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嵌入式银网格透明电极的柔性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

发布时间:2017-09-17 08:29

  本文关键词:基于嵌入式银网格透明电极的柔性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 光调控 白光 柔性 银网格


【摘要】: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具有柔韧可弯折等诸多优点,它在新一代显示和照明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传统的铟锡氧化物ITO透明导电电极(TCE),由于其固有的缺陷(易脆、材料稀缺、工艺繁琐、成本昂贵等),不能在柔性OLEDs上获得认同,所以柔性OLED的发展需要新型的高质量耐弯折的透明导电电极,并且能够适用于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嵌入式银网格作为柔性透明电极并制备了高效的绿光和白光OLED器件。结合光取出增强的微纳结构,传统底发射结构的OLED器件取在1000 cd m-2亮度下效率超过100 lm W-1(最高106 lm W-1),而双面透明的OLED器件在1000 cd m-2亮度下的功率效率也达到112 lm W-1。这些实验成果都表明我们在高效柔性OLED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另一方面,我们也探索了纳米结构与柔性透明电极相结合的新方法。我们将低折射率的银网格与仿生纳米结构集成在柔性塑料的两面,同时得到了高透射率(在可见光波段的透射率94%)和高导电率(电阻5Ωsq-1)的复合电极,基于这种电极的柔性OLED器件(FOLEDs),其红光、绿光、蓝光和白光器件的最大功率效率分别达到了47,93,56,和52 lm W-1。在本课题中,我们制备出的多种高性能柔性表明了柔性OLED器件,为实现柔性大面积光电器件提供了可能,本论文为高端、低成本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有机发光二极管 光调控 白光 柔性 银网格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12.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引言9-10
  •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展概况10-18
  • 1.2.1 OLED原理11-12
  • 1.2.2 OLED结构12-13
  • 1.2.3 光调控增强OLED出光研究现状13-16
  • 1.2.4 OLED柔性化技术16-18
  • 1.3 研究内容18-19
  • 第二章 柔性透明电极—基于柔性塑料的嵌入式银网格(PEAN)19-30
  • 2.1 引言19-20
  • 2.2 PEAN特性20-22
  • 2.2.1 PEAN的制备流程20-22
  • 2.3 PEAN的表征22-28
  • 2.3.1 光学电学特性表征22-26
  • 2.3.2 PEAN的耐刮擦测试26-27
  • 2.3.3 PEAN稳定性测试27-28
  • 2.4 本章小结28-30
  • 第三章 柔性高效OLED—微纳结构与柔性电极PEAN在OLED器件中的应用30-51
  • 3.1 引言30-32
  • 3.2 柔性OLED器件的结构和制备32-41
  • 3.2.1 材料的选择33-34
  • 3.2.2 器件的制备流程34-35
  • 3.2.3 器件形貌表征35-41
  • 3.3 器件性能测试41-45
  • 3.4 微纳结构对器件的光调控分析45-49
  • 3.4.1 微纳结构对器件效率的影响45-46
  • 3.4.2 微纳结构对光谱和角度依赖性的影响46-49
  • 3.5 器件弯折性能测试49-50
  • 3.6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PEAN在新型OLED技术上的尝试51-67
  • 4.1 引言51-52
  • 4.2 基于BSN-PET的透明OLED52-59
  • 4.2.1 透明OLED器件结构52-54
  • 4.2.2 基于ITO玻璃和BSN-PET电极的透明OLED器件性能54-57
  • 4.2.3 引入纳米结构的柔性透明OLED器件57-59
  • 4.3 具有光调控特性的新型柔性电极PET-AN/OC和器件结构59-62
  • 4.4 基于PET-AN/OC的全彩OLED62-65
  • 4.4.1 单色器件和白光器件的结构和制备62
  • 4.4.2 器件性能62-64
  • 4.4.3 光谱分析64-65
  • 4.5 本章小结65-67
  • 第五章 全文总结67-69
  • 参考文献69-77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77-78
  • 致谢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月;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J];光机电信息;2002年02期

2 ;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J];光机电信息;2002年10期

3 ;科学家研究开发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J];水利电力机械;2002年05期

4 黄俊峰;有机发光二极管市场前景乐观[J];光机电信息;2003年03期

5 本刊编辑部;科学家研发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01期

6 申建;;有机发光二极管正寻求市场销路[J];光机电信息;2006年07期

7 ;高效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年04期

8 ;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J];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04期

9 ;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J];稀土信息;2008年04期

10 ;长春应化所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础研究获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A];陶瓷金属封接和真空电子与专用金属材料分会年会专辑[C];2013年

2 马东阁;;高效率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廖良生;;级联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在固态照明中的应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4 王建浦;刘旭;叶辉;徐慎刚;杨幕杰;;一种使用聚酰亚胺的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A];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仲飞;吴敬;刘彭义;;有机发光二极管载流子注入缓冲层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军武;曹镛;;硅杂环戊二烯杂环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有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性能[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7 杜春燕;叶尚辉;刘云圻;于贵;;新颖的芴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华玉林;冯秀岚;ChangShengWang;Gun-YoungJung;M.R.Brycl;M.C.Petty;;含新型VA二唑类电子传输层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9 苏文明;李文连;辛琦;孙小燕;李天乐;;磷光染料共掺杂方法提高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的研究(英文)[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10 马东阁;;高效率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华凌;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N];科技日报;2008年

2 魏利希;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平面显示器[N];福建科技报;2008年

3 冯卫东;德开发出超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建华;二极管新光空前亮[N];中国质量报;2009年

5 记者 顾钢;德发明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N];科技日报;2000年

6 记者  杜华斌;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让显示屏收卷自如[N];科技日报;2006年

7 王月 周莹;扬州启动OLED技术研发[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张钊;发光壁纸有望取代灯泡[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吉林 袁弘封编译;OLED 柔性电视浅析[N];电子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华凌;出门穿上信息衣[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亚文;浸渍提拉工艺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小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太阳能电池中的界面调控[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朱键卓;高显色指数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4 张松涛;有机发光二极管中载流子注入和传输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陈学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其他层状纳米结构的发光性质与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江志雄;溶液加工型高性能电致荧光白光器件的研究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跃民;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及制备方法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相恒阳;基于嵌入式银网格透明电极的柔性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D];苏州大学;2016年

3 邓雅丽;高效旋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吕孝鹏;基于延迟荧光材料的高效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夏连朋;利用界面层提高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6 史常生;反转有机发光二极管载流子注入及发光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7 吴敬;有机发光二极管载流子传输复合过程及磷光染料掺杂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王明霞;低功耗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王猛;可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型小分子荧光化合物的合成[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史晓波;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68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868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7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