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薄膜打拿极的微通道板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07 19:22
【摘要】:针对传统微通道板氢还原过程中微通道板器件的电阻和增益相互制约的矛盾,本文设计并制备出一种基于薄膜打拿极的微通道板。本文选取了AZO(ZnO和Al_2O_3的复合薄膜)做为薄膜打拿极的导电层材料,SiO_2做为薄膜打拿极的发射层材料,设计了打拿极导电层的厚度是250μm,而发射层得厚度为5nm,根据理论分析,模拟了微通道板电子增益函数,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以原子层沉积技术为基础的薄膜打拿极微通道板的工艺制备方案,制备了薄膜打拿极微通道板器件,测试了器件的电阻和电子增益。微通道板器件的电阻随器件两端加载电压的增加而非线性减小,当加载电压为800V时微通道板电阻为110MΩ,器件增益达到300。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istance and gain of microchannel plate devices in the process of hydrogen reduction of traditional microchannel plate, a microchannel plate based on thin film beating electrode i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e film of AZO (ZnO and Al_2O_3 is selected as the conductive layer material of thin film beating electrode, and SiO_2 is used as the emission layer material of thin film beating electrode. The thickness of the conductive layer of the beating electrode is 250 渭 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emission layer is 5 nm.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electron gain function of the microchannel plate is simulated, and the fabrication scheme of the microchannel plate based on the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technology is proposed, and the device of the microchannel plate is fabricated. The resistance and electronic gain of the device are measured. The resistance of microchannel plate devic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oading voltage at both ends of the device. When the loading voltage is 800V, the resistance of microchannel plate device is 110m 惟, and the gain of microchannel plate device is 300.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1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菲;袁丁;王连卫;;自分离硅微通道的氧化[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9年05期

2 于江,张大慰;微通道板的再生[J];高速摄影与光子学;1987年03期

3 潘京生;微通道板及其主要特征性能[J];应用光学;2004年05期

4 黄永刚;黄英;张洋;刘辉;李国恩;;硅微通道板的研究进展[J];应用光学;2011年05期

5 张素勤;;多层倍增电极的微通道板[J];应用光学;1991年05期

6 闫金良;微通道板离子阻挡膜[J];应用光学;1996年01期

7 闰金良,孟淑英,,向世明;微通道板增益疲劳机理研究[J];应用光学;1996年04期

8 阎金良,石中和;微通道板防离子反馈膜新工艺[J];光子学报;1998年07期

9 徐江涛;张太民;;微通道板质量污染对二代倒像微光管性能的影响[J];真空电子技术;2008年06期

10 周旭辉,刘世才,陈德炎,徐宗和;微通道极电子冲刷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燕红;陈小梅;丛晓庆;周建勋;;微通道板增益变化与噪声因子关系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缪坤治;宁进;;降低微通道板固定图案噪声的途径与实践[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乐务时;陈楠;龙高群;;微通道板真空烘烤氢还原工艺[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分册)[C];2010年

4 罗春平;梁汉东;孙东旭;;微通道板表面涂层的TOF-SIMS分析[A];2007年全国质谱学会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质谱仪器和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金德义;李树德;陈文奎;于红梅;;微通道板电子倍增器综合参数测试装置的研制[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6 杨杰;赵文锦;;微通道板光电倍增管温度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赵文锦;徐汉成;;高密度矩阵阳极动态模拟测试实验研究[A];第四届华东真空科技学术交流展示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戴莉;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黄永刚;微通道板电性能及其导电机制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3 慈朋亮;硅微通道板制备及其热电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延军;二维电子倍增器及其新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颂红;微通道内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成形与传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琳琳;基于阵列刻蚀的微通道板制备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代伟;多层分叉微通道散热器的水冷散热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王文文;大面积光电倍增管地磁场性能影响和寿命老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吴柯鑫;硅微通道板化学机械抛光及氧化绝缘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5 梁超;高分辨率硅微通道板基体制备技术[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海斌;硅微通道板化学机械抛光及微通道整形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7 翟耘萱;基于薄膜打拿极的微通道板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8 田菲;硅微通道氧化特性的进一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正君;微通道板化学处理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吴奎;微通道板特性参数测试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95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495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d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