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龙门山和鲜水河断裂带对区域构造加载作用的动态响应

发布时间:2017-12-03 00:02

  本文关键词:龙门山和鲜水河断裂带对区域构造加载作用的动态响应


  更多相关文章: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鲜水河断裂带 破裂库仑应力 有限元方法


【摘要】: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和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地震之间是否有触发作用及区域构造加载作用在这些地震发生过程中对应力场的影响.我们以汶川地震和鲜水河断裂带所在区域上的共7次地震为研究对象,区域构造加载作用由GPS速度边界近似,用分裂节点技术模拟上地壳地震的发生,并采用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方法,模拟库仑应力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地震震前积累的库仑应力的17%~38%来自区域构造加载的持续作用,其他的地震形变引起的库仑应力的积累约占49%~67%,故地震触发作用明显(除1948年理塘地震和1973年炉霍地震外);而汶川地震震前1893—1981年发生的地震释放了该区部分库仑应力,不可能对汶川地震有触发作用.汶川地震的库仑应力积累可能主要来自区域构造加载作用,地震发生以后几乎释放了所在区域的所有库仑应力,形成新的格局.
【作者单位】: 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陆碰撞与隆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SQ201211)资助
【分类号】:P315.2
【正文快照】: The regional tectonic loading is approximated by velocity boundaries from GPS data.Thesplit-node technique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earthquakes in upper crust.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viscoelastic finite element code we simulated the evolution of Coulo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洪;鲜水河断裂带断裂分叉机制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英文)[J];地震研究;1984年06期

2 龙德雄;;从地震地裂缝及地貌特征分析鲜水河断裂带的现今应力状态[J];四川地震;1984年02期

3 刘本培;;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形变与断层蠕动[J];四川地震;1985年02期

4 邓天岗,龙德雄;鲜水河断裂带的基本结构与地震[J];地震研究;1986年01期

5 李建中;鲜水河断裂带现今构造形变[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6年03期

6 闻学泽;贾晋康;;鲜水河断裂带强震危险性的预测[J];四川地震;1988年03期

7 安欧,高国宝;鲜水河断裂带古构造残余应力场对大地震的控制[J];地震地质;1993年02期

8 唐汉军,,史兰斌,胥怀济,应绍奋,李祖信,刘行松;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一次强烈古地震的发现[J];地震研究;1995年01期

9 朱智勤,廖华,李建中;用激光测距小网的观测资料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的活动特征[J];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年02期

10 冉洪流;何宏林;;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破裂源强震震级(M≥6·7)及复发间隔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桂喜;范军;闻学泽;辛华;;由现今地震活动分析鲜水河断裂带中南段的活动习性与强震危险地段[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2 钱洪;;鲜水河断裂带近代位错与地震[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3 杜方;闻学泽;张培震;;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的震后滑动与形变[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冠中;马瑾;;鲜水河断裂带断层活动“协同化”的演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5 李乐;陈棋福;钮凤林;苏金蓉;;基于重复地震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深部变形[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8: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论文集[C];2014年

6 陶本藻;杜方;;稳健基准应变分析法用于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7 李天垜;;鲜水河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的主要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8 黄福明;杨智娴;;鲜水河断裂带的应力积累与释放[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刘迁迁;魏东平;陈顺云;刘培洵;刘力强;;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大地热流通量特征[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地热:从地表到深部论文集[C];2014年

10 李大虎;吴萍萍;丁志峰;;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康定—色拉哈断裂隐伏段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5: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艳芬;鲜水河断裂带地震破裂段落的边界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本文编号:1246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246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d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