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准噶尔盆地油气源、油气分布与油气系统

发布时间:2017-10-09 13:13

  本文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油气源、油气分布与油气系统


  更多相关文章: 准噶尔盆地 原油 天然气 油气源 烃源灶 油气系统


【摘要】: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丰富,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为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腹部绝大多数原油与西北缘原油相似,但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伽马蜡烷等有差异,来源于不同凹陷的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少量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以C_(19)、C_(20)为主,藿烷丰富而伽马蜡烷极低,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为第四类原油,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东部存在5种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与腹部地区绝大多数原油十分相似,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索组成轻,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来源于中上三叠统湖相烃源岩;第四类原油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混合类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的混合,各自贡献平均分别为20%、15%和65%。南缘存在4类典型原油,为第二、第四、第五和第六类原油,其中第二、第四类分别源于二叠系和侏罗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丰富,来源于白垩系湖相烃源岩;第六类原油主要为中低成熟原油,碳同位素组成δ~(13)C~28‰~-26‰,C_(27)、C_(28)、C_(29)甾烷呈"V"型分布,甲藻甾烷异常丰富,来源于古近系湖相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有油型气、混合气和煤型气,前两类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和石炭系海相烃源岩,煤型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和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不同类型油气分布与不同时代烃源灶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石炭系油气主要分布于陆东-五彩湾;二叠系油气主要分布于西北缘、腹部与东部;三叠系原油仅分布于东部;侏罗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部与南部;白垩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中部;古近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西部。按照盆地构造特征及不同时代烃源灶与油气关系,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南部及乌伦古5个油气系统及15个子油气系统。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 原油 天然气 油气源 烃源灶 油气系统
【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编号010109-3和06-01A-01-02)资助成果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6套烃源岩层系,即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油气分布十分广泛(图1),油气类型多种多样,成因十分复杂(Wang Xulongetal.,2013)。以往对不同地区的油气来源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西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中油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伟;郑和荣;孟闲龙;由伟丰;;准噶尔盆地中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4期

2 王屿涛;玛2井油气成因及西北缘斜坡区勘探前景[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新朴;王绪龙;曹剑;胡文tD;姚素平;向宝力;蓝文芳;樊太亮;;准噶尔盆地莫北—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分类及运聚特征[J];沉积学报;2010年02期

2 ;Group classification of mixed oils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Northwest China and their migr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0年04期

3 金之钧;;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油气藏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4 CHENG Bin;WANG Tieguan;CHANG Xiangchun;;Geochemical analysis of mixed oil in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of the Halahatang Depression,Tarim Basin,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3年04期

5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rbonate cemented zones adjacent to the top overpressured surface in the central Junggar Basin,NW 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0年04期

6 王振奇;支东明;张昌民;薛新克;张尚锋;李天明;杨飞;刘楼军;程亮;吕栋;周凤娟;陈元勇;;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油源探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S2期

7 杨智;邹才能;何生;何治亮;武恒志;曹锋;李奇艳;孟闲龙;王芙蓉;肖七林;;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碳酸盐胶结带的成因机理[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4期

8 蒋锐;李君;吴勇;尹伟;;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过程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10期

9 尹伟;别毕文;刘桂禄;;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带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分析[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9年01期

10 阿布力孜·克里木;阿不都艾尼·阿布都热依木;吐尔逊古丽·艾山;祖帕尔·卡斯木;热合麦提·亚尔麦麦提;;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油源差异的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智;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成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敏;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军,何禹斌;准噶尔盆地Z1井油源对比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2 程克明;金伟明;何忠华;陈建平;杨忠芳;;陆相原油及凝析油的轻烃单体组成特征及地质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年01期

3 陈建平,梁狄刚,王绪龙,邓春萍,薛新克,靳涛,宋孚庆,钟宁宁;彩南油田多源混合原油的油源(一)——烃源岩基本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物标志物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4期

4 陈建平,梁狄刚,王绪龙,邓春萍,薛新克,靳涛,宋孚庆,钟宁宁;彩南油田多源混合原油的油源(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类与典型原油油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5期

5 张枝焕,关强,阳安成;三塘湖盆地煤层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年03期

6 黄海平,李虹,马刊创,何会强;大民屯凹陷高蜡油的形成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年01期

7 李素梅,李雪,张庆红,句礼荣,马晓昌;牛庄洼陷第三系古沉积环境及其控油气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年03期

8 常俊合,李新军,吕红玉,王又杰,孙青,段红梅;东濮凹陷文留潜山构造文古2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1期

9 范光华,李建新;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源探讨[J];新疆石油地质;1985年04期

10 王国林,王刚,朱爱国;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区数学模拟资源评价[J];新疆石油地质;198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冲龙,王燮培,何光玉,李绍虎,毛小平,杨甲明,吴景富,何大为,潘明太;论油气系统与油气系统动力学[J];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2 杨巍;陈国俊;张铭杰;王作栋;李超;李伟;仲佳爱;;美国和中国油气系统甲烷排放状况[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2年02期

3 张庆春,石广仁,米石云,郭秋麟,杨秋琳;油气系统动态数值模拟研究(一)——技术思路与软件流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1期

4 徐云俊;赵宗举;俞广;;南盘江坳陷油气系统分析[J];海相油气地质;2001年02期

5 张义杰,柳广弟;准噶尔盆地复合油气系统特征、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1期

6 A.Perrodon;项光;;油气系统的模式和应用[J];海洋地质译丛;1992年06期

7 何光玉,刘海滨;油气系统动力学模拟方法评价[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2期

8 侯建国;断陷盆地油气系统的成因——动态评价方法[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9 马立祥,陆友明;断层封闭性在油气系统边界划分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1年01期

10 刘和甫,李小军,刘立群;地球动力学与盆地层序及油气系统分析[J];现代地质;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德福;发现七大有效油气系统[N];中国矿业报;2003年



本文编号:1000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00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0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