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计及相量测量单元信息不可观性的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定位

发布时间:2020-07-19 12:10
【摘要】:强迫功率振荡的扰动源定位是低频振荡诊断与分析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利用相量测量单元(PMU)的数据进行扰动源位置识别已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相关研究成果大多未考虑PMU尚无法完整配置的现状,因而难以在实际电力系统中推广应用。为此,提出了一种计及PMU信息不可观性的强迫功率扰动源定位方法,并从扰动源定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PMU分区配置的基本要求。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PMU信息不可观的情况下准确识别扰动源位置。
【图文】:

示意图,连通网络,基本割集,示意图


t8-Pij,0)(fi,k-fi,0)(3)式中:Δfi为母线i的频率变化量;s为积分变量;r为定积分的等分数量;Pij,k为支路ij在kt/r时刻的有功功率;fi,k为母线i在kt/r时刻的频率;fi,0为扰动发生前节点i的稳态频率值。式(3)中,fi,k和fi,0的所属节点可位于任意区域;Pij,k和Pij,0的正方向为本区域指向对面区域;Wij,t的正方向与Pij,k和Pij,0相同。1.2基本割集耗散能量定义对于连通图,当确定了该图的一棵树后,只包含一条树枝的割集就是一个基本割集[17]。图1为一个简单连通网络,共有7个节点。该网络的树为:AB,BC,CD,BE,EF,EG,即图中的红色支路。则相应的基本割集为:①{AB};②{BC,CE};③{CD};④{BE,CE};⑤{EF};⑥{EG}。图1含7节点的简单连通网络示意图Fig.1Schematicdiagramof7-bussimple-connectednetwork利用基本割集可将网络分割为2个分别连通的子区域。耗散能量的计算是针对某一区域而言的。基本割集耗散能量定义为一个基本割集中所有支路的耗散能量之和。例如,对图1中的基本割集{BC,CE}来说,其耗散能量W2为:W2=WBC+WCE(4)式中:WBC和WCE分别为支路BC和CE的耗散能量。式(4)中,2条支路耗散能量的正方向必须相同。文献[18]指出,基本割集耗散能量应从扰动源所在的区域流出。因此,立足于扰动源所在区域时,计算出的基本割集耗散能量为正值;立足于扰动源外部区域时,所得的基本割集耗散能量为负值。1.3SCADA/PMU混合动态状态估计SCADA系统大约2s刷新一次数据,且只能提供静态信息以供传统状态估计,为动态状态估计提供初值。在较小的一段时间内,相邻节点间的电压幅值和相角变化均是成比例的,其灵敏度关系如下

新英格兰,节点,耗散能


据。3算例分析3.1负荷功率的周期性扰动定位以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为算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仿真验证。首先,对该系统进行了小干扰稳定性分析,确定了阻尼比最小的振荡模式,其频率为1.0037Hz。比较各机组的参与因子可知,该振荡模式下,节点36所连发电机的相关度最高。在母线36附近的负荷节点23上设置一个扰动函数表达式为P=Asin(ωt+φ)的周期性负荷功率扰动,其幅值A=300MW,角速度ω=6.303rad/s,初始相位φ=0;扰动时间为20s,仿真时间为20s,计算步长为0.01s。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的分区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PMU配置满足各分区断面耗散能量的计算要求。3个分区断面(编号为1,2,3)分别为:13-14,9-39,5-4;15-16,17-16;2-25,17-27。3个分区断面的耗散能量波形如图3所示。本文计算耗散能量时,默认的立足区域均为左节点所在区域。取图3中20s时的耗散能量值作为判断依据,可确定扰动源位于分区2中。图2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Fig.2StructuraldiagramofNewEngland10-unit39-buspowersystem图3断面耗散能量波形Fig.3Dissipationenergywaveformofsections选择节点16为根节点,以稳态时的有功功率作为权值搜索分区2的最大生成树,计算结果在图2中以红色支路表示。在原有PMU的基础上对分区2进行间隔配置,配置情况如表1所示。表1分区2的PMU配置情况Table1ConfigurationofPMUsinpartition2支路是否配置PMU节点编号是否配置PMU16-21是16是16-24是21否21-22是22否22-23否23是23-24否24否22-35否35是23-36是36否16-19否19是19-20否20否19-33是33否20-34否34是采用可疑节点交集法收缩可疑区域。分区2中,有4个基本割集的耗散能量可以精确计算。这4个基本割集(编号为1,2,3,4)分别为:33-

波形,耗散能,断面,波形


振荡模式,其频率为1.0037Hz。比较各机组的参与因子可知,该振荡模式下,节点36所连发电机的相关度最高。在母线36附近的负荷节点23上设置一个扰动函数表达式为P=Asin(ωt+φ)的周期性负荷功率扰动,其幅值A=300MW,角速度ω=6.303rad/s,初始相位φ=0;扰动时间为20s,仿真时间为20s,计算步长为0.01s。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的分区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PMU配置满足各分区断面耗散能量的计算要求。3个分区断面(编号为1,2,3)分别为:13-14,9-39,5-4;15-16,17-16;2-25,17-27。3个分区断面的耗散能量波形如图3所示。本文计算耗散能量时,默认的立足区域均为左节点所在区域。取图3中20s时的耗散能量值作为判断依据,可确定扰动源位于分区2中。图2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Fig.2StructuraldiagramofNewEngland10-unit39-buspowersystem图3断面耗散能量波形Fig.3Dissipationenergywaveformofsections选择节点16为根节点,以稳态时的有功功率作为权值搜索分区2的最大生成树,计算结果在图2中以红色支路表示。在原有PMU的基础上对分区2进行间隔配置,配置情况如表1所示。表1分区2的PMU配置情况Table1ConfigurationofPMUsinpartition2支路是否配置PMU节点编号是否配置PMU16-21是16是16-24是21否21-22是22否22-23否23是23-24否24否22-35否35是23-36是36否16-19否19是19-20否20否19-33是33否20-34否34是采用可疑节点交集法收缩可疑区域。分区2中,有4个基本割集的耗散能量可以精确计算。这4个基本割集(编号为1,2,3,4)分别为:33-19;16-19;16-21,16-24;36-23。其耗散能量波形如图4所59商显俊,等计及相量测量单元信息不可观性的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定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志勇;贺仁睦;马进;徐衍会;薄博;;电力系统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的对比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3期

2 余一平;闵勇;陈磊;;多机电力系统强迫功率振荡稳态响应特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22期

3 余一平;闵勇;陈磊;张毅威;;基于能量函数的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定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5期

4 余一平;闵勇;陈磊;张毅威;;周期性负荷扰动引发强迫功率振荡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6期

5 杨东俊;丁坚勇;李继升;许汉平;禹海峰;;基于参数辨识的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定位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2期

6 陈磊;闵勇;胡伟;;基于振荡能量的低频振荡分析与振荡源定位 (一)理论基础与能量流计算[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3期

7 陈磊;陈亦平;闵勇;胡伟;张昆;;基于振荡能量的低频振荡分析与振荡源定位(二)振荡源定位方法与算例[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4期

8 刘辉;杨寅平;田云峰;刘平;李庚银;;电力系统强迫功率振荡实例及机理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10期

9 汤涌;;电力系统强迫功率振荡的基础理论[J];电网技术;2006年10期

10 李大虎;曹一家;;基于SCADA/PMU混合量测的广域动态实时状态估计方法[J];电网技术;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志勇;徐衍会;辛建波;贺仁睦;薄博;;水轮机组与电网耦合对电网动态稳定的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9期

2 范伟;赵书强;;基于线性化动态模型的异步风力发电机功率波动分析[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3 薛禹胜;郝思鹏;刘俊勇;Gerard LEDWICH;;关于低频振荡分析方法的评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3期

4 韩志勇;贺仁睦;马进;徐衍会;薄博;;电力系统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的对比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03期

5 禹化然;杨贵玉;江道灼;甘德强;;基于GPS同步时钟载波电源的分布式同步测量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17期

6 余一平;闵勇;陈磊;;多机电力系统强迫功率振荡稳态响应特性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22期

7 杨东俊;丁坚勇;周宏;董明齐;;基于WAMS量测数据的低频振荡机理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年23期

8 余一平;闵勇;陈磊;张毅威;;基于能量函数的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定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5期

9 余一平;闵勇;陈磊;张毅威;;周期性负荷扰动引发强迫功率振荡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06期

10 党杰;李勇;徐友平;黄涌;曾正;董明齐;;基于WAMS和奇异熵矩阵束方法的电网低频振荡仿真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林桂华;张艳军;周苏荃;;基于量测变换的混合量测状态估计算法[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景渤雯;赵璐;张雨生;;基于PMU的状态估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陈玉林;侯学勇;王亮;常宝立;;电网低频振荡动态过程的信号特征及相量表征[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珂;基于输出预测和LMI方法的电力系统广域阻尼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段志远;计及信号传输时延的电力系统阻尼控制器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吴复霞;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分析和控制[D];浙江大学;2007年

4 陈晓刚;电网广域安全监测系统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韩志勇;电力系统机网动态安全稳定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6 王永;互联电网分布式状态估计和混合量测状态估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白宏;基于PMU量测信息的面向过程状态估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叶华;大规模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与广域自适应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戚军;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时滞阻尼控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袁世强;用于增强系统整体功角稳定性的电力系统稳定器参数协调设计[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泽磊;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建模与优化及其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钱诚;基于PMU信息的快速网络拓扑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覃智贤;基于广域同步信息的低频振荡解列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田鹤;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在线监测及扰动源定位系统软件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张华君;基于SCADA的输电线路性能评判[D];山东大学;2011年

6 王硕;多机电力系统共振机理低频振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7 蔡燕春;互联电网区域间低频功率振荡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顾慧杰;基于广域信息的继电保护和稳定控制一体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韩美玉;电力系统谐波状态估计与谐波源定位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闫飞;状态估计中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志勇;徐衍会;辛建波;贺仁睦;薄博;;水轮机组与电网耦合对电网动态稳定的影响[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9期

2 蔡国伟,穆钢,柳焯,林子钊;定义于输出轨迹的网络暂态能量函数[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09期

3 薛禹胜;综合防御由偶然故障演化为电力灾难——北美“8·14”大停电的警示[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18期

4 李强,周京阳,于尔铿,刘树春,王磊;基于相量量测的电力系统线性状态估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18期

5 李强,周京阳,于尔铿,刘树春,王磊;基于混合量测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混合算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19期

6 薛禹胜;;时空协调的大停电防御框架——(三)各道防线内部的优化和不同防线之间的协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03期

7 刘红超;李兴源;郝巍;雷宪章;;交直流互联电力系统非线性模态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年18期

8 董明齐;刘文颖;袁娟;史可琴;范越;;基于增加联络线的互联电网低频振荡抑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7期

9 马进;盛文进;贺仁睦;岳程燕;张进;C. RHETHANZ;;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电力系统动态仿真验证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年18期

10 王青;闵勇;张毅威;;低频振荡的功率振荡增量分布计算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丽萍;常海娟;曲洪权;;飞行器舱室突发污染源定位及强度估计方法研究[J];宇航学报;2010年01期

2 蒋佳佳;段发阶;陈劲;常宗杰;;一种高精度的近场与远场混合源定位算法[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3年12期

3 刘捷,傅文斌,程柏林;运用方向图拟合法的多同频发射源定位仿真[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4 戴江山,肖军模;一种基于可控网络的攻击源定位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郑莉;付永庆;邵学辉;;一种新的近场源定位算法[J];应用科技;2007年09期

6 高红艳;;基于静态传感器位置误差的TDOA源定位[J];电气自动化;2014年04期

7 路光达;张明路;;一种机器人仿生气味源定位策略[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8 江春冬;卢茹;杜太行;王金伟;;粒子滤波算法在信号源定位中的应用研究[J];自动化仪表;2014年07期

9 曹亚陆;彭力;;一种考虑传感器位置误差的改进源定位算法[J];航空学报;2014年07期

10 赵梦琰;李扩;鲍刚;滕超淋;王刚;;利用小波包的脑电源定位算法仿真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东兵;;放射源定位追踪管理系统设计思路[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2 卢文韬;徐一平;刘克林;;声发射相位对小试件源定位的影响[A];1990岩土混凝土声测技术新进展学术与信息交流会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3 幸琳;姚陈果;周电波;肖前波;毛峰;秦延山;;基于频域求时差的GIS局放源定位初探[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乔梁;信源定位的可观测性及跟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霍小林;脑磁源定位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3 王阳;动态气流环境下气味烟羽仿真与气味源定位[D];天津大学;2013年

4 吴玉秀;基于嗅觉移动传感器网络的气体源定位[D];天津大学;2014年

5 周凤增;煤矿井下自燃火源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张军鹏;脑电磁源定位算法研究及其在初级听觉皮层定位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石绘红;基于稀疏重建的高分辨力匹配场源定位[D];浙江大学;2013年

2 宋红兵;一种基于城市环境的新型的源定位方法[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杨磊;基于仿生嗅觉的味源定位系统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4 张苏林;基于移动传感器阵列的气味源定位[D];天津大学;2014年

5 黄志强;基于高阶累积量的近场源定位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超;基于改进的Sternberg工作记忆实验的脑电信号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7 刘扬;线性阵信源定位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梁亮;机器人嗅觉和味源定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9 刘相龙;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次声波源定位与应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62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762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1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