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迪卡拉纪δ 13 C异常的成因 ——来自碎屑锆石的证据
发布时间:2021-10-14 17:26
埃迪卡拉纪(ca.635–541 Ma)是地球历史上碳(C)循环的巨大波动期。沉积岩中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记录发生了多次显著的变化,其中至少三次δ13C负异常具有全球性的分布,包括埃迪卡拉纪早期盖帽白云岩中δ13C负异常,埃迪卡拉纪晚期(570–550 Ma)Shuram-Wonoka异常和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附近的δ13C负异常。Shuram-Wonoka异常是地史上变化幅度最大(最低值<-10‰),持续时间最长的δ13C负异常事件,在我国华南地区也有相应的记录,被命名为DOUNCE或EN3(N3)异常。关于埃迪卡拉纪δ13C异常成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比较流行的几种解释包括:成岩作用改造、深海巨大溶解有机碳库(DOC)的氧化、甲烷释放、自生碳酸盐岩贡献等。最近有学者根据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的研究,认为Shuram异常与大规模碳酸岩–碱性岩浆活动有关。由于碳酸岩–碱性岩相对其他岩浆岩更富集CO2,地幔...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华南新元古代构造简图(~800Ma)(据Wang&Li.,2003;Zhangetal.,2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7地层岩性分布特征明显,一般分为:(1)下部的灰白色厚层状内碎屑白云岩;(2)中部黑色薄层含沥青质的灰岩,含燧石条带、结核;(3)上部的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含燧石层及燧石团块、结核,顶部发育硅磷质白云岩(王飞,2009;郑亚娟,2012)。灯影组与下伏陡山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牛蹄塘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局部整合接触),牛蹄塘组底界以黑色炭质页岩或黑色薄层白云岩与灯影组分界(王飞,2009)。图2-2华南地区埃迪卡拉纪综合地层与地质年代(Jiangetal.,2011)
第三章研究剖面及岩石学特征8第三章研究剖面及岩石学特征3.1陕西宁强胡家坝高家山剖面陕南宁强县地区在古地理上位于扬子地台西北缘,研究的剖面为胡家坝乡高家山剖面(图3-1)。研究区埃迪卡拉系划分为下部的陡山沱组和上部的灯影组,灯影组与上覆的下寒武统宽川铺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为一套厚层的灰岩沉积为主,下伏地层陡山沱组与灯影组连续沉积过渡,以粉砂岩、页岩以及碳酸盐岩为主。研究区灯影组地层分布广泛,出露较好,自下而上分为:藻白云岩段、高家山段、碑湾段(图3-2;Caietal.,2010)。图3-1宁强地区地质简图(据Caietal.,2010)及剖面采样点位置藻白云岩段又称“下白云岩段”,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可见葡萄状沉积构造,富含藻类化石。高家山段与下伏地层藻白云岩段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可以细分为三个亚段:(1)下部主要为灰绿色、紫红色中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约15m;(2)向上过渡为黄绿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灰黑色薄层灰岩互层(图
本文编号:3436547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华南新元古代构造简图(~800Ma)(据Wang&Li.,2003;Zhangetal.,2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7地层岩性分布特征明显,一般分为:(1)下部的灰白色厚层状内碎屑白云岩;(2)中部黑色薄层含沥青质的灰岩,含燧石条带、结核;(3)上部的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含燧石层及燧石团块、结核,顶部发育硅磷质白云岩(王飞,2009;郑亚娟,2012)。灯影组与下伏陡山沱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牛蹄塘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局部整合接触),牛蹄塘组底界以黑色炭质页岩或黑色薄层白云岩与灯影组分界(王飞,2009)。图2-2华南地区埃迪卡拉纪综合地层与地质年代(Jiangetal.,2011)
第三章研究剖面及岩石学特征8第三章研究剖面及岩石学特征3.1陕西宁强胡家坝高家山剖面陕南宁强县地区在古地理上位于扬子地台西北缘,研究的剖面为胡家坝乡高家山剖面(图3-1)。研究区埃迪卡拉系划分为下部的陡山沱组和上部的灯影组,灯影组与上覆的下寒武统宽川铺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为一套厚层的灰岩沉积为主,下伏地层陡山沱组与灯影组连续沉积过渡,以粉砂岩、页岩以及碳酸盐岩为主。研究区灯影组地层分布广泛,出露较好,自下而上分为:藻白云岩段、高家山段、碑湾段(图3-2;Caietal.,2010)。图3-1宁强地区地质简图(据Caietal.,2010)及剖面采样点位置藻白云岩段又称“下白云岩段”,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块状白云岩,可见葡萄状沉积构造,富含藻类化石。高家山段与下伏地层藻白云岩段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可以细分为三个亚段:(1)下部主要为灰绿色、紫红色中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约15m;(2)向上过渡为黄绿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灰黑色薄层灰岩互层(图
本文编号:3436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3436547.html