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金薄膜加热互连线的失效机理与试验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22:13

  本文关键词:金薄膜加热互连线的失效机理与试验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器件集成度和功率的不断提高,微纳薄膜加热器在整个业界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以金属薄膜材料运用最多见,特别是在高集成度器件中,其尺寸已达到纳米级。因此,线宽小、热效应显著的金薄膜互连线的可靠性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焦点。本文基于热光器件中金薄膜加热互连线的可靠性要求,采用理论、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各因素对金薄膜加热互连线寿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首先,针对薄膜互连线普遍存在的失效形式,结合热光器件实用产品失效特征,确定了金薄膜加热互连线失效模式;通过理论分析、模拟试验及测试,确定在本类产品中引起金薄膜加热互连线的失效机理为电迁移。对电迁移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建立了金薄膜加热互连线的故障模型。其次,基于理论模型,运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影响金薄膜加热互连线寿命的温度、电流以及形状参数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有限元热-电和热-结构耦合仿真模型,获取相关参数如温度、电流密度、温度梯度以及应力梯度等以求取原子质量通量散度值。以散度值(与寿命成反比)为指标,设计了温度、电流以及圆弧半径为主的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金薄膜互连线的寿命受温度的影响最显著。最后,在理论和仿真的基础上,设计制备了金薄膜加热互连线样品,并进行相关测量和试验系统的搭建。通过一系列摸底试验和正交试验发现:(1)失效主要发生在温度梯度最大的圆弧区域;(2)互连线的寿命主要由稳定阶段的长度决定;(3)温度对互连线的寿命影响最为显著;对金薄膜加热互连线失效规律的研究,揭示了各因素对金薄膜加热互连线寿命的影响规律。为光电器件中金薄膜加热器的可靠性分析与提高,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并为新一代光电器件发展和应用推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金薄膜加热互连线 电迁移 正交试验 有限元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405.9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3
  • 1.1 课题来源8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4 本文研究内容11-13
  • 第2章 金薄膜加热互连线的故障模型13-26
  • 2.1 金薄膜加热互连线的失效模式13-15
  • 2.2 金薄膜加热互连线的失效机理15-17
  • 2.3 互连线的失效理论模型17-24
  • 2.3.1 电迁移失效机理17-20
  • 2.3.2 电迁移理论模型20-24
  • 2.4 互连线的失效分析方法24-26
  • 第3章 多物理耦合场仿真分析26-39
  • 3.1 互连线的仿真模型26-29
  • 3.1.1 互连线分析研究方案26-27
  • 3.1.2 互连线有限元模型27-28
  • 3.1.3 互连线的网格划分28-29
  • 3.2 多物理耦合场仿真分析29-35
  • 3.2.1 热-电耦合仿真29-32
  • 3.2.2 热-结构耦合仿真32-35
  • 3.3 原子质量流分析35-39
  • 3.3.1 正交仿真试验中的因素和水平35-36
  • 3.3.2 互连线的仿真方案设计36-39
  • 第4章 金薄膜加热互连线的可靠性试验分析39-56
  • 4.1 互连线的制作工艺39-43
  • 4.1.1 互连线结构设计39-40
  • 4.1.2 互连线样品制作40-42
  • 4.1.3 互连线样品切割42-43
  • 4.2 样品的筛选与测量43-46
  • 4.2.1 表面形貌观测44-45
  • 4.2.2 结构参数测量45-46
  • 4.2.3 初始电阻测量46
  • 4.3 互连线的试验系统设计46-47
  • 4.3.1 试验系统46
  • 4.3.2 失效准则46-47
  • 4.3.3 试验应力47
  • 4.3.4 参数测量47
  • 4.4 互连线实验方案47-56
  • 4.4.1 摸底试验47-52
  • 4.4.2 正交试验52-56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56-58
  • 5.1 全文总结56-57
  • 5.2 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显厚;;全国首届薄膜技术学术讨论会[J];仪器制造;1982年04期

2 电子部激光情报网真空薄膜技术调研组;;真空薄膜技术调研报告[J];激光与红外;1987年07期

3 曾乐勇;;薄膜的纳米世界[J];光机电信息;2008年12期

4 闻立时;等离子体科学技术应用专题系列介绍 第八讲 气体放电等离子体在薄膜技术上的应用[J];物理;1987年03期

5 金原粲,王大春;薄膜制作技术的现状[J];压电与声光;1989年01期

6 Yoshiaki Takeda;杨镇夷;;厚膜与薄膜技术的进展[J];光电子学技术;1982年03期

7 宾连弟;;薄膜技术在发光材料上的应用[J];真空电子技术;1986年01期

8 ;微波功率管中的薄膜工艺[J];电子管技术;1967年02期

9 钱大憨;贾嘉;陈柳炼;刘福浩;刘飞;张立瑶;叶柏松;李向阳;;光电器件薄膜附着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红外;2011年01期

10 薛文进 ,陈国平;平板显示器中的薄膜技术[J];电子器件;1989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兰众;李燕;刘云杰;邓宏;;铁电超晶格薄膜[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2 范翊;李亚君;蒋大鹏;张立功;王子君;吕安德;;聚酞菁硅氧烷Langmuir-Blodgett薄膜的制备与特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熊玉卿;王多书;罗崇泰;马勉军;;多波长激光告警及防护薄膜技术[A];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杨树本;徐玉江;;连续沉积硫化锌薄膜技术及设备的研制[A];2005'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林艺敏;江绍基;;薄膜技术在太阳能利用技术中的应用[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A];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杨传仁;张继华;娄非志;余为国;莫尚军;张琴;陈宏伟;;薄膜无源集成技术及其应用[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A];TFC'07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刘兴悦;干蜀毅;陈长琦;朱武;;薄膜均匀性的研究分析[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施卫;侯磊;;超声热解法制备SnO_2:F薄膜加热管及其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清岳;新一代单层透明薄膜技术[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2 深讯;亚太薄膜行业盛会将于深圳强势亮相[N];中国包装报;2008年

3 刘芝;薄膜科技及其应用[N];大众科技报;2000年

4 MEB 记者 石珊珊;光伏产业未来强劲 薄膜技术优势尽显[N];机电商报;2011年

5 记者 张丽娜;薄膜太阳能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再[N];消费日报;2010年

6 ;镀金属薄膜紧逼铝箔地位[N];中国包装报;2005年

7 陈晓平;薄膜技术的“推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本报记者 严凯;后“双反”时代:薄膜技术是趋势[N];经济观察报;2012年

9 佳文;绿色经济加速阻隔包装业发展与变革[N];中国食品报;2009年

10 编译 康佳媛;“结构型”日渐式微[N];中国纺织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艳华;钛酸锶钡薄膜在金属铜箔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黄桂芳;无机表面薄膜力学及耐蚀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王玫;β-SiC薄膜的低温沉积及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4 庞晓露;氧化铬薄膜的生长机理及力学性能表征[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5 王永仓;双高掺杂锰氧化物薄膜的特性研究及薄膜生长的数值模拟[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钟志成;钽铌酸钾薄膜制备工艺优化及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赵磊;脉冲激光沉积纳米氧化钛薄膜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曲文超;非晶Al-Mg-B超硬薄膜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高道江;钼酸盐、钨酸盐和钛酸盐薄膜的软溶液工艺(SSP)制备技术及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曹江伟;超高密度磁记录介质用Fe-Pt薄膜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舒宁;Zn_3N_2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苏海霞;缺氧型氧化钛薄膜及其压敏电阻的电学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范洪远;物理气相沉积(PVD)制备石墨类薄膜[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4 宋平元;离子液体辅助沉积Cu_2ZnSnS_4薄膜[D];苏州大学;2015年

5 顾磊;MoS_2-C复合润滑薄膜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乜龙威;磁控溅射TiN薄膜疏油疏水性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谢晓康;BST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家慧;柴油机活塞表面瞬态温度测试用薄膜传感器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9 陈皓帆;Cu/CuNi薄膜热电偶薄膜工艺优化与灵敏度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3年

10 邹世凤;Bi_2Te_3基薄膜热电性质与红外性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金薄膜加热互连线的失效机理与试验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337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9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