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E类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
本文关键词: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E类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磁共振 无线电能传输 E类功率放大器 效率 能量与信号 协同传输
【摘要】:近年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获得了国内外学者和工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基于磁共振的无线电能传输因其具有较远的传输距离,被普遍认为是解决各类消费电子设备中无线充电问题的有效方案。本文针对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了一款高效率开关型E类功率功率放大器,并应用于具有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的音响系统。该设计不但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效率,而且实现了信号和能量在系统中协同传输的功能。首先,本文结合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理论以及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的特点对E类功率放大器电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ADS软件对具有并联电路的E类功率放大器进行了电路设计和仿真。然后,本文通过对E类功率放大器的PCB电路进行合理的布局,利用分立元件完成了中心频率为10MHz的E类功率放大器制作。根据测试结果,当输入功率为25dBm时,E类功率放大器的最大功率附加效率为88.9%,输出功率为45.2dBm,增益为20.2dB,达到了设计指标。最后,本文设计一个具有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的音响系统。该系统包括压控振荡器、驱动放大电路、E类功率放大器、谐振收发线圈、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源等相关电路模块。根据实际测量结果,系统最大有效传输距离为60cm。当系统传输距离在25cm-35cm之间时,系统喇叭声音质量良好,负载能够最大接收14.9W的功率,系统整体效率约为49.6%。该实验验证E类功率放大器在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的可行性,显著改善了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
【关键词】:磁共振 无线电能传输 E类功率放大器 效率 能量与信号 协同传输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722.7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8-9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9-14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14-15
- 1.4 本章小结15-16
- 第二章 高频功率放大器设计的基本知识16-31
- 2.1 功率放大器的分类16-23
- 2.1.1 A类功率放大器16-17
- 2.1.2 B类和AB类功率放大器17-18
- 2.1.3 C类功率放大器18-20
- 2.1.4 D类功率放大器20-21
- 2.1.5 E类功率放大器21-22
- 2.1.6 F类功率放大器22-23
- 2.2 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23-24
- 2.3 匹配电路设计24-27
- 2.3.1 匹配的基本原理25
- 2.3.2 匹配电路的拓扑结构25-27
- 2.4 S参数与放大器的设计27-29
- 2.4.1 S参量的定义27-28
- 2.4.2 S参数与功率放大器的增益28-29
- 2.4.3 S参数与放大器的稳定性29
- 2.5 本章小结29-31
- 第三章 E类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仿真31-50
- 3.1 E类功率放大器理论分析31-36
- 3.1.1 具有并联电容的E类功率放大器31-34
- 3.1.2 具有并联电路的E类功率放大器34-36
- 3.2 E类功率放大器仿真设计36-48
- 3.2.1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指标36-37
- 3.2.2 功率管的选择37-38
- 3.2.3 静态工作点的选择38-39
- 3.2.4 稳定性分析39-40
- 3.2.5 匹配电路设计40-44
- 3.2.6 整体电路仿真44-48
- 3.3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E类功率放大器制作及在WPT系统中的应用50-63
- 4.1 E类功率放大器的制作50-51
- 4.1.1 PCB电路板的设计50-51
- 4.1.2 功率放大器的装配51
- 4.2 驱动放大器的设计与制作51-53
- 4.2.1 驱动放大器的设计51-52
- 4.2.2 驱动放大器的制作与测试52-53
- 4.3 衰减器的制作与测试53-55
- 4.4 E类功率放大器的测试55-58
- 4.4.1 测试仪器55-56
- 4.4.2 测试结果56-58
- 4.5 E类功率放大器在磁共振WPT系统中的应用58-62
- 4.5.1 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音响系统设计方案58-60
- 4.5.2 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音响系统的制作与测试60-62
- 4.6 本章小结62-6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5.1 总结63
- 5.2 展望63-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8-69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69-70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70-71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电子设计竞赛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霖;解光勇;全汝岱;;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2009年03期
2 何茜;朱栋山;潘银松;;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09年23期
3 ;让“无线供电”梦想成真 我国非接触电能传输研究获多项重大成果[J];科技传播;2011年03期
4 柏杨;黄学良;邹玉炜;丁晓辰;;基于超声波的无线电能传输的研究[J];压电与声光;2011年02期
5 陆晴云;李德骏;李泽松;周杰;林麟;陈鹰;;海洋环境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优化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年12期
6 叶子晟;唐厚君;白亮宇;沈会;;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原副边补偿拓扑的研究[J];电气自动化;2012年05期
7 谢文燕;陈琪琅;陈为;;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系统综述[J];通信电源技术;2013年01期
8 赵端;丁恩杰;俞啸;;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井下应用的设计[J];电子世界;2013年09期
9 董燕;余亮;李琳;梁齐;;谐振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在微型传感器上的应用[J];微型机与应用;2014年03期
10 支振明;齐蓉;;胎压检测系统中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跃;;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及其最新进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2 黄学良;;充满机遇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3 李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4 杨庆新;;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主要工作及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5 苏玉刚;;齐心协力促进无线电能传输科学与技术的发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6 张超;闫卓;杨庆新;陈海燕;;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可分离变压器耦合性能研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茂春;王进华;石亚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贾俊林;李时杰;;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时杰;贾俊林;孟庆龙;贺振国;;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腾;卓放;刘涛;王兆安;;采用非接触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建强 光明网记者 朱斌;天津工大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开创高铁列车供电新模式[N];光明日报;2014年
2 张国圣;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获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3 ;无线电能传输灯泡诞生[N];消费日报;2007年
4 记者 左永刚;非接触电能传输研究获多项自主创新成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5 记者 刘垠;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前景看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6 李承承;无线电能传输领域专利技术发展趋势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胡茗皓;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突破 高铁无线供电成为可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8 记者王华楠;“无线供电”梦想成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9 王艳红;“隔空”点灯,无线输电终结插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记者 张亦筑 匡丽娜;我市与两所澳新知名大学“联姻”[N];重庆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忠远;智能电网中电能传输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监督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陶国彬;非接触电能传输关键应用技术问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张献;基于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的无线电能传输与转换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4 王智慧;基于包络线调制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李泽松;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周诗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建模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7 李阳;大功率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杨芳勋;基于ICPT的无线电能传输网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10 张旭;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勋范;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杜凯召;自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河北大学;2015年
3 童文懿;无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效率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王静;双负载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参数设计与频率控制[D];郑州大学;2015年
5 李晓芳;井下电磁阀的非接触式控制系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与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乔晓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场强度三维测量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侯向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机构耦合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薛慧;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10 宁峰;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多方向性传输线圈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78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678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