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跨省输电线路理论线损模型及线损率异常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9 01:19
  线损率直接反映了线路规划设计、运行管理水平,是电网考核的一项重要经济指标。随着电力系统精细化管理的推进,线损管理工作愈发受到重视。统计线损作为考核线损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和用电客户的经济利益。本文针对华中电网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线损率异常问题,分析了各参量对线损率的影响,修正了线损理论计算模型,初步研究了线损率异常成因。具体工作如下:(1)对可能造成线损异常的因素进行了整理和筛选;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温度、湿度、降水与线损异常的相关性,指出以上环境因素与线损率异常关联度低;分析了负载水平对线损率的影响,并结合实际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证明负载水平和线损率异常有较大相关性。(2)分析了影响统计线损数据准确性的误差因素,主要包括计量装置误差、电量上传舍入误差和计量装置对时误差,并在分析实际运行工况下的计量装置误差的基础上,提出了关口计量误差合成方法。结合线路实际参数和计量装置实负荷校验数据,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实际运行工况下现有关口计量装置配置方案会对统计线损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3)通过引入计量装置的计量误差和对时误差,修正了线损理论计算模型,并采用张恩线实际运...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跨省输电线路理论线损模型及线损率异常成因研究


简单输电线路模型

环境温度


图 3-1 张恩线所处地区环境温度统计从图 3-1 可以看出,从 1 月至 6 月,该地区环境温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统计平均温度 17.0 oC,最低温度 2.4oC,最高 30.5oC,温度极差 28.1oC。输电线路所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较高,多为山地,夏季温度不致过高,冬季温度不会低于-10oC,整体上温度条件较为温和。环境温度会影响线路的电阻损耗。导体通入工作电流时,在电阻上产生的功耗几乎全部转化为内能。这些能量一部分使导体本身的温度升高,当导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另一部分能量将以辐射、对流的方式散发到周围空间中。导体温度的上升,会使散热量随之增大,当导体的电阻发热量等于散热量后,导体温度停止上升。导体的发热量主要由载流量、电阻率决定,而散热量的影响因素有散热面积、散热系数、环境温度等。对于一段既定的导体,当载流量一定时,导体的工作温度将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而由于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导体的电阻损耗将受环境温度影响。

线损率,异常点,温度区间


b)张恩 II 回恩送张受方向图 3-2 张恩线线损率和温度变化情况如图 3-2 所示,可看出温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但不能看到线损率和温度的变化关系。最后,统计了各温度区间的异常点数和线损异常发生率,结果如表 3-2 所示。表 3-2 张恩线样本点随温度变化分布温度/ oC 异常点数 总点数 异常率(%)-10 73 150 48.70-15 28 72 38.915-20 27 96 28.120-25 20 56 35.725-30 9 28 32.1如表 3-2 所示,异常率是该温度区间的异常点数和总点数之比,可以看出,各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统计线损中出现负线损的原因分析[J]. 戴春怡,刘高原.  电力与能源. 2017(02)
[2]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介质损耗及电容量测试方法分析[J]. 杨龙.  通信电源技术. 2016(06)
[3]基于J2EE架构的线损理论计算与诊断分析系统开发与应用[J]. 吴鸿亮,门锟,董楠,廖兵兵,郑全朝.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6(05)
[4]采用负荷电量计算低压配电台区理论线损的牛拉法[J]. 刘庭磊,王韶,张知,朱姜峰.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5(19)
[5]电网统计线损率波动原因分析[J]. 孙志明.  江苏电机工程. 2011(04)
[6]关口电能综合误差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J]. 杨世海,杨世涛.  电测与仪表. 2008(03)
[7]配电网理论线损的计算方法[J]. 王倩,许童羽,王作强.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8]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分析与工程计算[J]. 曹团结,张剑,尹项根,张哲.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7(01)
[9]不对应电量对统计线损的影响及其改进[J]. 吕勇,朱松涛,迟峰.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4)
[10]线损率波动分析[J]. 胡新梅,尚春,唐卓尧,钟连宏.  湖北电力. 2003(05)

硕士论文
[1]电容式电压互感器误差特性影响因素研究[D]. 李永森.重庆大学 2016
[2]一种理论线损计算的电量潮流法[D]. 邵军.大连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43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3543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9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