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甲醇氧化电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

发布时间:2017-09-06 16:48

  本文关键词:甲醇氧化电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


  更多相关文章: Pt催化剂 无有机保护剂 甲醇氧化 电化学原位衰减全内反射红外光谱 石墨烯


【摘要】: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s)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温度低、燃料储存携带方便以及能快捷地添加燃料等优点,因此在移动电子设备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制约DMFCs工业化的瓶颈之一是甲醇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动力学很慢。在过去50多年中人们一直致力于优化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提高纳米催化剂的分散度等来提高其甲醇氧化活性与在反应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发现PtRu是所有二元甲醇氧化催化剂中活性最好的一类,但制备具有较小粒径以及良好PtRu分散度纳米粒子大多只能在有机保护剂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表面保护剂阻止着反应物与催化剂颗粒的直接接触,而且,它的存在使得整个催化反应体系变得复杂,比如保护剂分子在催化剂颗粒表面覆盖度的不确定性、反应物与保护剂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催化剂表面的有机物与金属之间的电荷转移等。发展绿色、简便的方法来制备无有机保护剂的阳极催化剂,实现在完全排除保护剂干扰的前提下,系统考察纳米催化剂的结构/组成与其甲醇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是指导理性设计甲醇氧化催化剂的前提。 电化学原位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S)方法是表征甲醇氧化机理和动力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分子水平上的工具,但早先的研究只能局限于能在窗片上有效制备并在反应条件下能稳定存在的几种贵金属薄膜(如Au, Pt, Pd等)表面进行。石墨烯,已被广泛用作电催化剂载体.近来石墨烯的合成方法的进展到已能制备厘米级以上尺寸的单层石墨烯。以石墨烯为载体和导体,负载纳米粒子有望将ATR-FTIRS技术拓展到各种纳米粒子构成的电极体系.为此研究石墨烯本身在电化学体系中表面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将为进一步负载催化剂体系光谱研究提供参考。 针对以上背景,本论文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无有机保护剂的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甲醇氧化反应活性的研究发展了在不用任何有机物做保护剂、溶剂的条件下,通过使用CO同时作为还原剂和保护剂,在多壁碳纳米管载体上成功制备Pt/CNT纳米电催化剂的方法。并系统考察了各试验参数对粒子的形貌和粒径的调控行为。对所制备粒径约为5±2nm的Pt纳米粒子的甲醇氧化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发现它具有较高的甲醇氧化活性,其峰电流达到了869mA mg-1Pt和11.6mA cm-2。并通过电沉积的方式在这种Pt/CNT表面电沉积了不同覆盖度的Ru,发现当表面PtRu原子比约为1:1时,其甲醇氧化的起始电位降低至0.4VRHE,0.5V时的甲醇氧化活性比纯Pt/CNT提高三倍,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使用CO作为还原剂和保护剂结合电沉积修饰的方法是一种制备高效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好方法。 2、多层石墨烯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研究利用电化学原位衰减全内反射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多层石墨烯/0.1M HClO4溶液界面的电化学行为。电化学和红外光谱数据表明,多层石墨烯电极在高电位下(1.8v)所产生的氧化电流主要来源包括两部分:水在石墨烯表面的氧化和石墨烯自身氧化的电流,其中水氧化的贡献占主要部分。通过研究不同层数石墨烯的电化学红外光谱性质,可知石墨烯对水氧化的活性是与石墨烯含氧缺陷的量有关的,含氧缺陷越多,氧化水的能力越强。当水氧化电流较高时,还能在后续负向扫描过程中观察到所产生的O2在石墨烯电极上的阴极还原,但对应的红外光谱未能观察到任何ORR的反应中间物的信息。此外,优化了利用溅射法在5层石墨烯表面负载Pt纳米粒子制备同时具有稳定的电化学性质以及较强的红外光谱信号的Pt膜电极的制备方法,,验证了石墨烯可作为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的导电电极基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还开展了利用ALD在石墨烯表面负载粒径与结构确定的模型纳米催化剂作为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测试的模型电极的初步尝试。
【关键词】:Pt催化剂 无有机保护剂 甲醇氧化 电化学原位衰减全内反射红外光谱 石墨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1.4;O643.3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7
  • 1.1 燃料电池和直接甲醇燃料电池11-13
  • 1.1.1 燃料电池11-12
  • 1.1.2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12-13
  • 1.2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13-20
  • 1.2.1 甲醇在催化剂表面的氧化途径13-15
  • 1.2.2 Pt-Ru甲醇氧化电催化剂的发展15-18
  • 1.2.3 纳米催化剂保护剂的去除与无保护剂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小结18-20
  • 1.3 燃料电池催化剂中的碳载体20-22
  • 1.4 电化学原位衰减全内反射红外光谱22-24
  • 1.4.1 简介22-23
  • 1.4.2 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对甲醇氧化的研究23-24
  • 1.5 本论文的设计与构想24-27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技术27-35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27-28
  • 2.1.1 实验试剂27
  • 2.1.2 仪器设备27-28
  • 2.2 实验装置和电极制备28-30
  • 2.2.1 电化学玻璃电解池28
  • 2.2.2 温控电解池28-29
  • 2.2.3 参比电极和对电极的制备29
  • 2.2.4 工作电极的制备29-30
  • 2.2.5 硅棱镜30
  • 2.3 实验技术30-32
  • 2.3.1 常用电化学技术30-32
  • 2.3.2 CO还原制备电催化剂32
  • 2.4 衰减全反射-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技术32-35
  • 第三章 无有机保护剂的纳米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甲醇氧化活性研究35-47
  • 3.1 引言35-36
  • 3.2 实验部分36-37
  • 3.2.1 Pt/CNT的电催化的制备与甲醇氧化实验36-37
  • 3.2.2 Au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电化学实验37
  • 3.3 结果与讨论37-46
  • 3.3.1 16.3%wt,Pt/CNT电催化剂上甲醇的氧化37-42
  • 3.3.2 CO还原制备Au纳米粒子42-46
  • 3.4 小结46-47
  • 第四章 多层石墨烯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的研究47-61
  • 4.1 引言47-48
  • 4.2 实验部分48
  • 4.2.1 石墨烯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实验48
  • 4.2.2 Graphene/Pt膜电极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实验48
  • 4.3 结果与讨论48-59
  • 4.3.1 多层石墨烯/溶液界面的电化学红外光谱研究48-57
  • 4.3.2 5L-Graphene/Pt膜电极的电化学红外光谱57-59
  • 4.4 结论59-61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1-63
  • 5.1 课题选题过程及成果61-62
  • 5.2 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9
  • 致谢69-7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春丽;文胜;周毅;;磺化聚苯醚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7年07期

2 袁孝友,王金玉;电解水Ni析O_2电极的研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3 沈春光,高峻岭;设备外腐蚀机理及防护措施[J];安徽化工;1998年06期

4 王平华;唐盛璇;陆世珍;丁耐克;;氯化亚铁单盐镀铁液主要电化学性能的测定及分析[J];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82年Z1期

5 曹尔新,曾泳淮,高红艳;洛美沙星的吸附伏安特性及其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汤小川;张宇峰;周贤中;裘俊;王东哲;刘晓为;;基于遗传算法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数学模型及优化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3期

7 刘佩芳,查全性,谢传良,李长明,王辉;还原甲基紫精(MV~+)与溶解氧反应速度常数的测定[J];催化学报;1983年02期

8 颜肖慈,罗明道,王春,余荣泮;Ag-Al(OH)_3催化剂提高空气(氧)电极电流密度的EHMO研究[J];催化学报;1993年03期

9 毕刚,谷荧红,牛菲,旷富贵,姚禄安;N-取代烷基异喹啉季铵盐的缓蚀性能[J];材料保护;1997年02期

10 黄少斌,肖锦;酸缓蚀剂在A3钢表面吸附成膜的研究[J];材料保护;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忠华;李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特性的建模和控制设计[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包磊;李中;卢兰光;欧阳明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压测试[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第七届(2006)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曹阿林;张胜涛;朱庆军;侯保荣;;铝恒流阳极氧化过程中的电化学振荡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沈庆峰;杨显万;司云森;谢克强;;软锰矿矿浆电解阴极过程研究[A];200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顾Pr雯;赵志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模型仿真研究[A];第一届氢能关键材料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符成林;胡建强;;Au/Au同质结的高压水热合成及其光学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7 周苏;江苗;牛继高;陈凤详;;燃料电池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匹配与仿真研究[A];201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常青;韩梅;陈启元;张平民;;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应用的探索研究[A];201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9 寇改红;何彬;王松;;外充电式燃料蓄电池轿车能耗研究[A];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寇改红;何彬;王松;;外充电式燃料电池轿车的建模与仿真[A];200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萍;改性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制备及其在模拟海水中光生阴极保护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章江洪;电镀锌稀土转化膜工艺及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海晶;电化学超级电容器多孔碳电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崔王君;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杨生春;金、铂纳米结构形状控制合成及其生长机制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

6 王鑫;可控带隙改性TiO_2光阳极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玉洁;聚吡咯复合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电容法脱盐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王成彦;复杂锑铅矿矿浆电解工艺及理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9 邓凌峰;锂二次电池聚合物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刘景军;高速多相海水中材料流动腐蚀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飞;锌酸钙制备方法和生成机制及锌枝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张怀伟;镍对锌电积过程影响及浸出液净化中脱镍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畅;磺化聚萘酰亚胺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潘霞;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浸渍阳极的制备及电池性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5 余婷;中温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硼酸盐系封接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6 菅利彬;燃料电池并网逆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苗银月;阻抗谱法研究植物叶片水分关系[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项少辉;双壁碳纳米管的分散及其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晓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0.5)O_2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刘晓阳;二次锌镍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4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804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a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