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增稠剂对混凝土气泡参数及抗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15 11:57
   我国北方地区每年的冬季长达3-6个月,实际工程混凝土因遭受冻融破坏,使结构过早失效甚至倒塌破坏。由于施工过程中新拌混凝土通常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输、泵送及振捣操作,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离析泌水导致原有的气泡体系结构破坏,造成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抗冻性严重低于实验室设计水平。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严寒地区实际工程中的混凝土抗冻性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混凝土中气泡运动与稳定的机理,研究了在不同的增稠剂种类及掺量下,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及立式浇筑下成型的混凝土在上、中、下三个高度的范围内气泡参数和抗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三种增稠剂HPMC、PAM和黄原胶掺量的增加,屈服剪切应力都先减小后增大,而塑性粘度一直增大。浆体的表面张力值取决于引气剂掺量、减水剂掺量和增稠剂的分子结构及掺量。气泡的运动与稳定和浆体的流变参数有关。浆体中上浮的气泡半径存在一个临界尺寸,主要取决于浆体极限剪切应力,气泡最大运动速率与浆体粘度成反比。浆体流变参数存在合理的阈值,合适的粘度可以减缓液膜排液,增强表面膜强度,提高气泡稳定性。在合适的HPMC、PAM和黄原胶掺量下,试件上、中、下气泡间距系数降低30%-50%,气泡平均半径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合适的增稠剂掺量与混凝土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以及增稠剂的分子结构有关。HPMC对于气泡间距系数的降低最为明显,气泡稳定效果最好。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时,在合适的HPMC、PAM和黄原胶掺量下,试件的抗冻等级明显提高,试件上、中、下部的抗盐冻性能更好。HPMC和PAM对抗冻性的提高较明显。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755
【部分图文】:

示意图,增稠剂,示意图,水泥颗粒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物分子之间的缠结,增稠剂分子的侧链在相邻的情况下会相互吸结构开始形成并缠结,阻止了自由水发生迁移,使系统的粘度增接,聚合物会与浆体中的水泥颗粒之间发生表面吸附,使颗粒直了聚合物链在移动时受到的阻力,在浓度更大时,颗粒之间发生 VEA-水泥颗粒、VEA-水、VEA-VEA 的网状结构,如图 1-1、1

示意图,三维网状结构,示意图,增稠剂


图 1-2 三维网状结构示意图[13]mi M 和 Hossain KMA 等人在水泥浆中掺入了 4 种新型多糖增稠量增稠剂和减水剂复合作用下对水泥浆流变性、稠度及冲刷质增稠剂掺量和减水剂对稳定自密实混凝土(SCC)的流变性能和[17]。Ibrahim IE 等人研究了黄原胶、威兰胶、纤维素醚作用下自凝材料用量的可能性,通过坍落度、筛分、渗透及离析泌水等试剂掺量下自密实混凝土抗离析性能提高,泌水率降低,其掺量与有关[9]。Beata 对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掺增稠剂和引气剂后的含了研究,发现引气剂的类型对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气泡参数uendeM 等人发现自密实混凝土中的空气含量取决于水泥基材料性和粘度[18]。 Dale P 等人针对降低水胶比和掺加细颗粒(如硅粉)来提高混凝法,提出通过利用纳米尺寸的增稠剂,使孔中溶液的粘度显著增提高混凝土耐久性。通过对溶液的粘度及含有 KCI 溶液的电导率寸的增稠剂可以降低扩散系数,提高耐久性[19]。

分子结构图,分子结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1.4 减水剂和引气剂试验采用的减水剂为大连西卡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型聚羧酸减水剂,水率为 30%,固含量为 18%,含气量为 2.1%。试验采用日本竹本油脂中国苏州公司出产的 AEA-2 引气剂,无色透明液体。.1.5 增稠剂本课题采用的 3 种增稠剂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cpolyacrylamids,简写为AM)、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简写为 HPMC)和黄原(xanthan gum,简写为 X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属于非离子型纤维混合醚,分子式及空间结构如下图 2-1;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为白色粉,分子式及空间结构如下图 2-2;黄原胶是一种天然多糖类,分子式及空间结构下图 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建军;;新型染料印花增稠剂的开发[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年12期

2 颜梅生;;增稠剂有那么可怕吗?[J];农家参谋;2016年04期

3 聂强;何仁;黄永春;刘惠贤;付军鹏;;复合增稠剂在饮料工业中的应用[J];饮料工业;2016年02期

4 谷俊华;黄斐;;软饮料加工中的辅料—增稠剂[J];食品安全导刊;2016年24期

5 ;言论[J];家庭医学;2017年06期

6 李智;;增稠剂没那么可怕[J];健身科学;2015年07期

7 周一海;;粥里放增稠剂还能吃吗?[J];山西老年;2014年04期

8 林琳;;增稠剂到底是什么[J];消费指南;2014年11期

9 童杰;吴健;陆佳;王佳佳;金叶玲;陈静;丁师杰;;凹土/聚丙烯酰胺复合增稠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非金属矿;2014年02期

10 李小瑞;朱胜庆;李培枝;;两步聚合法制备两性聚丙烯酰胺增稠剂[J];石油化工;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东阳;王木立;马智俊;营飞;Dalibor Vukadinovic-Tenter;;聚氨酯缔合增稠剂流变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A];2017(第15届)水性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李青;闫蕾;邢铁玲;陈国强;;纺织品印花增稠剂研究进展[A];2014全国染整可持续发展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王爱臣;吴丽文;谭葵;楚兴;;可分散油悬浮剂中增稠剂应用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8年

4 薛萍;石静;曹绪龙;苑世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CO2增稠剂的增稠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C];2017年

5 宋丽英;;触变增稠剂[A];中国纳米级无机粉体材料发展·节能·环保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马德华;辛寅昌;;一种新型的水溶性聚合物可应用于压裂液增稠剂[A];油气藏改造压裂酸化技术研讨会会刊[C];2014年

7 方长青;王宏涛;骆光林;;环保型水性油墨稳定性、抗水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8 夏世仁;;黄瓜乳酸菌饮料的研制[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下册)[C];2009年

9 陈菽;乐超银;刘海军;邵伟;;含肽运动饮料的研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孔凡标;陈国庆;黄奇峰;陈超;李润;;橙汁中卡拉胶的荧光光谱检测[A];豫赣黑苏鲁五省光学(激光)学会联合学术2012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艳;不融化的冰激凌新晋成“网红”[N];科技日报;2017年

2 指导专家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 钟凯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范志红;增稠剂其实不可怕[N];保健时报;2015年

3 河南南阳理工学院生化工程系 侯振建;增稠剂也有保健功能[N];中国食品报;2010年

4 上海师范大学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研究所 胡国华;勿让张悟本的增稠剂谬论蔓延消费者当正确理解增稠剂[N];中国食品报;2010年

5 浮吟梅 崔惠玲;增稠剂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N];中国食品报;2016年

6 王新梅 王菁文;简析酱类食品中增稠剂的应用[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7 彭家泽;增稠剂在酱类食品中的应用[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3年

8 于洋;油田压裂液增稠剂“添丁”[N];中国化工报;2012年

9 记者 周婷玉;专家:大米完全没必要添加增稠剂[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关景奎;专家明确表示大米添加增稠剂没必要[N];中国食品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军;新型聚氨酯缔合增稠剂的制备与流变学行为[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李青;基于混合多糖增稠剂的天然纤维织物活性干法转移印花[D];苏州大学;2014年

3 张永飞;聚醚类二氧化碳增稠剂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良成;增稠剂对混凝土气泡参数及抗冻性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晋平平;缔合型水性聚氨酯增稠剂的合成与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7年

3 杨金燕;油墨用PH值敏感型相转变增稠剂乳液的合成[D];大连工业大学;2017年

4 张玉芳;耐电解质增稠剂的合成与性能[D];苏州大学;2014年

5 王晨;憎水改性丙烯酸系增稠剂的制备和表征[D];济南大学;2010年

6 娄光伟;聚醚型聚氨酯增稠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李芳;丙烯酸系缔合型增稠剂的增稠机理[D];济南大学;2012年

8 马晓原;聚丙烯酸类增稠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2014年

9 刘志林;缔合型水性聚氨酯增稠剂的合成及表征[D];西北大学;2013年

10 王一龙;聚丙烯酸增稠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8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18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0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