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考虑可靠性模块化分析的主动配电网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9 16:43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电力需求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传统能源短缺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主动配电网利用先进的通信与信息技术和电力电子设备,主动管理接入高渗透率分布式能源的配电网络,实现不同种类、规模的分布式能源设备的自主协调控制,并兼顾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消纳与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主动配电网能够提高分布式能源并网数量和运行效率、提升绿色能源利用率、提升配电网资产的利用率、优化一次能源结构、延缓配电网的升级改造投资,如何准确全面地评价主动配电网项目的经济技术价值,是现阶段必须考虑的研究课题之一。同时,配电网位于电力系统末端,直接向用户供给和分配电能,是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配电网可靠性研究对于提高用户供电质量以及指导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维修等各个环节,都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现阶段高可靠性配电网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这一目标建设,其在网架结构、供电方式、设备选取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多重组合性,具备模块化设计与拼接的先决条件。基于模块化思路的可靠性计算方法能够简化计算过程,在提高计算效率的同时兼顾计算精度,有利于配电网建设水平和经济技术价值的预评估,有进行深入研究的价值。基于目前主动配电网与配...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考虑可靠性模块化分析的主动配电网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不同规模算例网络可靠性指标对比

示意图,算法程序,运行时间,示意图


将上表 3-19 中的算法程序运行时间数据绘制成图3-17。图 3-17 算法程序运行时间示意图Fig.3-17 Algorithm program running time diagram由上表 3-19 中结果,可见模块化算法相比传统 FMEA 算法在计算速度上具有明显优势,这与两种算法的计算原理不同有关。标准 FMEA 算法基于元件进行可靠性计算,而模块化算法基于接线模块进行可靠性计算,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因而提高了计算速度。同时,结合表 3-19 和图 3-17 结果,可见随着网络规模的逐渐增大,两种算法的计算时间均会增加,同时两者运算时间相对差值也随之增大,即模块化算法相对标准 FMEA 算法在计算速度上的提升更为显著。另外,在不同规模算例网络中,对两种算法计算速度差值和可靠性指标误差

曲线,灵敏度变化,系统运行,模块化算法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度分析,灵敏度变化曲线如图 3-18 所示。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各项差基本不随系统规模的增大而变化,且始终保持在 0 附近,说明各误差不会被系统规模放大,验证了模块化算法的精确程度;而计算敏度则逐渐增大,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模块化算法在计算速度上的显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基于组合权重的智能电网综合评估模型应用[J]. 焦丰顺,肖健夫,王若愚,叶键民,简淦杨,占恺峤.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7(11)
[2]一种配电自动化终端单元离线故障自愈方法[J]. 董泽寅,刘宏江,何玉龙,孟昭斌,翟世雄.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7(11)
[3]可再生能源高渗透率区域“网-源-储-荷”协调规划案例分析[J]. 金炜,李宗,葛斐,陈煜,马静,徐加银.  中国电力. 2017(10)
[4]计及主动配电网转供能力的可再生电源双层优化规划[J]. 刘佳,徐谦,程浩忠,兰洲,田园.  电工技术学报. 2017(09)
[5]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协同优化运行技术展望[J]. 姚良忠,朱凌志,周明,林振智,罗凤章,赵大伟.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7(09)
[6]主动配电网的分层调控体系及区域自治策略[J]. 苏小林,吴富杰,阎晓霞,刘孝杰,张超.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7(06)
[7]基于源-荷互动的大规模风电消纳协调控制策略[J]. 郭鹏,文晶,朱丹丹,王维洲,刘文颖.  电工技术学报. 2017(03)
[8]基于序优化方法的主动配电网调度优化决策[J]. 邵传军,崔晓青,于光远,王志磊.  电力建设. 2016(11)
[9]基于多层次协同分析的高中压配电网可靠性评估[J]. 葛少云,季时宇,刘洪,韩俊,李琥.  电工技术学报. 2016(19)
[10]主动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源荷模型改进及并行处理[J]. 陈鹏伟,陶顺,肖湘宁,李璐.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6(18)

博士论文
[1]城市电网规划计算机辅助决策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肖峻.天津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输电线路运行状态评估研究[D]. 林怡.华北电力大学 2016
[2]配电系统接线模式模型和模式识别的研究与实现[D]. 王哲.天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87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987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f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