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中国潜质页岩形成和分布

发布时间:2018-04-26 16:56

  本文选题:沉降-沉积 + 中心转移 ; 参考:《地学前缘》2016年01期


【摘要】:我国页岩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复杂,板块规模偏小且地质活动性较强,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且在中、新生代以来受外缘板块环境影响较大,表现为南海北陆、南早北晚、南升北降等重大差异,在东西方向上,也由于塔里木与华北板块之间的演变差异而出现较大区别。中国页岩的分布主要受控于板块特点及构造、沉积之间的相互匹配,板块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了不同时代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变化。塔里木、华北、华南三个板块均发生了四次沉降-沉积中心的转移,但总体上表现为早古生代海相时期的由东向西转移、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时期的背离板块汇聚中心式转移、中生代陆相和海陆交互相时期的由东向西转移、新生代陆相时期的由西向东转移。潜质页岩及页岩气主要发育在中部地区,具有时代交替、南海北陆、东西分异、时空变迁等特点。南方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原始地质条件优越,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且后期改造强,页岩气的有利区分布既受控于构造与沉积条件,也更决定于构造与沉积两者的相互匹配;晚古生代为主的海陆交互相页岩分布范围广、累积厚度大,常与砂岩、煤系及灰岩频繁互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为适中,是我国页岩气进一步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层系。北方以中新生代陆相为代表的页岩分布受控于盆地结构,是我国页岩油发育的主体区域。针对各套潜质页岩特点,页岩气勘探宜分别考虑。
[Abstract]:In China, the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shale basin is complex, the plate size is small and the geological activity is strong, which is influenced by each other and is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external plate environment since the Cenozoic, which shows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th land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outh early North and the south to the north, and in the East and West, it is also due to the Tarim and the North China p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hale in China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s of the plates, the matching of the deposits, and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plates and thei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dimentation centers of different times. The three plates of Tarim, North China and Southern China have four sedimentation centers. But on the whole, it shows that the early Paleozoic marine phase shifted from east to west, and the late Paleozoic sea and land cross period was diverged from the center of the plate, the Mesozoic continental facies and the sea land interphase shifted from east to west, and the Cenozoic continental phase shifted from west to East. The submersible shale and shale gas developed mainly in the central region. In the south, the lower Paleozoic marine shale gas has a superior original geological condition, but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is high and the later transformation is strong. The favorable distribution of shale gas is controlled by both the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conditions, and it is more determined by the matching of both the structure and the deposition, and the late Paleozoic is the same. The main marine and continental cross shale has a wide distribution range, large accumulative thickness, often interbedded with sandstone, coal measures and limestone, and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s moderate. It is an important target layer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ale gas in China. The distribution of shale in the north is controll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basin and is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in China.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otential shale, shale gas explor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separately.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页岩气勘查与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167;40672087)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任纪舜;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图——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附简要说明: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J];地球学报;2003年01期

2 刘训;游国庆;;中国的板块构造区划[J];中国地质;2015年01期

3 邹才能;董大忠;王社教;李建忠;李新景;王玉满;李登华;程克明;;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超;姜在兴;郭岭;杨镱婷;;黔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沉积特征及页岩气意义[J];断块油气田;2012年01期

2 单衍胜;张金川;李晓光;王龙;葛明娜;;辽河盆地东部凸起太原组页岩气聚集条件及有利区预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久凯;丁文龙;黄文辉;李超;;渤海湾盆地济阳拗陷沙三段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李文渊;祁连山主要矿床组合及其成矿动力学分析[J];地球学报;2004年03期

5 吴孔友,查明,王绪龙,曲江秀,陈新;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再认识[J];地球学报;2005年03期

6 朱如凯;邹才能;白斌;苏玲;高志勇;罗忠;;全球油气勘探研究进展及对沉积储层研究的需求[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7 邓美寅;梁超;;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储集空间研究:以罗69井为例[J];地学前缘;2012年01期

8 聂海宽;张金川;;页岩气聚集条件及含气量计算——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为例[J];地质学报;2012年02期

9 潘良云;曾佐勋;李明杰;张宏伟;郑孟林;张军勇;;酒泉中新生代断坳叠合盆地及控油作用[J];地质学报;2012年04期

10 周守为;姜伟;张春阳;范白涛;;美国Eagle Ford页岩气开发对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启示[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超;张世红;高锐;陈勇敢;;北京—二连浩特地区遥感解译及其深部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莉莎;杜清真;郑榕;陈乔;王森;;页岩含气量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3 杨振鸿;张茂忠;吴沙;董金秀;;渝东南地区页岩气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初探[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4 谭淋耘;;中国页岩气资源类型及展布特征[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5 周军平;;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与地质封存的可行性分析[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6 罗鹏;吉利明;;陆相页岩气储层特征与潜力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7 李昌伟;;中国陆相与北美海相页岩气成藏条件对比及评价体系探讨[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0: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成因论文集[C];2014年

8 申颍浩;葛洪魁;王小琼;杨柳;任凯;陈浩;李曹雄;;陆相页岩气储层微观结构及其对气体产出的影响[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20: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论文集[C];2014年

9 李文浩;卢双舫;张鹏飞;胡莹;李倩;;江汉盆地新沟嘴组页岩油储层储集空间定量表征[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7:盆地动力学与非常规能源论文集[C];2014年

10 周军平;鲜学福;卢义玉;姜永东;刘占芳;;页岩气藏二氧化碳封存及潜力估算[A];第四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红兵;油气资源丰度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白振瑞;遵义—綦江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沉积特征及页岩气评价参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李文渊;祁连山岩浆作用有关硫化金属矿床成矿与找矿[D];西北大学;2004年

4 张新虎;甘肃省区域构造及区域成矿找矿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李光慧;通海隧道区域构造发育规律及其发震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刘晓煌;北祁连西段金佛寺岩体的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曹养同;新疆库车盆地古近系—新近系蒸发岩系发育规律及其金属成矿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8 潘树新;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刘战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张创;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孔隙演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祥亮;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惠娟;基于纳米尺度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任军锋;北秦岭(陕西段)古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刘会彬;西秦岭北缘新阳—元龙韧性走滑剪切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07年

5 黄始琪;大巴山构造带构造活动和流体微量稀土元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李超;北京—二连浩特地区遥感解译及其深部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刘玉婷;中外页岩气评价标准之比较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8 魏霞;泌阳凹陷页岩气的钻井液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9 王佳;湘鄂西、渝东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辛;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7段页岩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树根;曾祥亮;黄文明;马文辛;;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冯益民;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郝国杰;冯艳芳;;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中国地质;2009年01期

3 饶家荣;肖海云;刘耀荣;柏道远;邓延林;;扬子、华夏古板块会聚带在湖南的位置[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2期

4 刘训,傅德荣,韦光明,王永;从沉积特征研究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地体的构造演化史[J];地球物理学报;1995年S2期

5 罗志立;雍自权;刘树根;孙玮成;;试论“塔里木-扬子古大陆”再造[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6 陈旭,戎嘉余,D.B.Rowley,张进,张元动,詹仁斌;对华南早古生代板溪洋的质疑[J];地质论评;1995年05期

7 刘训,姚建新,王永;再论塔里木板块的归属问题[J];地质论评;1997年01期

8 王清晨;蔡立国;;中国南方显生宙大地构造演化简史[J];地质学报;2007年08期

9 舒良树;;华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从华夏地块到加里东期造山带[J];高校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10 梁狄刚;郭彤楼;陈建平;边立曾;赵U,

本文编号:1806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806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0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