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热透镜控制激光光束质量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3 02:51

  本文关键词: 固体激光器 热透镜 空间分布 光束质量 出处:《应用光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端面抽运固体激光器中,就如何改善在高抽运功率时输出激光的光束质量,提出一种激光器的设计方法。在激光器谐振腔中放入多根掺杂浓度不同的激光介质,利用激光介质内部产生的热透镜控制抽运光和基模振荡光的空间分布,并且最大限度地使抽运光的分布区和基模振荡光分布区重叠,实现抽运光与基模振荡光在空间上高度匹配,进而提高抽运光能量的利用效率和振荡光的光束质量。实验表明,在不同抽运功率下,抽运光和基模振荡光在晶体内部的光斑的空间分布可通过热透镜加以控制。在端面抽运功率200 W附近时,实现了抽运光与基模振荡光较高程度匹配,光束质量因子M2由14.7改善为4.1。
[Abstract]:In the end pumped solid-state laser, how to improve the laser beam quality at high pump power. A design method of laser is presented in which the laser medium with different doping concentration is added into the resonator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umped light and the fundamental mode oscillating light is controlled by the thermal lens produced in the laser medium. Moreover,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pumping light and the distribution region of fundamental mode oscillating light are overlapped to the maximum extent, so that the pumped light and the fundamental mode oscillating light can be highly matched in spac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tilization and the beam quality of oscillating light are improv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umping light and the fundamental mode oscillating light in the crystal can be controlled by the thermal lens. When the end pumped power is around 200W, a high degree matching between the pump light and the fundamental mode oscillation light is realized. The beam quality factor M2 is improved from 14.7 to 4.1.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预研究基金(9140A020105)
【分类号】:TN248.1
【正文快照】: 引言激光二极管(LD)抽运的全固态激光器(DPSSL)以其效率高、寿命长、结构紧凑、光束质量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科研、信息和军事等领域[1-5]。在LD抽运过程中,由于存在量子差损等过程,导致了其输入的总能量中只有部分转化为激光输出,其余能量大部分为热消耗[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卿与三,江东林,吕百达;平面波经方环衍射后的光束质量评价[J];激光技术;2001年05期

2 邓小玖,胡继刚,刘彩霞,王建国;光束质量因子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邓小玖,谢莉莎,刘彩霞;光束质量与光束质量因子[J];广西物理;2003年02期

4 吕百达,季小玲,罗时荣,陶向阳;激光的参数描述和光束质量[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4年01期

5 易亨瑜;胡晓阳;陈门雪;;非中心对称像差系统的光束质量控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年S1期

6 田英华;叶一东;向汝建;关有光;周文超;;光束质量因子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7期

7 曾茜逾;曹益平;周力萍;;激光测头光束质量分析与控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1期

8 李震;周军;薛宇豪;何兵;刘驰;漆云凤;董景星;魏运荣;楼祺洪;潘志勇;;β因子用于被动相干组束系统光束质量评价的探讨[J];中国激光;2011年11期

9 ;我国攻克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关键技术[J];分析测试学报;2012年04期

10 谭毅;李新阳;;三路矩形光束相干合成波像差与光束质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张彬;祝颂军;;光束谱合成的模拟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季小玲;窦玲玉;;部分相干环状光束通过大气湍流传输光束质量劣化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廖常俊;魏正军;王金东;殷建玲;;可相干并合的光束[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田小强;周文超;彭勇;解平;胡晓阳;;光束质量测试系统标定技术[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易亨瑜;胡晓阳;陈门雪;;非中心对称像差系统的光束质量控制[A];2007年先进激光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昆;许立新;郑睿;明海;;光束合成技术[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解平;胡晓阳;雒仲祥;谢川林;彭勇;田小强;何均章;魏继峰;;集成化光束质量测试系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8 杜燕贻;束小建;刘兴荣;王元璋;李守先;;折叠虚共焦非稳腔对近场光束质量的改善[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9 盛正卯;;光束质量因子小于1的新光束[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高春清;高明伟;王青;何晓燕;魏光辉;;LD列阵的光束参数测试和光束质量的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汝建;高能固体板条激光器光束质量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2 康小平;非傍轴标量和矢量光束的光束质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潘孙强;高功率固体激光振荡器与放大器光束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魏小红;高功率激光非线性过程中的光束质量与传递特征[D];复旦大学;2009年

5 郭学石;全光纤脉冲孪生光束的产生和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6 贺元兴;激光光束质量评价及测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马建立;DPL的光束质量控制及稳定倍频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鹏;激光远场聚焦光束质量退化及相位修正[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孙毅;多波段高功率激光合束技术及热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10 赵爽;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全固态板条激光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颖;掺杂PCF获取平顶空心光束及光镊测力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王毅;激光放大器对光束质量的动态补偿[D];浙江大学;2015年

3 彭继;超几何激光模式光束的传输及聚焦特性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希伦;基于面阵CCD的光纤输出光束特征检测系统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5 李蕾;双狭缝扫描光束质量分析系统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6 孙培敬;光纤中矢量涡旋光束的产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7 任宪鲁;光束质量分析软件与系统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董潮涌;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光束质量评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尚武;高能激光系统光束质量评价相关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钟正根;高斯变反射率输出镜的激光谐振腔及其光束质量[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6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456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