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海绵状多孔磁性材料的制备与物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19:40

  本文关键词:海绵状多孔磁性材料的制备与物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海绵状多孔磁性材料 杂化材料 葡萄糖引导共沉淀/烧结工艺 静磁性能 微波吸收 抗菌性能


【摘要】:海绵状多孔磁性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具有质量轻、比表面积高、磁响应强等特点,在吸附分离、催化、微波吸收、水处理、磁性材料、生物医药、抗菌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以葡萄糖作为化学合成的模板剂,以过渡金属硝酸盐为原料,通过共沉淀/烧结技术合成了一系列的海绵状多孔材料,并阐明了海绵状材料的形成机制。通过控制样品的形貌、组成和质构特性使其在微波吸收、抗菌、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内容如下:通过葡萄糖引导的共沉淀/烧结合成技术选择性地合成了海绵状多孔氧化铁纳微六面体材料。在反应过程中,通过改变葡萄糖与硝酸铁的摩尔比、反应温度、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等反应条件,可以系统地调节样品的形貌、结构、相组成以及质构特性。在反应过程中,葡萄糖作为结构导向剂指导着样品从纳米薄片自组装形成多面体前驱物。随后在烧结前驱物的过程中,葡萄糖作为牺牲模板剂促使海绵状多孔结构的形成。在N2的保护下,烧结前驱物制备的海绵状多孔Fe304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特性。当硝酸铁与葡萄糖的摩尔比),=1:3时,RL≤-20dB的有效吸收带宽为7.7 GHz,相应厚度为1.8-5.5mm,且在5.76 GHz的最大损耗值RL为-60.09 dB,对应厚度为4 mm。获得的海绵状多孔Fe304纳微六面体具有增强的电磁特性,能形成多重共振现象和耗散电流,因而显示了优异的微波吸收特性。采用葡萄糖引导的共沉淀/烧结两步反应合成了不同结构和组成的海绵状纳微六面体ZnO/ZnFe2O4杂化材料。首先通过共沉淀过程获得草酸锌/草酸铁前驱物,随后烧结草酸盐前驱物得到海绵状纳微六面体。通过改变Zn2+/Fe3+的投料比和烧结温度可以调控海绵状纳微六面体的晶粒尺寸和结构特性。采用ATP(三磷酸腺苷)荧光法来分析样品的抗菌性能,从而得出海绵状多孔ZnO/ZnFe2O4纳微六面体的主要抗菌机制为应激氧化。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得到的海绵状ZnO/ZnFe2O4纳微六面体具有较高的活性氧(ROS),其抗菌特性明显优于纯的ZnO和Fe203纳米材料。优异的抗菌特性主要归因于这种海绵状多孔ZnO/ZnFe2O4纳微六面体结构有利于光电荷的分离以及可见光的吸收。进一步采用葡萄糖引导的共沉淀/烧结合成技术制备了多孔ZnO/Ni/ZnxNiyFe3-x-yO4纳微六面体。通过改变Fe3+/Ni2+/Zn2+的摩尔比γ和烧结温度Ts可以调控样品的物相组成、晶粒尺寸及比表面积,从而建立样品的性能和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其中较高的烧结温度Ts和适当的Zn2+取代能改善样品的微波吸收特性。当Fe3+/Ni2+/Zn2+的摩尔比],=2:0.5:0.5,烧结温度Ts为700℃得到的多孔ZnO/Ni/ZnxNiyFe3-x-yO4纳微六面体,涂层厚度为1.7-5.5 mm时,在4.59-18.0 GHz频段内RL≤-20.0 dB,且在10.0 GHz时,最大损耗值RL为-36.52 dB。这种优异的微波吸收特性归属于增强的多相界面效应、能形成多重共振行为以及优异的电磁匹配与吸收特性。
【关键词】:海绵状多孔磁性材料 杂化材料 葡萄糖引导共沉淀/烧结工艺 静磁性能 微波吸收 抗菌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27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21
  • 1.1 引言11
  • 1.2 多孔材料的研究现状11-14
  • 1.2.1 多孔材料的特性11-12
  • 1.2.2 多孔材料的分类12-14
  • 1.2.2.1 微孔材料12
  • 1.2.2.2 介孔材料12-13
  • 1.2.2.3 大孔材料13-14
  • 1.3 多孔磁性材料14-18
  • 1.3.1 多孔磁性材料的制备方法14-16
  • 1.3.1.1 沉淀法14
  • 1.3.1.2 水热法和溶剂热法14-15
  • 1.3.1.3 溶胶凝胶法15
  • 1.3.1.4 模板法15-16
  • 1.3.2 多孔磁性材料的应用16-18
  • 1.3.2.1 催化方面16
  • 1.3.2.2 微波吸收方面16-17
  • 1.3.2.3 电化学方面17
  • 1.3.2.4 生物医药方面17-18
  • 1.3.2.5 水污染处理方面18
  • 1.4 多糖为模板的绿色合成技术18-19
  • 1.5 海绵状多孔材料简介19
  • 1.6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19-21
  • 第二章 海绵状纳微氧化铁的合成与微波电磁特性21-37
  • 2.1 前言21-22
  • 2.2 实验部分22-23
  • 2.2.1 试剂和仪器22
  • 2.2.2 样品的合成22
  • 2.2.3 样品的表征22-23
  • 2.2.4 样品的性能测试23
  • 2.3 结果与讨论23-35
  • 2.3.1 前驱物的表征24-25
  • 2.3.2 前驱物的形貌控制25-27
  • 2.3.2.1 葡萄糖的影响25-26
  • 2.3.2.2 反应温度的影响26-27
  • 2.3.3 烧结条件对烧结产物形貌和结构的影响27-32
  • 2.3.3.1 烧结温度的影响27-30
  • 2.3.3.2 烧结气氛的影响30-32
  • 2.3.3.3 烧结时间的影响32
  • 2.3.4 海绵状结构的形成机制32-34
  • 2.3.5 微波电磁特性34-35
  • 2.4 本章小结35-37
  • 第三章 海绵状纳微六面体ZnO/ZnFe_2O_4的制备与抗菌性能37-50
  • 3.1 前言37-38
  • 3.2 实验部分38-39
  • 3.2.1 试剂和仪器38
  • 3.2.2 样品的合成38
  • 3.2.3 样品的表征38
  • 3.2.4 样品的抗菌性能测试38-39
  • 3.3 结果与讨论39-49
  • 3.3.1 前驱物的表征39-40
  • 3.3.2 烧结温度对烧结产物的影响40-44
  • 3.3.3 Zn~(2+)/Fe~(3+)的投料比对烧结产物的影响44-46
  • 3.3.4 抗菌性能46-49
  • 3.4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多孔ZnO/Ni/Zn_xNi_yFe_(3-x-y)O_4纳微六面体制备及电磁特性50-66
  • 4.1 前言50-51
  • 4.2 实验部分51-52
  • 4.2.1 试剂和仪器51
  • 4.2.2 样品的合成51
  • 4.2.3 样品的表征51
  • 4.2.4 样品的性能测试51-52
  • 4.3 结果与讨论52-65
  • 4.3.1 前驱物的形貌和结构表征52
  • 4.3.2 实验条件对烧结样品的相结构的影响52-56
  • 4.3.3 实验条件对烧结样品的形貌和结构的影响56-58
  • 4.3.4 实验条件对烧结样品的质构特性的影响58-59
  • 4.3.5 烧结样品的静磁特性59-60
  • 4.3.6 烧结样品的微波电磁特性60-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全文总结66-67
  • 参考文献67-7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8-79
  • 致谢79-80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詹国栋,吴晓光,张以增;双层微波吸收涂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宇航材料工艺;1993年06期

2 胡建元;在微波吸收室中用时域法减少反射[J];航空电子技术;1991年03期

3 张利峰;许书河;张洪建;;α放射性核素致等电离对微波吸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6年00期

4 张宝峰,廖惕生,赵慈;测量介质板微波吸收和反射的一种方法[J];计量技术;2001年11期

5 周祚万,楚珑晟,刘世楷,顾利霞;四针状ZnOw的微波吸收及微波-热转换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02年01期

6 甘永学,陈昌麟,李成功;微波吸收复合材料中镀金属碳纤维的作用机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年08期

7 任小虎;徐光亮;余洪滔;彭承敏;;隔离器负载用吸波材料的热压工艺及其性能[J];功能材料;2012年23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戚明道;苏兰英;;微波吸收涂层在微波设备中的实际应用[A];1993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3年

2 刘颖;刘跃;;铁氧体基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和微波吸收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凌钦才;LLDPE/POE基光催化及微波吸收复合材料[D];浙江大学;2009年

2 马治;磁性微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高频磁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伊海波;平面型稀土金属间化合物微粉/石蜡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质[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超;微波热利用过程中能量利用效率及介质吸波特性的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杜芳芳;海绵状多孔磁性材料的制备与物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周侃;磁性薄膜微波吸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金铃;铁氧体材料的合成及其微波吸收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袁进好;新型碳磁复合吸波剂的制备及其石蜡复合物电磁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隋永明;纳米/微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微波吸收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赵朋飞;钴掺杂的纳米钴锰氧化物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结构、磁性、微波吸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8 曹静;放射管状氧化锌/铁氧体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吉卫云;沥青基碳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05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805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