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海东部平安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

发布时间:2020-05-07 07:19
【摘要】:青海省东部城市群是青海省人类经济、工程活动最活跃地带,是全省工农业生产及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地区。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水质退化日趋严重,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及保护地下水环境成为当前首要任务。本文以青海东部平安县湟水河及北部丘陵山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运用舒卡列夫分类法、Piper三线图及相关统计分析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单项指标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地下水进行质量评价,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构造梯形分布函数和抛物型分布函数对水质条件进行水质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主要有10种地下水化学类型,按阴离子主要组合出重碳酸、重碳酸硫酸、硫酸、氯化物硫酸、硫酸重碳酸氯化物五种类型,其中河谷区主要有硫酸、氯化物硫酸、硫酸重碳酸氯化物,丘陵区主要有重碳酸、氯化物硫酸,基岩山区主要有重碳酸、重碳酸硫酸及硫酸重碳酸氯化物。(2)整个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在水平上具有分带性,主要特征是以湟水河为中心,由高山区向河谷区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HCO_3-Ca·Na型水,逐渐变为HCO_3·SO_4-Ca·Na、SO_4·HCO_3·CL-Na,到湟水谷底变为SO_4·HCO_3·CL-Ca·Mg、Cl·SO_4-Na型水。(3)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从高山向河谷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地下水径流途径的逐渐加长;二、地势逐渐变缓;三、径流大部分要经过大片的第三系砂泥岩地层;四、蒸发量呈逐渐增大,水分逐渐流失。上述四类因素是从山区到湟水河谷地下水水质变差,矿化度增高的主要原因,而其中的径流途径变长、第三系地层中的径流是水质变化的主导因素。(4)通过对比,模糊综合评价法比单项指标法更适合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评价,同时两种隶属函数的结果说明了模糊综合评价法评判的一致性。研究区Ⅰ、Ⅱ类水主要分布在基岩山区裂隙水中,Ⅲ、Ⅳ类水主要分布在基岩山区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水中,∨类水主要分布在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孔隙水中。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基本思路,论文


技术路线

乐都县,湟水流域,内乡,位置区


然地理通位置区位于互助县、平安县湟水流域中下游的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以适当的跨入侵蚀山区。研究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02°00′-102°40′之间,,面积约 410km2(图 2.1)。区东部与乐都县毗邻,南接平安,北邻互助县,西靠西宁市。兰 109 国道,兰—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构成区内主要交通网络。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此外,西宁“曹家堡机场”位于平安县内、互中心约 28 公里,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乌鲁木便利。项目区内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比较便利。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耀裔;;基于灰色关联度变权法的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节水灌溉;2015年01期

2 刘子剑;崔斌;张楠;;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长春市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水资源保护;2014年06期

3 张传奇;温小虎;高猛;王晓曦;;莱州湾东岸地下水化学及盐化特征[J];海洋通报;2014年05期

4 都莎莎;王红旗;刘姝媛;田雅楠;;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改进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5 李晓华;丁雍;斯蔼;;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宝坻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4年01期

6 伍名群;;基于熵权法的清水江流域水质模糊综合评价[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3年02期

7 王新智;张虎子;贾振;保玉镯;蒋卫宏;;基于单项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松花江吉林市段水质的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9期

8 李名升;张建辉;梁念;林兰钰;李茜;温香彩;;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5期

9 邵天杰;赵景波;董治宝;;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地下水化学特征[J];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10 王毅萍;周金龙;郭晓静;;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新疆焉耆县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江涛;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2 徐中华;鄂尔多斯盆地南区保安群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理[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静;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4年

2 洪玉莲;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化学时空变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52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52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6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