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环形非稳腔板条激光器腔内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07:41
【摘要】:近年来,固体激光器因体积小、质量轻、全电运行和坚固耐用等优点,已成为激光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科学发展和工业需求,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和高效率逐渐成为固体激光器所追求的目标。其中非稳腔式固体激光器结构紧凑、器件少、可靠性高,现已成为固体激光器实现功率定标放大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然而固体激光器随着泵浦功率和增益模块数目增加,将产生大量的废热,造成腔内像差急剧变化,严重制约激光输出功率和光束质量。为保持固体激光器的紧凑性,提出了腔内校正像差影响的自适应光学技术需求。本文紧紧围绕环形非稳腔固体激光器及其腔内自适应光学技术开展理论和实验研究。搭建了环形非稳腔Nd:YAG板条激光器,实现了高功率单向激光输出,并且进一步集成了腔内自适应光学系统,显著改善了输出光束质量。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针对现有的Nd:YAG板条激光器的环形非稳腔方案进行了分析,对现有环形腔中倒向波抑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板条激光器的像差特性和实际应用需求,选取了限孔光阑抑制倒向波的方案;通过求解环形非稳腔的特征光束,建立了限孔光阑尺寸与增益介质中倒向波体积的数学解析关系,定量研究了倒向波抑制对限孔光阑尺寸的要求,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限孔光阑抑制倒向波的有效性,最终在环形非稳腔板条激光器中实现了高功率单向激光输出。其次,针对环形非稳腔激光模式计算的问题,结合环形腔的实际情况,选取了Fox-Li数值迭代算法进行求解;通过物理光学解决了环形腔内衍射传输的问题,构建了环形非稳腔的数值计算模型,定量分析了腔内倾斜对环形非稳腔输出光束的影响;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并制定了一种倾斜校正策略,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提高了环形非稳腔输出功率,抑制了输出光束抖动。最后,根据波前斜率信息利用模式法对腔内像差进行复原,定量研究了该环形非稳腔板条激光器对腔内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参数要求,并结合现有实验条件,选取了自适应光学系统参数,数值分析了腔内自适应光学校正对输出激光的影响;基于腔内自适应光学校正的数值计算结果,搭建了腔内像差校正实验,验证了环形非稳腔腔内自适应光学校正的有效性,最终在低功率下实现较好的腔内像差校正,将输出光束质量提升到1.61倍衍射极限(β),在高功率下提高了输出功率的同时,提升了激光输出光束质量。通过对环形非稳腔板条激光器的倒向波抑制和腔内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为非稳腔式固体激光器实现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目标提供一种新思路。
【图文】:

固体激光器,光束质量,输出功率


第一章 绪论器及其发展趋势(TheodoreH.Maiman)于 1960 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世界上科学家们最热衷研究的问题之一。作为 20 世技术及其相关的激光物理学在近 60 年里不断发展壮推动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未来便利的生活高、准直性高、单色性好和易于同步等特点,已经广活、医疗美容、工业加工以及通信等领域[5-13]。固体全电运行和坚固耐用等优点[14],已是当今研究和应用学的发展和工业应用的需求,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和固体激光发展的重大方向和目标[15-22]。

示意图,公司,示意图,相干合成


振荡器功率放大器荡功率放大器结构,通常是由主振荡器和增益放大模块组成,低功率、高光束质量的种子激光,增益放大模块对种子激光进高功率激光,再利用 AO 技术提高光束质量[39]。方面,,美国诺格公司采用“多链路 MOPA+AO+相干合成”输5 年,该公司 Gregory Goodno 等人利用两条 12.5kW 板条激光出 25kW 激光功率[40],详见图 1.2;2006 年,诺格首次报道 2合成输出功率 19kW,光束质量(BQ)为 1.73[41];2007 年,ond 等人利用 Nd: YAG 板条 Vesta 模块实现单链路输出功率 1BQ)小于 1.3 倍衍射极限[42],光路见图 1.3;2009 年,诺格公 的 MOPA 链路进行相干合成实现 105kW 功率输出,合成首次实现固体激光器百千瓦级功率输出[42-43],实物见图 1.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248;O43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立发;刘超;申文;李大禹;徐焕宇;杨程亮;张佩光;张杏云;王玉坤;王少鑫;穆全全;曹召良;鲁兴海;朱华新;苏宙平;宣丽;;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天文观测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7年08期

2 ;第三届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J];光电工程;2017年06期

3 ;第三届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年08期

4 ;第三届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J];光电工程;2017年09期

5 毛鹏;;关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分析[J];经贸实践;2015年07期

6 吴榆可;樊映川;陈力;;自适应光学技术在眼科的应用新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年03期

7 杨慧珍;李新阳;姜文汉;;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大气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7年10期

8 张志伟,俞信,杨秉新;自适应光学技术补偿镜面温度及自重变形研究[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9年05期

9 宋正方;大气特性与自适应光学技术[J];量子电子学;1994年02期

10 姜文汉,凌宁;崭新的自适应光学技术与其研究中间成果的开发[J];中国科技产业;199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文汉;;自适应光学技术进展[A];第四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2 王春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提高点目标的跟踪精度[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3 姚凯男;王建立;刘欣悦;乔兵;;全息自适应光学技术用于光通信大气信道补偿[A];国防光电子论坛空间光信息与组网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4 薛忠晋;杨敏;朱林泉;;自适应光学应用技术[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5 高培亮;陈力子;司磊;;自适应光学技术对提高激光通信系统信噪比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王洋;张景旭;郭劲;;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大口径望远镜系统中的应用[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刘进跃;叶嘉雄;;自适应光学跟踪系统的目标特性及计算模拟[A];第四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8 姚凯男;王建立;刘欣悦;林旭东;王亮;;全息自适应光学技术用于光通信大气信道补偿[A];第二届全国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9 向永源;;NVST高分辨率图像重建[A];云南省天文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6年

10 黄健;邓科;幺周石;;面向大气相干激光通信的自适应光学技术进展[A];第二届全国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 盛利;下一代太阳自适应光学技术让太空“天气预报”更精准[N];科技日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肖静;自适应光学技术获重大突破[N];四川日报;2000年

3 华凌;计算自适应光学技术可实现高清医学成像[N];科技日报;2012年

4 卢定敏;大气激光通信自适应光学技术[N];人民邮电;2016年

5 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 八室;借——双慧眼看纷扰世界[N];科技日报;2002年

6 ;中科院光电所:聚焦光电新科技[N];科技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欧灿;863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N];解放军报;2001年

8 ;复杂 SAN 环境的数据管理[N];计算机世界;2004年

9 ;连接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N];计算机世界;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勋;环形非稳腔板条激光器腔内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9年

2 徐梓浩;基于相位差法的高分辨率液晶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年

3 张兰强;太阳高分辨力成像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4 宋阳;基于SPGD的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5 武云云;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大气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3年

6 齐岳;基于液晶自适应光学技术的视网膜微血管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7 胡诗杰;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技术和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向永源;太阳高分辨高速重建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恒杰;多靶点同步光聚焦及光斑优化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杨敏;自适应光学技术在医学眼科检测中的应用[D];中北大学;2009年

3 王小妮;自适应光学与在无线激光通信中的应用[D];中北大学;2008年

4 韩金凤;基于SPGD的星地光通信相位校正[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赵峗;基于模式法的非波前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6 裴正平;自适应光学技术用于改善固体激光器光束质量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7 徐友会;基于SPGD算法的大气激光通信自适应光学技术[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8 李欢;高速轻型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9 吴刚;近地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杨晗;基于光强分布的相位恢复及在激光湍流传输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07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07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5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