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APF与TSC混合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01:44
   随着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产生的谐波电流和无功功率会对电网造成污染,引发额外的功率损失和设备故障,带来严重危害,因此,谐波抑制与无功补偿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电力系统对能够同时进行谐波抑制和大容量无功补偿的电力电子设备也有着广泛需求。本文设计一种基于小容量有源电力滤波器(APF)和多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TSC)的混合补偿系统,结合了APF响应迅速、补偿精度高和TSC容量大、成本低的优点,通过APF和TSC的协同配合,实现连续、精确的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并对混合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首先建立了混合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TSC电抗率的选取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流补偿系数、TSC电抗率和电网电感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然后介绍了常用电流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并设计两种应用于混合系统的电流分频控制方法。针对三相对称的情况,设计一种基于PI和PR的电流分频控制方法,将谐波与无功电流按照频率和性质使用独立的PI或PR控制器进行控制,达到较高的控制精度。针对电网谐波成分比较复杂或处理器资源有限的情况,设计一种基于降阶广义积分器(ROGI)的电流分频控制方法,对电网电流中的基波有功分量、基波无功分量和各次谐波分量使用独立的ROGI单元进行控制,减小了系统开销,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谐波选择特性。针对传统固定延时投切方法应用于混合系统时出现的暂态响应差、TSC混乱投切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开关表决策的投切控制方法,在不增加负载电流传感器的条件下,运用多种开关表切换、电流变化率阈值设置和过零检测等手段,可有效避免TSC的混乱投切,并减小APF输出电流的负担,改善投切过程中的电能质量。最后搭建了混合系统的硬件平台,对关键参数选取、硬件选型、控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等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电流控制方法和投切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M761.12
【部分图文】:

主电路图,电流检测,并联型,主电路


并联型用于补偿电流源型谐波负载,应用最为广泛,APF检测电流的方式主要包括电网侧逡逑电流检测和负载侧电流检测两种方式[47],本文采用的是并联型结构和负载侧电流检测方式。逡逑图2-1为采用负载侧电流检测方式的并联型APF的主电路图。逡逑 ̄:邋III邋r逦III.]逡逑LCL滤波器逦逆变器逡逑L2邋a逦3 ̄/H逡逑c邋丁逦l/ ̄邋M逡逑^0逡逑图2-1负载侧电流检测方式的并联型APF主电路图逡逑图2-1中,h为电网电感,为电网电流,/C*APF输出电流,匕为负载电流,心为逡逑逆变器侧滤波电感,h为电网侧滤波电感,C为高频滤波电容,兄/为阻尼电阻。由图2-1逡逑可知,APF由逆变器和LCL滤波器组成,逆变器输出补偿电流,经过LCL滤波器滤除高逡逑频开关谐波,注入到电网中补偿谐波电流。逡逑12逡逑

框图,混合系统,框图,电感


逦第2章混合系统原理与稳定性分析逡逑性负载。图2-5中,%为电网电压,厶为电网电感,匕为电网电流,/i为负载电流,为逡逑TSC电流,/C*APF输出电流,为TSC与负载电流之和。在APF的结构中,h为逆变逡逑器侧滤波电感,Z2为电网侧滤波电感,C为高频滤波电容,凡/为阻尼电阻,为直流母线逡逑电压。TSC采用三角形连接,每一相由反并联晶闸管、电容C/、电感Z/组成。逡逑^逦4.邋pcc邋N逦II邋逦逡逑…一了一逦逦逦=^-1逦——逦1逡逑逦逦逦邋1邋r逡逑[1少一逦——逦—...——……—逦邋::逡逑L?_0....../wr>逦逦逦逦邋逦了逦逦逦j邋*邋丨—逡逑r逦]逡逑\邋厂逦_-YYVX_

主电路图,混合系统,主电路,电感


逦第2章混合系统原理与稳定性分析逡逑性负载。图2-5中,%为电网电压,厶为电网电感,匕为电网电流,/i为负载电流,为逡逑TSC电流,/C*APF输出电流,为TSC与负载电流之和。在APF的结构中,h为逆变逡逑器侧滤波电感,Z2为电网侧滤波电感,C为高频滤波电容,凡/为阻尼电阻,为直流母线逡逑电压。TSC采用三角形连接,每一相由反并联晶闸管、电容C/、电感Z/组成。逡逑^逦4.邋pcc邋N逦II邋逦逡逑…一了一逦逦逦=^-1逦——逦1逡逑逦逦逦邋1邋r逡逑[1少一逦——逦—...——……—逦邋::逡逑L?_0....../wr>逦逦逦逦邋逦了逦逦逦j邋*邋丨—逡逑r逦]逡逑\邋厂逦_-YYVX_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慕(王争);张德昌;;混合系统的最优镇定[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2 莫以为,萧德云;线性混合系统的可观性分析[J];控制与决策;2004年12期

3 ;PBX和主/混合系统线路市场萧条[J];通讯产品世界;1995年05期

4 侯建民,李宣东,樊晓聪,郑国梁;线性混合系统的一种验证方法[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5 张艳燕,傅希林;脉冲混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张艳燕,傅希林;脉冲混合系统的严格一致稳定性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05期

7 范锡波;;离散-连续混合系统输出公式——Mason公式的推广应用[J];自动化学报;1985年04期

8 侯建民;李宣东;樊晓聪;郑国梁;;混合系统的分析[J];计算机科学;1998年02期

9 周勇,钟毅芳,万立,熊模华;MRPⅡ/JIT 混合系统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1998年05期

10 李健,顾培亮;MRPⅡ/JIT 混合系统的协调与控制[J];工业工程;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萧德云;莫以为;;混合系统的验证与控制综合[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包莉丽;胡正华;;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生产决策[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包莉丽;胡正华;;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生产决策[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谢东;韩曾晋;;一类混合系统动态过程的Petri网描述[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5 郑淑清;;DS与DS-FH混合系统的性能比较[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张文明;邓庆绪;;软硬件任务转换模型的设计与实现[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林卫;张琳;;浅谈虚拟演播室的跟踪系统技术[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8 陈延秋;张建设;张尧;钟庆;林凌雪;肖星;;含特高压的交直流混合系统稳定特性的RTDS仿真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郭磊;于瑞林;田发中;;跳变时刻状态受约束的跳变系统的最优控制[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李大鹏;季海波;朱进;奚宏生;;非线性Markov跳跃系统的鲁棒性分析及H_∞设计[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创新;皇冠轿车将配备“油电混合系统”[N];科技日报;2002年

2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煤气厂 王晋芳;不同煤气混合系统及其自动控制在冶金企业的应用[N];山西科技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丁伟;面向负载优化的智慧[N];计算机世界;2010年

4 翟庐;奔驰开发出双马达油电混合系统[N];中国汽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顺祥;多模型混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最优控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张海宾;混合系统的形式化验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刘昊迪;量子与经典混合系统中几何相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黄磊;基于键合图模型的复杂机电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牛海军;混合流程生产系统优化调度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6 杨浩;混合系统的容错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袁开福;需求确定的制造与翻新混合系统库存决策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林东亮;温室环境控制混合系统建模与分析[D];上海大学;2010年

9 海丹;移动机器人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系统的协作定位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刘利华;基于太阳能的吸收压缩混合循环热泵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宿紫鹏;APF与TSC混合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杨春;混合系统理论在超市冰柜温度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3 王莉;供热混合系统的抽象及其形式化验证[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魏祥;不确定环境下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的优化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王涛;红外折/衍混合系统衍射效率测试[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杨;基于精益理论的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库存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吴海明;光储混合系统孤网稳定运行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8 潘意;专家混合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余琼;混合系统的近似形式化验证[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10 徐逵;时标上脉冲混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33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833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5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