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原子掺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杂原子掺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简单的水热合成及后续的热处理过程制备了氮掺杂TiO_2纳米管/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复合物、氮掺杂有序介孔碳、氮磷共掺杂碳微球等一系列杂原子掺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采用不同的表征手段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了杂原子掺杂对样品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TiO_2纳米粒子为基体,尿素为氮源,少量石墨烯为导电剂,在高浓度的氢氧化钠环境下采用水热合成及热处理方法合成了氮掺杂TiO_2纳米管/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其储锂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氮掺杂TiO_2纳米管/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物表现出了优异的放电性能和倍率性能,在0.1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4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达232mAh/g,在5A/g的高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达91 mAh/g。以SBA-15为模板,蔗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采用简单的水热合成及热处理方法制备了氮掺杂有序介孔碳(NCMK),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研究其储钠性能,电化学性能测试显示NCMK具有高的放电比容量(0.1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74mAh/g)、良好的循环性能(0.1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45次后容量为327mAh/g,每次循环的容量损失仅为1.06mAh/g)及优异的倍率性能(2A/g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98mAh/g)。以葡萄糖为碳源,磷酸氢二胺为氮源和磷源,通过简单的水热反应及后续的热处理过程合成氮磷共掺杂碳微球(NPCM),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研究其储钠性能,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NPCM具有高的放电比容量(0.1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05mAh/g)、优异的倍率性能(5A/g的高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仍然高达136mAh/g)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0.5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容量保持率高达98%)。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杂原子掺杂 TiO_2 介孔碳 碳微球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2;TB3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 T6-11
- 第1章 绪论11-22
- 1.1 引言11
- 1.2 锂离子电池11-15
- 1.2.1 锂离子电池简介11-12
- 1.2.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12-14
- 1.2.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14-15
- 1.3 钠离子电池15-18
- 1.3.1 钠离子电池简介15
- 1.3.2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15-16
- 1.3.3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16-18
- 1.4 杂原子掺杂对电极材料性能的影响18-20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20-22
- 1.5.1 论文的选题依据20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20-22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测试原理22-28
- 2.1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22-23
- 2.2 纽扣电池的制备23-24
- 2.2.1 电极的制备23-24
- 2.2.2 电池的组装24
- 2.3 材料的表征手段24-26
- 2.3.1 X射线衍射(XRD)24
- 2.3.2 拉曼光谱(Raman)24-25
- 2.3.3 热重分析(TG)25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5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5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5-26
- 2.3.7 N_2物理吸附26
- 2.4 电化学分析方法26-28
- 2.4.1 循环伏安(CV)测试26
- 2.4.2 交流阻抗(EIS)测试26-27
- 2.4.3 恒流充放电(CD)测试27-28
- 第3章 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28-40
- 3.1 引言28-29
- 3.2 实验部分29-30
- 3.2.1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29
- 3.2.2 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复合物的制备29-30
- 3.3 结果与讨论30-38
- 3.3.1 X射线衍射(XRD)测试30-31
- 3.3.2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测试31-33
-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33-34
- 3.3.4 热重分析(TG)34-35
- 3.3.5 循环伏安(CV)测试35-36
- 3.3.6 恒流充放电(CD)测试36-38
- 3.3.7 交流阻抗(EIS)测试38
- 3.4 本章小结38-40
- 第4章 氮掺杂有序介孔碳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研究40-50
- 4.1 引言40
- 4.2 实验部分40-41
- 4.2.1 前驱体模板介孔硅 (SBA-15) 的制备40-41
- 4.2.2 有序介孔碳(CMK-3)的制备41
- 4.2.3 氮掺杂有序介孔碳 (NCMK) 的制备41
- 4.3 结果和讨论41-49
- 4.3.1 X射线衍射(XRD)测试41-42
- 4.3.2 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 (TEM) 测试42-43
- 4.3.3 拉曼光谱(Raman)测试43-44
- 4.3.4 氮气(N_2)等温吸脱附曲线测试44-45
- 4.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45
- 4.3.6 循环伏安(CV)测试45-46
- 4.3.7 恒流充放电(CD)测试46-48
- 4.3.8 交流阻抗(EIS)测试48-49
- 4.4 本章小结49-50
- 第5章 氮磷共掺杂碳微球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研究50-61
- 5.1 引言50
- 5.2 实验部分50-51
- 5.2.1 碳微球(CM)的制备50-51
- 5.2.2 氮磷共掺杂碳微球(NPCM)的制备51
- 5.3 结果与讨论51-59
- 5.3.1 X射线衍射(XRD)测试51
- 5.3.2 扫描(SEM)电镜和透射(TEM)电镜测试51-52
- 5.3.3 拉曼(Raman)光谱测试52-53
- 5.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53-54
- 5.3.5 循环伏安(CV)测试54-56
- 5.3.6 恒流充放电(CD)测试56-59
- 5.3.7 交流阻抗(EIS)测试59
- 5.4 本章小结59-61
- 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硅基负极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年04期
2 刘元刚;唐致远;陈玉红;徐强;;商品化石墨作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表征[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年02期
3 罗益锋;碳纤维制的锂电池负极材料[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6年Z1期
4 池汝安;陈志伟;路莎莎;;负极材料四氧化三钴的液相沉淀法制备及其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5 张强;艾常春;刘洋;胡意;张睿;田琦峰;;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4年03期
6 赵敏;;一种可弯折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J];橡胶工业;2009年09期
7 张力;;日本将量产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J];现代化工;2012年08期
8 王红强;李庆余;颜志雄;张安娜;代启发;;锂在负极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对其大倍率充放电性能的影响[J];应用化工;2007年07期
9 ;索尼新型锂电池采用锡类负极材料使容量增加25%[J];粘接;2011年09期
10 刘先龙,宋怀河,陈晓红;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类炭负极材料的改性[J];炭素技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星;姚霞银;许晓雄;刘兆平;;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4 罗飞;褚赓;李俊杰;李泓;陈立泉;;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5 杨军;王可;文钟晟;解晶莹;刘宇;王保峰;;高容量二次锂电池负极材料[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唐好庆;唐致远;;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冯雪娇;杨军;苗荣荣;王久林;努丽燕娜;;硅基负极材料结构设计及电化学研究[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付丽君;张涛;吴宇平;吴浩青;;锂离子电池碳包覆负极材料的研究[A];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固态离子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左朋建;尹鸽平;郝雪峰;;锂离子电池硅铜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东周;锂电负极材料开发亟须多样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钱卓 本报通讯员 张德杰 李培强;平度将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0年
3 王芳 姜木金;科捷项目建设争分夺秒[N];镇江日报;2010年
4 钱卓 许伟军;平度加快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1年
5 万红波 谢燕婷 胡玉连;锂电池碳负极材料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6 徐海 明山 兆军;低温镍-氢电池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1年
7 ;金属贮氢/镍电池用无钴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黄正 首席记者 彭文辉;正拓新能源公司签约投资我市锂能产业[N];宜春日报;2011年
9 李玉峰;建北方最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N];天津日报;2006年
10 记者解广军;北汽集团投资鸡西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深加工项目奠基[N];鸡西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洪岭;锂离子电池用锡基、铁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肖涵;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伟;钛氧化物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夏青;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保峰;二次锂电池中高容量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6 李成均;含钛类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7 楠顶;锂离子电池自支撑一维多孔碳与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8 姚文俐;锂离子电池高容量氧化钴负极材料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文钟晟;锂离子电池用高容量含硅负极材料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10 陈立宝;锂离子电池高容量硅基薄膜负极材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斌;SnO_2/Cu/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和嵌锂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怡楠;氧化石墨热解炭与硬炭作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窦一博;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文思静;喷雾干燥法合成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杨中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_2Ti_3O_7@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张峗;镁空气电池电极材料及电解液的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胡超;液态丙烯腈低聚物包覆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8 吴玉潭;低电压高容量锂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刘恩诚;一氧化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颜世银;锂离子电池改性硅/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杂原子掺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70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