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基于PS-InSAR的红河断裂带北、中段地壳形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14:53
【摘要】:红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一条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大型断裂带,其运动特征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北段第四纪至今构造运动活跃,发生过多次Ms≥6级的地震,中、南段地震活动较少,研究其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对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GPS技术难以观测到断裂带的近场形变,本文利用PS-InSAR技术和Sentinel-1、ENVISAT、ALOS-1等SAR数据研究红河断裂带北、中段的地壳形变特征。根据北、中段的地质地貌特征及数据覆盖范围的限制,各选取一区域作为研究区,利用PS-InSAR技术处理研究区的SAR数据,获取研究区的视线向形变,研究断裂带近场区域地壳时空形变特征,并反演断裂带走滑速率。针对InSAR结果存在视线向模糊问题,尝试将研究区升轨、降轨两种视线的SAR数据处理结果融合,将视线向形变速率分解为东西向和垂直向,并以区域内的GPS数据做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 2007~2017年间红河断裂带北段区域地壳形变表现出:断裂地北盘隆升,南盘下沉,期间断裂带北段的LOS向形变速率在-5.5~3.5mm/a,南北两盘的相对运动速率为8.25mm/a;2008~2017年间断裂带中段LOS向形变速率在-4~3.5mm/a,断裂带南北两盘的相对运动速率为5mm/a,断裂带南侧下沉,北侧除楚雄南华一带沉降其余区域隆升;根据卫星降轨观测模式,断裂带北段的南盘自东向西运动、北盘自西向东运动;断裂带中段南盘自东向西运动,北盘自西向东运动,断裂带北、中段右旋走滑。2分别利用PS点形变速率和红河断裂带的GPS数据反演断裂带的走滑速率,其中利用PS点反演出北、中段走滑速率分别为4.6mm/a、3.4mm/a,利用GPS数据反演得到北、中段走滑速率分别为4.3mm/a、2.9mm/a,反演结果一致。将升降轨PS-InSAR结果结合分解LOS向速率为东西向与垂直向,将试验结果与GPS观测数据对比,二者误差在1mm/a内。3分别利用LOS向速率图和GPS数据对断裂带进行剖面分析得出:断裂带北段两侧10~15km为形变转换区域,中段在断裂带两侧5~10km内为形变转换区域。通过跨断层拟合趋势线得出红河断裂带中段为蠕滑。
【图文】:

红河断裂带,资料来源,展布,文献


第 2 章 研究区概况及论文数据2.1 红河断裂带北、中段概况红河断裂带呈北西-南东走向,起源于大理州洱源县,经过大理、弥渡、元江、红河、元阳、河口县进入越南,在越南红河河口进入南海,陆上全长约 1000km,在我国境内约 600km,其中北段弥渡苴力至大理洱源约 135km,中段新平春元村至弥渡苴力镇约 140km,大部分以裂谷形式沿着红河河谷延伸。红河断裂带北、中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经纬度为 24.2°~26.3°N,99.9°~101.4°E 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雨季集中在 5~10 月,年降雨量约 1100mm,年均温在 15.1°,最冷月气温在 8.7℃,无霜期长,约为 220 天,适合植被生长。受气候特点影响,红河断裂带北段盆地多农作物,在山区乔木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次生针叶林,,部分地区为灌木。红河断裂带中段河谷地带,热量水分充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区域为灌木或针叶林。

红河断裂带,资料来源,文献,北段


第 2 章研究区概况及论文数据动引起的相互对应的尾端拉张区,其错距被一系列走滑拉伸盆地吸收,逐渐失去线性构造特征。该段由9条大致平行或斜接,且在横向达20-30km宽的范围内呈横向展布次级断裂构成,包括:湾坡塘-江尾断裂、鹤庆-洱源断裂、弥渡盆地边缘断裂等,其中一些次级断裂包括次一级的断裂[88-89]。断裂带北段地貌垂直差异性显著,沿线盆地和断层谷交替出现,在新生代形成一系列的呈左阶羽状排布的断陷盆地:洱源、大理下关、弥渡、凤仪等盆地。断裂带北段从第四纪至现今构造运动活跃,引发多次强震,自有地震记录以来,红河断裂带北段所处的滇西北发生过Ms≥6的地震21次,20世纪发生过多次破坏性较大的地震:邓川(1901Ms=6.25)、大理(1925,Ms=7.0)、南涧(1925,Ms=6.25)[90]。根据川滇弧形旋钮活动构造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度构造活动依据活动断裂带上大地震危险性判定的离逝时间、地震空区和强震连锁反应等“三准则”预测得出的强震发生区,红河断裂带北段正在其中[91],距上次大震发生已过去多年,期间断裂带经过长期演化,而根据经验公式推算北段研究区的最大震级矩震级为Mw~7.3,断裂带北段的地震危险性高[92]。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31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耀辉;李金平;王刘伟;;红河断裂带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特征研究[J];测绘工程;2015年08期

2 田福金;郭建明;;福建省泉州地区断裂带地壳形变PS-InSAR监测[J];地震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3 许才军;何平;温扬茂;刘洋;;InSAR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测绘地理信息;2015年02期

4 吴中海;龙长兴;范桃园;周春景;冯卉;杨振宇;仝亚博;;青藏高原东南缘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及其动力学特征与机制[J];地质通报;2015年01期

5 李凌婧;姚鑫;张永双;王桂杰;郭长宝;;基于PS-InSAR技术的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提取[J];地质通报;2015年01期

6 张学东;葛大庆;肖斌;张玲;侯妙乐;;多轨道集成PS-InSAR监测高速公路沿线地面沉降研究——以京沪高速公路(北京—河北)为例[J];测绘通报;2014年10期

7 王艳;葛大庆;张玲;李曼;郭小方;王毅;;升降轨PSInSAR地面沉降监测结果的互检验与时序融合[J];国土资源遥感;2014年04期

8 王艳;张玲;葛大庆;张学东;李曼;;升降轨PSInSAR观测反演沉降与水平向位移试验[J];国土资源遥感;2014年04期

9 屈春燕;单新建;张国宏;徐小波;宋小刚;张桂芳;刘云华;;时序InSAR断层活动性观测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探讨[J];地震地质;2014年03期

10 吴中海;赵根模;龙长兴;周春景;范桃园;;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大震活动特征及其趋势:活动构造体系角度的初步分析结果[J];地质学报;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超英;差分干涉雷达技术用于不连续形变的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康亚;InSAR技术在西南山区滑坡探测与监测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6年

2 刘耀辉;基于GPS数据的滇中地区及邻区断裂带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震;基于D-InSAR技术的鲜水河地区地表形变监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王天祥;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徐小波;基于PS-InSAR技术的不同类型地表形变观测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姜文亮;PS InSAR技术监测断层活动性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07年



本文编号:2672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2672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0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