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百瓦级全光纤双包层光子晶体光纤放大器

发布时间:2018-05-07 07:57

  本文选题:光纤光学 + 光纤放大器 ; 参考:《中国激光》2017年11期


【摘要】:利用双包层掺镱光子晶体光纤(DC-PCF)作为增益光纤,设计制作了全光纤双包层光子晶体光纤放大器。实验制作了匹配DC-PCF的(6+1)×1端面抽运耦合器,6根抽运光纤采用包层直径、纤芯直径分别为105μm和125μm(数值孔径为0.22)的多模光纤,信号光纤采用普通单模光纤。利用套管法制作端面抽运耦合器,并将制作完成的耦合器与DC-PCF直接熔接,再对光子晶体光纤进行锥棒熔接,锥棒输出端面镀1000~1100nm的增透膜,以防止激光反馈对整个放大系统产生影响。对全光纤双包层光子晶体光纤放大器进行测试,使用976nm的抽运源提供能量,信号光使用波长为1064nm、功率为2 W的连续光。当抽运功率达到最大值151.83 W时,最大输出功率为108.1 W,斜率效率为72.7%。输出光斑为很好的基模光斑,体现了光子晶体光纤在具有大模场面积的同时仍能保持基模传输的优良特性。
[Abstract]:Using double-clad ytterbium-doped photonic crystal fiber DC-PCF as gain fiber, an all-fiber double-clad photonic crystal fiber amplifier i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Six pumped optical fibers with cladding diameter and core diameter of 105 渭 m and 125 渭 m (numerical aperture 0.22) were fabricated by experiments. The signal fibers were composed of ordinary single-mode fibers. The end pumped coupler is fabricated by casing method, and the finished coupler is welded directly with DC-PCF, then th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is fused with the cone rod, and the end surface of the cone rod is coated with the antireflection film of 1000~1100nm. To prevent the effect of laser feedback on the whole amplification system. The all-fiber double-cladding photonic crystal fiber amplifier is tested. The pump source of 976nm is used to provide energy. The signal wavelength is 1064 nm and the power is 2 W continuous light. When the pump power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of 151.83 W, 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is 108.1 W and the slope efficiency is 72.7 W. The output spot is a good fundamental mode spot, which shows that the photonic crystal fiber can keep the fundamental mode transmission at the same time of large mode field area.
【作者单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70045)
【分类号】:TN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维彪,徐迈,陈明,马少杰,夏玉学;光子晶体光纤的原理和应用[J];光机电信息;2003年07期

2 马东梅;;特种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和模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杨鹏;;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的研制[J];光通信技术;2010年01期

4 冀玉领;张聪;周桂耀;李曙光;侯蓝田;;双模光子晶体光纤的模间干涉效应[J];激光杂志;2010年01期

5 龙梅;刘子丽;;光子晶体光纤及其研究现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王栋;陈琰;;光子晶体光纤研究[J];信息技术;2010年10期

7 张蔺蔺;郑风振;刘笑东;;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J];天津科技;2010年06期

8 牛静霞;李静;;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及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8期

9 李书婷;;光子晶体光纤的理论模型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10 李艳秋;;光子晶体光纤的传输模式特性[J];光谱实验室;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仲琦;张舒怡;钱小石;徐飞;陆延青;;光子晶体光纤中的模式干涉[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王智;任国斌;娄淑琴;简水生;;光子晶体光纤器件研究进展[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3 崔亮;李小英;赵宁波;;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频谱可控关联光子[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4 姜源源;易丽清;魏泳涛;冯国英;;正方形多芯光子晶体光纤的有限元分析[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刘小龙;张霞;黄永清;郑龙;王亚苗;任晓敏;;光子晶体光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衬底的研究[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张靓;陈亚孚;吕景文;;光线量子论研究光子晶体光纤的δ势垒机制[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7 倪屹;王青;张磊;彭江得;;采用光子晶体光纤进行参量放大的理论模拟[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8 陈国夫;赵卫;丁广雷;赵鑫;杨植;王屹山;;掺稀土光子晶体光纤高功率、超短激光产生与放大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唐宇;王洪;;光子晶体光纤的特性研究及其应用[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10 杨伯君;姚立;;利用光子晶体光纤产生光子纠缠对[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传武;光子晶体光纤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明;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优化设计及其孤子自频移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李荧;光子晶体光纤中级联四波混频效应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姜凌红;保偏光子晶体光纤及其相关偏振器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4 李社;手性光子晶体光纤的模式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王二垒;新型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分析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6 吴铭;光子晶体光纤制造工艺与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季玲玲;光子晶体光纤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智华;光子晶体光纤双芯耦合及传感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郭铁英;新型光子晶体光纤及面向其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李宏雷;新型光子晶体光纤及其实用化相关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鹏;光子晶体光纤的制备和应用[D];天津大学;2008年

2 白蒙;气孔随机排布的光子晶体光纤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斌;光子晶体光纤的数值模拟及特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吕理想;基于经验公式的光子晶体光纤设计[D];兰州大学;2007年

5 李书婷;光子晶体光纤的数值模拟[D];西北大学;2008年

6 宋德君;光子晶体光纤及其可调谐脉冲产生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常丽华;太赫兹波段光子晶体光纤传感特性[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8 黄玉纯;光子晶体光纤传输特性及其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訾剑臣;几种新型结构光子晶体光纤及其偏振器件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10 李慧;光子晶体光纤偏振特性及其滤波器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56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856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b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