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湖南茶陵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古气候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07 17:39
【摘要】:白垩纪-古近纪是深时时期温室气候的典型代表。湖南茶陵盆地是中国大陆此期典型的陆相红盆,记录了重要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本文对茶陵盆地新田村剖面(PM01)和大坑-东冲村剖面(PM02)的戴家坪组和枣市组进行了观察研究,重点开展了沉积学和成壤碳酸盐的稳定同位素分析,通过岩相、碎屑组份气候指数、碳-氧同位素指针分析对茶陵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古气候和古降水氧同位素进行了初步重建。岩相分析表明,茶陵盆地是一套以洪积、河流、冲积平原环境下红色碎屑沉积为主的建造,发育各种碎屑岩,如(角)砾岩、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其中,戴家坪组由山麓洪积(旱地扇)相-砾漠、风成砂丘相-河流相(主要为洪泛平原相)组成,枣市组主要为湖相沉积。特殊岩相指示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通过碎屑组份(长石F、岩屑L、石英Q)颗粒数量统计获得了气候参数F/Q和构造指数L/Q。结果显示,沉积组份指数F/Q受气候影响较大,总体显示较为干旱的气候条件,并反映研究区存在两次降温过程。土壤化是茶陵盆地的重要而特殊的地质过程。对PM01和PM02两条剖面的成壤碳酸盐岩(钙质结核)碳氧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至少存在一次炎热事件和温凉事件,主要表现为PM01剖面的δ180在100 m出现5‰的正偏移,δ13C记录出现了 2‰负偏。利用成壤碳酸盐估算出的晚白垩世-古新世大气CO_2的浓度平均值为529 ppmv(1.92 PAL),在100 m识别出峰值867 ppmv(3.15 PAL),CO_2浓度峰值可与8180的正偏移相对应,可能为白垩世末期炎热事件在茶陵地区的响应。结合上述岩相、碎屑组份指数和大气CO_2浓度变化,本文认为,茶陵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总体上为较炎热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别地,本文对上白垩统戴家坪组中的大型成壤钙质结核(直径大于8 cm)进行了阴极发光和精细稳定同位素研究。阴极发光分析结果显示:钙质结核主要由棕红色微晶方解石基质和浅红色方解石脉构成,前者的阴极发光呈微弱橘红色或不发光,后者发光呈明亮橘黄色;以此阴极发光特征为指导,对基质和方解石脉分别进行了钻粉取样和碳氧同位素实验分析。基质的δ180值介于-7.96‰和-11.35‰VPDB之间,脉体δ180值介于-9.16‰~-11.16%VPDB之间。综合方解石构成、阴极发光和氧同位素表明,钙质结核存在两期方解石沉淀作用。依据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在样品CL-11C4和CL-11C2和的δ18O值中识别出3条大气方解石线(MCLs),分别为-9.04‰±0.18‰、-9.15±0.14‰和-8.03‰±0.11‰VPDB。估算出茶陵地区晚白垩世晚期的大气水δ18Ow值为-5.76 ‰-6.91 ‰VSMOW,与北美近似纬度地区同期的降水一致。大气水δ18Ow值的估算结果为白垩纪水文循环模型及古大气环流模拟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同时证明增强的大气水循环可能是温室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文】:

剖面,古土壤,古气候,盆地


利用古土壤进行古气候、古环境重建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表明,仅能定性鉴别古气候类型,还能提供定量地球化学指针,重建形成古土化强度、年降雨量、pC02、成岩作用温度、地层结构、古纬度等(Sheldo009;邋Tabor邋et邋al_,,2015;邋Varela邋et邋al.,2017)。逡逑中国大陆广泛分布中生代带陆相盆地,往往也伴随丰富的古土壤出现,古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例如,黄成敏(2010)通过研究东垩纪盆地的钙质古土壤,讨论了其古环境特征;Lietal.邋(2013)调研了盆地、六盘山盆地、酒泉盆地及浙闽地K多个盆地下白垩统中发育的成,基于Slx0和S13C组成探讨了区域古气候的变化规律。逡逑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古土壤成壤过程中形成的成壤碳酸盐是古土壤中压计,目前国内外业己有较为丰富的研宄成果。例如,Nordtetal.邋(200北美西部晚白垩世古土壤中成壤碳酸盐重建了大气中的pC02,识别strichtian期中晚期各有一次全球变暖事件;Huang邋et邋al.邋(2012)以四川

框图,古近纪,盆地,框图


1.4工作量统计逡逑作者先后2次赴湖南茶陵进行野外地质考察,累计工作间约为20天。主要逡逑针对湖南茶陵盆地西翼,东翼进行了实地考察采样。设计了西翼新田村路线、东逡逑翼大坑-东冲村两条路线。重点关注茶陵盆地中的红层及其中的钙质古土壤。对逡逑7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5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谦;李凌;胡广;谭秀成;马腾;赵东方;芦飞凡;陈虹宇;熊鹰;;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钙质结核特征及成因机制[J];沉积学报;2017年04期

2 韩凤禄;邢海;童潜明;Corwin Sullivan;徐星;武瑞;胡能勇;童光辉;;湖南株洲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初步研究[J];古生物学报;2017年02期

3 王成善;王天天;陈曦;高远;张来明;;深时古气候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启示[J];地学前缘;2017年01期

4 宋超;卫巍;侯泉林;刘庆;张宏远;伍式崇;朱浩峰;李晖;;湘东茶陵地区老山坳剪切带特征及其与湘东钨矿的关系[J];岩石学报;2016年05期

5 王尹;李祥辉;周勇;刘玲;;南雄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陆源沉积组份变化的古气候指示[J];沉积学报;2015年01期

6 黄成敏;Gregory John Retallack;王成善;;白垩纪钙质古土壤的发生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土壤学报;2010年06期

7 李祥辉;陈斯盾;曹珂;陈云华;徐宝亮;季燕南;;浙闽地区白垩纪中期古土壤类型与古气候[J];地学前缘;2009年05期

8 王勇;钟建华;王志坤;段宏亮;连承波;;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现代冲积扇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07年06期

9 黄成敏;王成善;;晚第三纪以前形成古土壤的鉴别、分类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9期

10 舒良树,周新民,邓平,余心起,王彬,祖辅平;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地特征与构造演化[J];地质通报;2004年Z2期



本文编号:2653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53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8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