽平;魏晓娟;赵正平;陈枫;钟明强;;聚膦腈@二硫化钼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I:能源高分子[C];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长龙;GaN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2 陈瑶;高循环稳定性储锂硅基负极[D];武汉大学;2014年
3 闵秀娟;磷酸钒锂基正极材料的结构与循环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4 王雪;改善导电聚合物电极材料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苗鹤;Ti-V-Fe基贮氢合金结构、电化学性能及循环稳定性改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易金;锂离子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马瑞军;Li/Mg硅化物的氢驱动化学反应制备、储锂性能及其机理[D];浙江大学;2015年
8 柏元娟;金属性M_xP_y/C(M=Co,Ni或Cu)复合结构的设计构筑及其在电化学储能和电催化转化中的高效应用[D];重庆大学;2017年
9 任莉君;聚苯胺基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电容性质[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夏青;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绿绿;多孔复合硫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储能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9年
2 齐俊;Sn_4P_3基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3 冯华桂;多孔生物质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4 黄生根;掺杂二氧化锰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5 王伟杰;碳基聚苯胺自修复电极制备与循环稳定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6 杨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Co_(0.2)Mn_(0.3)O_2的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7 刘雪娇;三维碳负载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锂电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8 李明明;掺氟氧化锡/硫化铅/硫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9 刘彦博;提高锂离子电池高温循环稳定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沈鲁恺;钴基化合物/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和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48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648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