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和非金属共掺杂二氧化钛稀磁研究
本文选题:稀磁半导体 + 二氧化钛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过渡金属(比如Mo,Ag,Mn和Ru等)元素替代非磁性半导体中的一些原子形成了稀磁半导体(DMSs),其兼具半导体的磁性材料的磁学性质与电学性质,而且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高频率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因而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于稀磁半导体的室温铁磁性现象研究者开展了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但是,研究者依旧没有清楚的理解在稀磁半导体中的的室温铁磁性的来源机理,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不同掺杂的过渡金属离子所产生了室温铁磁性,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是因为各种不同缺陷的形成所产生的。为了更确切的理解稀磁半导体中室温铁磁性的起源,本论文重点利用实验与第一性原理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过渡金属和非金属共掺杂二氧化钛(TiO_2)的室温铁磁性的来源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Au掺杂和未掺杂TiO_2纳米颗粒薄膜是利用溶胶-凝胶和溅射的试验方法所制备的,X射线衍射(XRD)测试显示所制备的TiO_2样品全部表现为锐钛矿相结构,并没有发现Au团簇或者第二相的产生;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的测试,在样品中Au主要是是以Au团簇的形式存在的并非Au金属。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测试认为,Au团簇掺杂的TiO_2(在空气气氛下退火)样品中Au以Au~0存在于样品中,通常情况下氧空位(Vo)诱导Ti~(3+)的形成,但Au团簇掺杂的TiO_2(在空气或N_2氛围下退火)样品中均只有Ti~(4+)存在且并未发现Ti~(3+),所以为了证明Vo的存在我们又做了荧光光度计(PL)测试。PL测试表明TiO_2样品均有Vo存在。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展示TiO_2样品都表现了室温铁磁性(RTFM)行为,所有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Ms)的顺序如下:Au掺杂TiO_2纳米颗粒薄膜(在N_2气氛下退火)未掺杂的TiO_2纳米颗粒薄膜(在空气气氛下退火)Au掺杂TiO_2纳米颗粒薄膜(在空气气氛下退火);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出Au团簇掺杂TiO_2薄膜的形成能低于Vo和Au团簇共掺杂的TiO_2薄膜。在Au团簇掺杂的TiO_2薄膜中,表面Vo因为Au团簇掺杂从而抑制了它的形成,电子从Ti3d转移到Au5d。在Au掺杂TiO_2薄膜(在N_2氛围下退火)中,大量的Vos和Au团簇导致了Ti3d和O2p自旋分裂,因此导致了相对比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Ms),结果是Vo在其磁性来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利用溶胶-凝胶的实验方法制备了Fe掺杂和Fe-C共掺杂TiO_2纳米颗粒薄膜,XRD测试展示,所有制备的TiO_2样品均只有锐钛矿相结构;利用UV-vis的测试显示Fe-C共掺杂TiO_2纳米颗粒薄膜吸收带边发生红移,可能是Fe或C元素的掺杂导致了带隙的缩减;通过PL测试发现所有样品均存在Vo;VSM测试表明所有样品都有磁滞回区,呈现出了室温铁磁性(RTFM),Ms的顺序如下:Fe-C共掺杂TiO_2Fe-C共掺杂TiO_2(在O2氛围下退火)C掺杂TiO_2C掺杂TiO_2(在O2氛围下退火);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出在Vo存在的情况下,Fe-C共掺杂TiO_2薄膜净磁矩Fe-C共掺杂TiO_2薄膜净磁矩,由此,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基本保持一致。3.通过两步阳极氧化法制备Mo掺杂和Mo-N共掺杂TiO_2纳米管薄膜,XRD测试暗示,Mo或N原子成功掺入到TiO_2锐钛矿结构中;通过PL测试发现样品均存在Vo;VSM测试显示,所有制备的样品都具有室温铁磁性,同时Ms的顺序如下:Mo-N共掺杂TiO_2纳米管Mo掺杂TiO_2纳米管N掺杂TiO_2纳米管不掺杂TiO_2纳米管;所以,Ms的最大是Mo-N共掺杂TiO_2纳米管薄膜的,Ms的提高可能是因为所掺杂的Vo,Mo和N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的。XPS测试表明,所有样品中均出现Ti~(3+),暗示了样品中形成了Vos。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room temperature ferromagnetism in 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 it is believed that Au doping and un - doped TiO _ 2 nano - particle films have been produced by the method of sol - gel and sputtering . Mo or N atoms were successfu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anatase structure of TiO _ 2 ; the presence of Vo was found in the samples by PL test . All the prepared samples had room temperature ferromagnetic properties . The order of Ms was as follows : Mo - N co - doped TiO _ 2 nanotubes Mo - doped TiO _ 2 nanotubes N - doped TiO _ 2 nanotubes were not doped with TiO _ 2 nanotubes . The results of XPS showed that Ti ~ ( 3 + ) appeared in all samples , suggesting that Vos was formed in the samples .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30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玲;张文明;孙建红;赖伟东;李晓苇;;钒氮共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3年01期
2 孟波;王晓晶;李雪;刘云义;;低温溶胶法制备钨、氮共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研究[J];钢铁钒钛;2013年05期
3 韦建卫;蒲利春;胡南;胡慧芳;曾晖;梁君武;;硼氮共掺杂单壁碳纳米管电子特性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9期
4 张来军;陈发云;邹如意;陈广大;张一兵;;铁氮共掺杂制备TiO_2及其蓝光下的光催化性能[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0年06期
5 郝丽萌;傅敏;陈盛明;冉德超;皮俊敏;;铁、镧共掺杂纳米TiO_2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2年02期
6 彭丽萍;夏正才;杨昌权;;金属和非金属共掺杂锐钛矿相TiO_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7 周昌杰;康俊勇;;纤锌矿结构ZnO中定位Ga-N共掺杂对p型掺杂效率的影响[J];发光学报;2006年06期
8 赵文海;李敏君;赵祥敏;张伟;;Al-N共掺杂制备ZnO薄膜及其性能研究[J];科技视界;2012年32期
9 刘超;刘继文;贾利云;张礼刚;韦志仁;;Cu或Sn与Fe共掺杂对ZnO晶体形貌和磁性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2012年11期
10 陈琨;范广涵;章勇;丁少锋;;In-N共掺杂ZnO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娟;侯健;张敏;杨建军;;水热法制备钼氮共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及其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2 李荣斌;;硼-氮原子共掺杂金刚石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沈少华;延卫;郭烈锦;;碳氮共掺杂二氧化钛的合成与制氢性能研究[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王艺聪;林月绪;林深;;氮硫共掺杂锡酸锌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司伟;翟玉春;丁超;;激活离子共掺杂纳米晶Y_2O_3:Eu~(3+)的荧光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张玲;李玲;牟宗刚;;B、C、N共掺杂对TiO_2微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高X;傅敏;汤敏;;铁氮共掺杂纳米TiO_2的结构及光催化性活性[A];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亮;冯婧;邓瑞平;李晓娜;李希艳;张洪杰;;载流子平衡的改善和复合区间的加宽延缓了铕配合物共掺杂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衰减[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冯宁东;郑安民;王强;徐君;喻志武;邓风;;硼氮共掺杂TiO_2中硼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艺聪;林深;;氮、硫共掺杂锡酸锶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广钊;密度泛函理论对掺杂及异质结构复合宽隙半导体光催化活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2 王辉;钇共掺杂的掺铒氧化铝光致发光增强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徐凌;金属非金属共掺杂TiO_2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申赫;稳定的锂氮共掺杂p型氧化锌及其光电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孙现科;共掺杂SiC基稀磁半导体的局域结构、磁和电输运性能[D];天津大学;2014年
6 刘一鸣;多层复合与共掺杂TiO_2薄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啸;稀土共掺杂氧化物的光致发光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琦丽;N/F掺杂及N-F共掺杂TiO_2(101)表面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加军;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中掺杂和耦合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袁国栋;Al-N共掺杂实现p型ZnO的机理及其相关器件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照瑞;过渡金属和非金属共掺杂二氧化钛稀磁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张正健;共掺杂CuCrO_2基P型稀磁半导体的制备及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振荣;磷以及磷和铁/钴共掺杂碳材料作为氧气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徐攀攀;杂原子共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在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付昊鑫;Mo/N共掺杂纳米TiO_2的电子结构与光催化活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6 王家恒;N与过渡金属Ag、V共掺杂TiO_2光学性能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7 吴孔强;硅氟共掺杂二氧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8 王槟强;银氮共掺杂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9 张俊川;氮硫共掺杂碳微球的溶剂热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10 高炜;铽、镝A位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多铁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40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94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