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发现白垩纪桫椤科茎干化石
本文选题:桫椤科 + 树蕨 ; 参考:《地球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系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发育最全的陆相沉积盆地。孢粉分析发现桫椤孢在松辽盆地白垩系中比较常见。但由于桫椤孢与桫椤科或者蚌壳蕨科具有亲缘关系。桫椤孢在地层中的发现不能明确表明桫椤科植物的存在。这种状况影响了我们对松辽盆地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精确分析。白垩纪桫椤科矿化茎干化石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的发现为解决桫椤科植物在松辽盆地存在与否的难题提供了重要证据。该化石为桫椤科树蕨植物的茎干片段,包括髓、网状中柱、皮层。分体中柱的横截面呈U、W或S形,外围具有厚壁组织鞘,分体中柱末端朝向髓部或者皮层。髓和皮层由薄壁组织组成,其中分布有许多维管束和根。创伤组织在髓中常见。当前化石是我国第一个桫椤科茎干化石记录。它的发现表明白垩纪时期松辽盆地北部曾经分布着现今多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桫椤科树蕨祖先类群。结合与其伴生的一些登普斯基树蕨、本内苏铁茎干等化石证据,可能指示当时气候为热带或者亚热带。
[Abstract]:Songliao Basin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thickest and most developed continental sedimentary basin in Cretaceous in China. Sporopollen analysis showed that Alsophila spinulosa is common in the Cretaceous system of Songliao Basin. However, Alsophila spinulosa is related to Alsophila or Crimopteris. The discovery of Alsophila spinulosa in the strata does not clearly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lsophila. This situation affects our accurate analysis of paleoclimate and paleoclimate in Songliao Basin. The discovery of Cretaceous mineralized stem fossils of Alsophila in Keshan County, Qiqihar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rovides important evidence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existence of Alsophila spinulosa plants in Songliao Basin. The fossil is the stem of the ferns of the family Alsophila, including the pulp, reticular column, and cortex.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column in the split is UW or S shape, the outer part has thick wall tissue sheath, and the end of the column in the split is oriented towards the medullary part or cortex. The medulla and cortex are composed of parenchyma with many vascular bundles and roots. Traumatic tissue is common in the marrow. The present fossil is the first fossil record of the stem of Alsophila spinulosa in China. Its discovery indicates that the northern part of Songliao Basin during the Cretaceous period was dominated by tropical subtropical ferns of Alsophila spinulosa. Combined with the fossil evidence of some of the associated Dempkowski ferns and cycads, it may indicate that the climate was tropical or subtropical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博物馆;
【基金】:国土资源部部门预算项目(编号:1211130000001600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170206)联合资助~~
【分类号】:Q9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有`F;;汉水上游哺乳类化石的新线索[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2年03期
2 周明摦;;哺乳类化石与更新世气候[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3年04期
3 梁俊刚;;台湾有一条化石溪[J];化石;1983年02期
4 毕先梅;丝孢菌类化石[J];地质科技情报;1984年04期
5 李家英;一个新化石种的发现及其意义[J];植物研究;1988年04期
6 余心起;皖南休宁地区恐龙脚印等化石的产出特征[J];安徽地质;1999年02期
7 李心清,万国江,周会;腕足化石壳体氧、碳同位素生命效应问题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5期
8 方晓思,卢立伍,蒋严根,杨良锋;浙江天台盆地蛋化石与恐龙的绝灭[J];地质通报;2003年07期
9 杨光;高燕;姚云志;任东;;木虱次目化石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2年01期
10 刘露茜;史桂凤;任东;;双翅目褶蚊次目化石研究现状[J];动物分类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通;;山东昌乐县五图组的非海栖腹足类化石[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十二辑)[C];1985年
2 闫德飞;解三平;吴靖宇;李小强;孙柏年;;甘肃渐新统杨柳科化石及对古气候的响应[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庞其清;;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质意义[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第四纪地质·冰川[C];1979年
4 李云通;;滇西丽江盆地蛇山组的螺蛳及川蜷化石[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二辑)[C];1988年
5 李云通;;西宁—民和盆地晚自垩世和晚古新世淡水腹足类化石的发现[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一辑)[C];1988年
6 朱红卫;曾光艳;崔炜霞;牛桂丽;;南襄盆地邓州凹陷晚白垩世的轮藻化石[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力;冷琴;;水杉化石叶角质层的新制备方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陈德牛;高家祥;高福清;;山东半岛黄土地层中蜗牛化石组合及其意义[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二次代表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9 李云通;;内蒙古化德县二登图晚第三纪的扁卷螺超科(Planorbidae)和蛹螺科(Pupillacea)化石[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十五辑)[C];1986年
10 李春香;马俊业;杨群;;三叠里白Hicriopteris triassica(化石种)的系统位置:来自分子系统学的证据[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N];辽宁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邓涛;中国的真马化石及其生活环境[D];西北工业大学;1997年
2 王莹;中国中生代晚期古蝉科昆虫化石研究(同翅目:蝉亚目)[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姿;滇西上新世柚木化石及其虫食迹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顾俊杰;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哈格鸣螽化石分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连梅;中生代哈格鸣螽化石研究(直翅目:哈格鸣螽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宏;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统昆虫化石研究与地质意义[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永项;陕西洛南张坪田鼠类化石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王磊;云南临沧中新世单翅类翅果化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贾高文;云南临沧晚中新世豆科(黄檀属、金合欢属和槐属)化石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孟祥明;东北地区中生代哈格鸣螽化石研究(直翅目:哈格鸣螽总科)[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郝剑英;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双翅目长角亚目昆虫化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董曼;内蒙古霍林河煤田早白垩世银杏叶部化石新材料[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57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95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